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生态宇宙观的东西方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生态文明时代里,新的宇宙观是生态宇宙观。这一新观念是为改变现代工业社会危机与困境而提出的。西方现代理论中的靴袢理论和隐序观念,除其本身的物理学意义外,其所表达的内容具有哲学上的深远含义,它们超越了机械论宇宙观,把人类文明引向一种整体性的、动态的新宇宙观。古代东方的道家思想具有很强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物理学的哲学观点和谐一致。这两种文化的交汇所形成的生态宇宙观将引导人类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2.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思维特征、“民胞物与”观念、“为腹不为目”等思想与深生态学的大自我意识、生物中心主义平等及“手段简单、目的丰富”等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生态学机理,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转换,对消除现代性造成的种种危机、建设社会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生态学论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的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研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状态及规律的科学。文化生态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随着文化问题的突出和人们对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生态关系的重视而在90年代以后成为显学。"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不同,文化生态学的特点是以生态学为主要方法的文化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文化生态学面临着加快学科建设的任务,它的完善和应用,对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67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怀特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曾指出,现代西方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是基督教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自那时以来,挖掘现代生态危机的文化、哲学和价值根源,就一直是西方环境伦理学学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像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利奥波德那样,大多数环境伦理学家都认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许多基本观念都与西方传统主流哲学的基本观念相冲突,因而,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伦理学,它对整个西方哲学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运用民族学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三个方面,对苗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展开了初步探讨。从中可以发现苗族传统生态文化具有自发性与素朴性、普遍性与权威性、宗教性与实用性等鲜明的特征。在当今社会,苗族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态文化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深生态学以追求“生态整体主义”生态本体论为世界观原则,以扬弃现象学理论与方法的生态现象学为方法论依据,以对工业社会造成环境危机根源的不断质疑与深度追问为认识论维度,以人类仅仅作为大地居住者之一,资源使用要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等一系列全新理念为价值论目标.深生态学提供的是绿色未来文化的意义总场,蕴涵可以深度阐释与和谐发展的话语空间,由此产生无数具体的精神活动者的具体的生态智慧.凡是自觉支持深生态学运动并崇尚生态整体主义的人,都有可能在反思自己生活方式过程中培养一种深生态意识,形成深生态学生活方式.关注人的精神生活与强调人的价值的生态智慧以生态和谐平衡为己任并成为深生态学核心价值体系.深生态学是追求和谐发展的环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反思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寻找导致当代西方生态危机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的同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原理做出了许多新的生态阐释:将自然置于一种批判的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理念展开批判反思;以"社会劳动"重新阐释"劳动"范畴,将"文化"和"自然"补充进物质生产概念中;赋予危机理论以生态意蕴,对科技在危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可以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有益探索,而且在实践上对理解今天迫切的全球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缺陷在于不恰当地夸大了生态危机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从对自然界的态度、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运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对荀子的生态观进行现代诠释,指出荀子的生态观对解决现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主义与生态学之间的紧密关联,锁定父权制是导致女性压迫与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号召广大妇女发动一场以拯救地球和人类、重构天地大美为宗旨的生态革命。作为一种激进的哲学思潮,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与传统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学及深层生态学之间的冲突、对话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绝非是对其他理论进行"剪刀加浆糊"式的简单拼凑,相反,其透射出与其他环境哲学伦理迥然不同的批判锋芒,显示出其独特的环境伦理建构力量。本文多维度、多层面地就生态女性主义与环境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激进派别在深层生态学之间的冲突与对话、甚至合作进行简要的探讨,以凸显其独特、深沉、周全的视角,彰显其丰富内涵及其生态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生态观及其对解决现代环境危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自然界的态度、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运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对荀子的生态观进行现代诠释,指出荀子的生态观对解决现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下文化商品化大潮引发的文化消费生态危机,有必要规范化建构文化消费生态治理体系。这也是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建构该体系的目标是使文化消费生态圈的内生态主体和外生态环境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有机融合的生态关系。文章基于跨学科视野,运用规范研究法,在经济和文化两个维度之间寻找消费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点。引入生态学上的“生态位”和“生态链”的概念研究内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运用用PEST变量模型分析法分析外生态环境。最后提出要不断强化对文化消费者的引导和对文化消费市场的调控,促使良性的文化消费生态形成,倒逼文化生产生态回归正轨。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了适应人类自身生存的文化生态,其结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造成人类文化危机。文化生态理论对解决人类文化危机特别是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本真性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环境一起保护,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澜沧江流域居住着120多万彝族,彝胞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淀了丰厚的传统生态文化。在生态危机困扰人类的当下,应该汲取彝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教育做贡献。  相似文献   

14.
唐·德里罗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思想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他在小说创作中揭露了科技与商业文明下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及其根源,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消费主义、唯发展主义和科技至上观等,发出对回归自然、绿色消费、健康艺术与性、文化多元、技术生态等的强烈呼吁。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有助于文化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推进生态文明、促进文化繁荣。湘西州文化与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在对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湘西州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现状,提炼出其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的五种模式,即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型、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型、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型、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型、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型,其中全域生态文化公园建设模式是全区域层面的整体设计,跨区域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适应于跨行政区大尺度,文化生态保护节庆促进模式适应于大、中、小尺度,文化生态特色主题园区建设模式适应于区域内中观尺度,文化生态村寨整体保护适应于村寨小尺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为文化危机,因为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可分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文化的发展一直就表现为重科学而轻人文,随着人文文化的日益边缘化,相伴随的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恶化,所以生态危机实质上更应该是人文危机,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化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由此而言,解决生态危机的文化路径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生态文化,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优势资源,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圈是确保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武陵山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建设土家族文化生态圈必须以文化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家族文化生态圈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是“广场文艺”的生存背景和理论“言说”情景,从“城市文化生态”的角度全面审视就会发现,“广场文艺”繁荣的背后实际潜伏着深刻的发展危机。因此,“广场文艺”的健康发展有赖于生态理念的建立、“绿色修辞”的装点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唯物观对解决当代人类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生态文明哲学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在伦理价值层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要适应所处的社会背景。前人对文化的社会适应缺乏关注,正是无法解释目前生态危机频发的原因。为此,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和彝族在近500年间的文化变迁为例,通过文化政治分析,去揭示这三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形、扭曲和缺失,力图弄清文化的社会适应原则,希望从中找到复原和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