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男权语境下,女性冲决罗网的盲目与乏力,增强了<雷雨>的悲剧意义,而女性与生俱来的依附和对男性掠夺的坦然,几乎消解了突围的价值意义.女性的解放,最终取决于女性的自觉.<雷雨>的男性视角决定了剧作中女性与作者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作为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一曲挽歌,具有强烈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就像一场繁华而凄凉的梦.分析了小说描写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思想.通过五个方面"谋杀场景的悲剧预设,双重性的上海与悲剧的构建,记忆与时尚倒置的悲剧,女性角逐男权主流的败北和怀旧情调的内涵"来论证这个梦的悲剧性以及这个梦所包含的怀旧情调的意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恨海>中二位女性的悲剧命运入手,进行文本的细读式批评,指出<恨海>是一个以男性中心意识营造起来的审美世界,战乱的因素、身不由己的订婚、封建礼教以及张棣华、陈仲蔼可能有的爱情贞节观念等,对悲剧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足以成为悲剧最终完成的根本原因.造成张棣华和王娟娟命运悲剧的深层原因是,张棣华、陈仲蔼心中与小说家脑海中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新论潘金莲--《金瓶梅》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新论陈经济>的姊妹篇,进一步冲破传统观念,从生命、情性追求充分认知潘金莲独特典型的召示性、感染力.潘金莲不是罪魁祸首,可以理解,应该引起同情.她的无比顽强抗争有社会原因,更有自身条件.纵然是悲剧的,但比起林黛玉来更被女性看好,她是完全自觉清醒的,匪夷所思的,具有震撼爆发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金锁记>通过对曹七巧的性格、心理以及其悲剧命运细致而深刻的刻画,探究了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表现了病态社会中人的病态心理.这里通过对<金锁记>中女性生存境况的分析,指出在父权制统治之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像水中之月一样虚幻.  相似文献   

6.
<灰姑娘>中的辛德瑞拉丢下水晶鞋逃遁而去最终等来了王子和爱情幸福,<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捡到了子爵的缎烟盒后渴望着与某一个子爵一类的男人共同改写婚姻的庸俗无聊,最终走进爱情幻灭自杀的悲剧结局.在男权主宰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中,"水晶鞋"和"缎烟盒"这两个语言符号的实际所指是相同的,即女性共同的集体无意识--"灰姑娘情结",以及这一情结所导向的女性在历史的、现实的存在过程中丧失主体性的悲剧陷阱.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叙事学理论和女权主义批评结合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力作<一小时的故事>的多视角叙述手法的分析,来表明小说叙述视点的不断转换,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叙事技巧,还整合出不同的内容,而这不同的侧面展开组合在一起,向人们展示了一曲女性寻求自由的悲歌.这不仅是马拉德夫人个人的悲剧,更是再现19世纪末在男性中心权力话语给定的美固社会中追求自我的女性们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现代有关<琵琶记>意义的诠释,包括当前主要的"伦理矛盾说"和"性格缺陷说",皆未出"五四"以来现代话语结构中对传统儒家思想及国民性批判否定的层面.而自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重要悲剧思想,无不强调悲剧的形而上特质,其中包括终极性认识和终极性超越两个方面.作为经典悲剧作品,<琵琶记>具有较之以往理解更为普遍的深层诠释空间,其间所表现的父子之间"孝"与"孝",君臣之间"孝"与"忠"的冲突,从根本上来说,展示了理想价值体系在具体时空当中的分割、对立和冲突,体现了有限中的人对完美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个更深层次的诠释,不仅丰富了<琵琶记>的意义,而且能够加深对悲剧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世界文学史、戏剧史上的著名悲剧之一,作品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但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某些长篇小说中,女性悲剧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红楼梦》主要塑造了青年女性的群体悲剧,充分表现出对青年女性的普遍同情与普遍崇尚;《水浒传》在祸水观念下展现了女性祸人祸己的群体悲剧;《金瓶梅》展现了女性群体在性追求与物质追求下的本我膨胀与自我迷失;《醒世姻缘传》则揭示出悍妇群体表面的强悍与本质的弱势。这些女性群体悲剧的审美特征表现为:群体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必定具有群体性,而其生命力又在于个体悲剧的互补;群体悲剧的审美价值来自个体悲剧的叠加,又必定超越这种叠加;伦理社会是群体悲剧的土壤,群体悲剧必然导致对伦理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大官 (儿 )”是明代《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繁的一个称谓词。然而现今许多辞书对这个词或是失收 ,或是解释不够准确。该文通过考证古代多部文献 ,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意义 ,并指出这个称谓词在历史演变中曾出现过的一种“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