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廪君巴人的发源地“赤、黑二穴”在哪里,是巴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从2004年9月开始,笔者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考古报告,获取得重大发现:赤、黑二穴在长阳县西部的柳山,清江岸边、柳山南麓的榨洞是赤穴,招徕河边、柳山东北麓的虎洞是黑穴。  相似文献   

2.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早期五姓巴人"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辞海>记载:巴人"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领袖."[1]廪君巴人的发源地"武落钟离山(又称难留山)"、"赤、黑二穴"在不在湖北长阳?在长阳什么地方?学术界有过争论.2004年9月,我们通过田野调查,对比历史文献与考古报告,认为长阳西部的柳山是武落钟离山,柳山的榨洞与虎洞是赤、黑二穴.  相似文献   

3.
巴人是一个神秘的古代民族,围绕着廪君巴人的发源地"赤穴",充满着探索、争辩与悬疑。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了田野调查,初步认为,赤穴不在长阳东部的佷山,而在长阳西部的柳山。柳山南麓、清江岸边的榨洞是赤穴。  相似文献   

4.
湖北长阳是廪君巴人的发源地 ,廪君巴人是由“赤穴巴姓”与“黑穴四姓”组成的。本文拟从巴人“五姓”中来探索廪君巴人的组成源流 ,以及巴姓在“五姓”中的地位及影响 ,从而说明廪君巴人生存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5.
廪君在清江流域的足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这就是说,廪君族最早生活在“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古代巴人和今土家族的祖先——廪君的发祥地,它与清江流域远古氏族的活动直接相关联。 但是,武落钟离山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针灸腧穴疗法传入日本后,直至江户时代,日本的禁忌穴一直沿袭着中国历代典籍的记载.古方派在针灸领域的代表人物菅沼周桂提倡亲学实践,对传承日久的禁忌穴提出质疑.实际上,强烈提出禁忌穴反得奇效的管沼周桂并未在治疗中过多使用禁忌穴,他所使用的少量禁忌穴在中国针灸典籍中都能找到使用依据.而他所积极倡导的摈弃一切繁复的理论和禁忌,包括禁忌穴的禁忌,则与古方派一样,有陷入形式主义之嫌.基于类似于现代解剖学的思想认识、实践经验、文献传承以及复古思潮的兴起,在不同时期影响着中日两国对禁忌穴的认识与应用,带来了禁忌穴数量的增减.禁忌穴在中国的发展后期虽出现无根据的妄加,但总体上是以对人体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而日本方面所谓的突破与创新大多是基于理论的简化与实际应用的便利,这种实用主义在针灸理论与疗法日趋复杂的境况中,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却将日本针灸引向了理论缺失的歧途.  相似文献   

7.
吴长欣 《老友》2015,(2):59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我们祖先就有"针所不及而后药物"的科学观点。这个针指的便是人体穴位的针灸治疗。针灸有疗疾和激发生理功能的功效,符合如今倡导的自然疗法,也能避免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现就针灸学中"井、荥、输、经、合"五种特定穴的功效简介如下:1.复溜穴。刺激该穴相当于服用六味地黄丸。本穴位于小腿内下侧、内踝尖上二横指处胫骨与跟腱间,是  相似文献   

8.
倡言"玄圣"孔子"为汉赤制",是谶纬宣扬尧后火德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春秋公羊家们曾有孔子"缘鲁以言王义"、"以<春秋>当新王"的理论,把没有过当"王"的实际经历的孔子说成为"素王";而谶纬家在公羊家说的基础上,对"素王"说做了怪异的发挥.他们声称:孔子是"黑帝后",因属德为水,故无法"代周家木德之苍",于是只好充当汉继周的媒介,以"玄圣"的身份"为汉赤制";<春秋>、<孝经>两部书,是"玄圣"用以制法的主要典籍,而<春秋>所记"西狩获麟"故事,则是"赤受命.苍失权"之符.为了使"获麟"与"赤汉"受命产生联系,谶纬家对"获麟"故事做了指向很明确的改编.孔子由"素王"变为"玄圣"的过程,便是由"受命王"变为"制法主"的过程.谶纬把孔子作为"闰统"置换了与其同德的秦,在为古史平添了一个虚拟的"春秋朝"的同时,也剔除了一个实际存在过的秦朝.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研究庾信骈赋中常用颜色词的语义系统.根据范畴理论,将庾信骈赋中的颜色词分为青、赤、黄、白、黑五个范畴.首先,简要分析了庾信骈赋中颜色词的总体数量、词形和组合概况,研究发现,庾信比较喜欢用亮暖色,最喜欢用的是“白”范畴和“赤”范畴的颜色词.其次,文章重点分析了“青”范畴中的“青”和“春”,“黄”范畴中的“黄”和“金”,“赤”范畴中的“赤”和“丹”,“白”范畴中的“白”和“苍”,“黑”范畴中的“玄”和“黑”的语义系统.最后,文章将颜色词的语义分为原型语义和非原型语义,而每个范畴中都有一个原型颜色词,重点分析了原型颜色词的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认为其产生机制主要有隐喻、转喻和社会文化赋予三种.  相似文献   

