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齐己谈论诗歌技法的《风骚旨格》并不能代表齐己诗学理论的成就 ,而代表他诗学成就的理论是在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富有创意的理论。齐己在《白莲集》诗歌中主要谈论了“诗兴”、“诗魔”、“骚雅”、“诗境”、“趣味”、“风格”、“知音”等方面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全面考察晚唐著名诗僧齐己及其《白莲集》,揭示在禅宗思想影响下中晚唐诗歌中的独特的诗禅交融的艺术境界.以齐己与《白莲集》为内容,介绍齐己生平梗概及"白莲"意象的精神意义;统计分析《白莲集》,探讨齐己诗风的"清"、"苦"特征;齐己调和诗禅的努力以及《白莲集》独特的审美意象,揭示齐己《白莲集》所体现的诗禅境界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禅宗兴起之后,禅学与诗学相互渗透而走向一体化,诗歌由于禅宗而多了一些哲理的情趣和禅悟的启迪,禅宗由于诗歌也多了一些情感的韵味和审美的情怀.月意象在诗禅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营造出了一种新的禅境与诗境.禅宗可以借月喻指禅宗的佛性、佛身和圆通之境,月意象在禅诗中可以借助佛理玄机的诗意表达增强诗的审美意蕴,禅宗思想的美学精神深化了咏月诗的情感内涵.月意象在诗境与禅境的相互交融中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审美观照,为中国古典文化增添了新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莲作为中国文学中常见的意象,随着佛教东传,莲的宗教意蕴产生了。禅宗诞生之后,莲亦沾染上禅宗的色彩。饱受禅佛思想沾溉的唐代文人,在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借助诗性智慧,使莲参与审美创造,最终形成了莲象征净洁无染的本心、建构诗意栖居的乐土、疏淡自然诗境的因子等美学特色。其中疏淡自然的诗境是净洁无染的本心和诗意栖居乐土的升华,三者之间是一种层递的关系。唐代文人在对莲的审美观照中将禅思与诗情融为一体,发展和丰富了莲意象的内蕴,为唐诗的创作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唐代佛教与诗歌有新的融合 ,诗作中多涉禅语、用禅典、示禅机 ,以禅入诗进而以禅喻诗 ,禅之内涵可以开拓诗境 ,增补诗歌内涵与理论。文章试从诗与禅宗融通的基础、禅宗对唐诗融通与开拓的实践、禅宗对唐诗理论之开拓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钟、谭艺术鉴赏理论,是植根于明代大量艺术鉴赏实践的丰厚历史土壤中的一株奇苑。它既得惠于钟、谭深明画理、精研诗术的鉴赏实践以及较为湛深的艺术修养,同时也深受老、庄特别是佛教禅宗的哲学思想的浸润。 钟、谭汲取老、庄和佛教禅宗的哲学思想,企图通过“心斋”“静悟”、“坐忘”等内心修养和自我观照来求得所谓“寂悟”,并将其广泛地用于《诗归》的评点之中。与他们把“心静”作为创作的首要条件相一致,他们把这种“寂悟”作为艺术鉴赏者深入古人诗歌境界的便门。剔除其中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糟粕。我们仍不难发现,其大旨不外是要鉴赏者摒弃尘俗中的一切杂念,以自己空明虚静的心境求得与古人的诗境相融合,从而达到汇通古  相似文献   

7.
湖湘诗僧齐己与沩仰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己是唐末五代一位著名的湖湘诗僧 ,历来有关齐己的研究往往忽视了他作为一名沩仰宗禅僧的特定身份。本文即是对齐己与沩仰宗关系的专门研究 ,文章试图系统全面地揭示齐己与沩仰宗的深刻渊源 ,以及沩仰宗禅法对其思想、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全方位影响  相似文献   

8.
禅宗文化追求“物之精也”的直觉与意念性言说,蕴含“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意静思和悟化“无知之知”、“无言之言”的精神皈依。为此,禅宗哲学崇尚诗禅兼具的“悟”的思维范式、诗境营造和欣赏体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一生笃信禅宗、身体力行。他从佛教禅宗中汲取和借鉴了生态理念,并以禅意入诗,来传达对自然万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感悟。斯奈德诗歌中所呈现的"无我"诗境和"空无"意象折射出禅宗生态智慧:斯奈德在描写自然景物时"以物观物",不带任何主观情感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体现了禅宗对"我执"的破除,是对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反对和对自然万物作为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斯奈德中后期诗歌中频频出现"空无"意象,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理念"人法无我",即万物皆无实性的认识,通过大乘空观揭示万物之间流变不居的存在形态,从而倡导空无之中各种生物、非生物之间的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禅宗自唐代以来,其追求淳朴自然、寂静含蓄的思想渗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使越南、朝鲜、日本也深受其影响,在文学、艺术等多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精神追求,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体系。从国画、园林和平面设计3个方面浅谈禅宗意味的体现,希望探索出一条禅宗思想更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视觉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