10.
"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折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它起源于汉代民间,常见于隋唐及尔后的送别诗中.文章对"折柳"和<折扬柳>古曲的演化过程进行检讨.隋唐以前,折柳用于诗中,并未与离别发生关联,隋唐之际,折柳才成为赋别的专用述语.<折杨柳>与离别发生关联经历了一个前分后合的过程,其关联契机是在南朝萧梁时期.就折柳的功能来看,可用于赠别和寄远;就其文化意蕴来看,寓有旅途顺利,随处平安之意;就其行为本身来看,则是受一种宗教情感的支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湖北省武当山周边村落的寄死窑的考察,及对有关寄死窑理论解释的叙述,作者指出弃老习俗并非只出现在中国,还出现在世界许多民族中;寄死窑现象并不与中国传统道德相悖,相反,它说明中华民族的孝道是从野蛮习俗中逐渐发展过来的。  相似文献   

12.
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延安的土窑洞里、延河畔上、清凉山的石崖旁,延安大学体育系同其它系科共同走了过艰苦办学的历程,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具有献身精神和专门技能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阐述教育问题的“洞喻”可以拓展为凝视问题研究的经典文本。在“洞喻”学说里,他通过话语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室内环境,并认为这个空间环境内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笔者试图通过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建立起凝视理论和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这既丰富了柏拉图“洞喻”学说以及凝视理论研究的文本,又有助于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石窟随佛教产生而产生,随佛教东渐而传入中土,并广泛传播,与本土文化相溶合形成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考察现有石窟造像遗存,可以了解到:石窟中的造像艺术风格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迁的;造像的形象及体态动作、表情、手语,都表达了极为丰富的佛教精神内涵及佛经典籍内容;佛教宗派在历史上的兴衰对石窟的主题内容有极大影响;佛教造像中的服饰、容貌、表情等的变化与佛教本土化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西部黄土高原窑洞民居发展中的环境工程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 ,由于具有冬暖夏凉、节约能源、节约土地的独特优点 ,从古到今得以延续和发展 ,并不断得到改进。但在黄土高原窑洞分布区存在着复杂的环境工程问题 ,如大风沙及沙漠化趋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调 ,以及沟谷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因此 ,重视窑洞区域的环境工程问题 ,将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民居相结合 ,有效地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窑洞民居的发展及其优势的研究 ,从建筑构造和地质条件探讨了窑洞民居的工程环境 ,提出了改进与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新吉坪隧道内存在的20多处岩溶溶洞及两处较大溶洞群,提出了对于岩溶发育较浅区采用与仰拱同级别的混凝土回填密实、对于岩溶发育较深区采取钻孔注浆处理及对于填充物较多的溶槽形溶洞进行注浆固结三种针对性处理方案。详细介绍了钻孔注浆施工工艺,为新吉坪隧道隧底溶洞处理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住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住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上古时代的巢居与穴居阶段。此时的居住方式基本上是流动的,故有所谓"行国"之说。(2)起始于新石器时代而传承不息的乡村聚落阶段。遍布长江两岸大江南北的乡村聚落,具有"寄情山水,亲近自然"的特点。(3)起自奴隶社会而不断发展的城市住区阶段。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长江流域城市起源早、发展快,近代以来城市数量已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山洞是沈文小说创作中反复出现的自然象征。山洞代表 “过去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山洞是死亡之地,亦是再生之地。作家对山洞死亡约会的“反复叙写”,凸显了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及其关系,也体现了沈从文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多重连续介质模型无法有效模拟大尺度溶洞与地层流动过程,需要建立新的缝洞型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研究非均质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规律。将溶洞简化为一个等势体,内部压力处处相等,溶洞外流体流动满足达西定律,利用溶洞质量守恒建立了含大尺度溶洞缝洞型油藏数学模型,基于直接边界元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求解。绘制了溶洞压力导数曲线及井底压力双对数曲线和井底压力导数曲线,研究发现,溶洞在井底压力导数曲线双对数图上反映的是一个先上凸后下凹的特征,溶洞半径越大,井底压力曲线上凸下凹幅度越大;溶洞离井距离越大,井底压力导数曲线上凸出现的时间越早。相同溶洞半径情况下,离井距离越小溶洞压力导数峰值越大;相同溶洞离井距离情况下,溶洞半径越大,压力导数峰值越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