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特殊目的信托(SPT)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载体,而可证券化资产亦即信托财产关系安排是证券化的实质.厘清SPT架构中信托财产的法律本质、特质和"真实交易"的认定,可以为在我国现实法律环境下选择或设计SPT的制度架构,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金融技术,是崭新的公司理财模式。运用它可以解决我国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比重高、流动性差、运作效率低等问题。但具体采用哪种模式来实现之,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从我国信托市场的融资功能、信托产品的收益优势和实施证券法以来的效果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资产证券化信托运作模式在我国目前的制度下是可行、有效的,并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机构的法律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具有复杂的交易结构,其中,特殊目的机构具有重要地位,其法律问题也相应地成为资产证券化立法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特殊目的机构的立法应遵循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立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单行立法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三项原则,采取特殊目的信托与特殊目的公司两种法律形式,并加强特殊目的机构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4.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具有复杂的交易结构,其中,特殊目的机构具有重要地位,其法律问题也相应地成为资产证券化立法的重要内容。我国有关特殊目的机构的立法应遵循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立法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单行立法以及保护投资者利益三项原则,采取特殊目的信托与特殊目的公司两种法律形式,并加强特殊目的机构的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5.
航运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来源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船舶融资租赁将融资压力由承租人转向出租人,资产证券化则是将该压力由出租人分散到广大投资者并实现稳定现金流,有效解决此难题.虽然当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大多采用离岸模式,但主要碍于国内立法和税收制度,其发展是未来趋势所在.文章从国内法角度,分析船舶融资租赁下出租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究一种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交易结构.同时,深入分析该交易结构中的法律关系和存在的风险,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为支撑,通过对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法律上的分离和信用增级,转换为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以资产支持的证券,从而达到发起人融得资金、投资人获得投资回报的目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信贷资产证券化应该说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个新型的融资技术,同时也能为银行向科技企业贷款提供了一种减少贷款风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巨额不良资产如何收回关系到银行改革的成败,因此研究不良资产的处理方式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提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解决这一难题,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流动性。利用信托模式处理不良资产须明确信托受益权证书的有价证券地位,同时在受益权证书的发行、交易、流通环节进行相应的创新,使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信托模式更具可操作性,这同时也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是以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为支撑,通过对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法律上的分离和信用增级,转换为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以资产支持的证券,从而达到发起人融得资金、投资人获得投资回报的目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信贷资产证券化应该说为科技企业提供一个新型的融资技术,同时也能为银行向科技企业贷款提供了一种减少贷款风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号称"资产收益权信托第一案"的纯高案判决以来,各界对其臧否不一,但对此等法律模式从民商法基本原理展开的讨论尚不足.对金融创新活动可以以强制规定和任意规定之比例为"秤"、无力偿债风险为"砣"予以衡量和评估.收益权信托的法理正当性仍然存在疑问,信托制度不宜被异化、信托标签不宜被滥用;资产证券化亦需强制规定方能保障."概念创新"、功能替代与信托登记均不足以解决收益权信托的定性难题.收益权信托模式可被再定性为一种有次序的双债务人合同,最终用资人与资产管理人均对投资者承担责任,这可以更符合合同条款本身、合同背后实质交易的正当性,实现符合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客观化解释与实质化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社会捐赠从事公益活动主要通过基金会的形式完成,而具有独特优势的公益信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本文认为,应该承认基金会有非营利性法人与公益信托两种方式存在;公益信托模式可以有效克服基金会的弊端,为公益事业的开展提供新的选择;从制度完善与观念更新两个层面推进公益信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消费者信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却很少有研究检验公司的行为和实践中有哪些是构成消费者信任的因素。品牌知晓度、售后服务质量、销售人员能力、技术水平和商家声誉对消费者信任有着程度不一的影响,消费者个体因素对消费者信任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些实证研究结论有利于指导电视机经营商的诚信构建。  相似文献   

12.
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发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与此相应,信任模式必须由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变迁,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从论证遗产信托在中国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出发,指出了现实中妨碍遗产信托发展的现行税制和法律不完善及缺失的问题.在立法层面上主张,在民事信托方面放开受托人的资格规定、取消信托产品的规模限制,在税制上运用导管理论,制定配套的信托税制和完善信托工商登记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围绕"信托与中国"这一主题,对信托理论与信托理念、信托立法与信托法制、信托税制与信托监管、信托产品设计与运作、信托业的现状与发展、信托人才培养与管理等一系列前沿问题展开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信任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研究信任和社会学家关于信任的研究使得信任问题才开始受到多学科的关注.国外学者对信任的定义和类型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关注信任问题.学者对信任这一概念的理解着重点不同,关于信任的划分多为"二分建构",事实上在他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关于各种信任的分类是相互融汇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嵌入性”视角,将社会关系网络———信任———经济行动者三者整合起来分析。在中国社会中,经济行动者间的信任是不同于其他个体间的信任情况,一方面他们具有工具性目的(赚钱),另一方面他们在交易过程中建立起一定的情感性关系,因而他们间信任中既有工具性信任又有情感性信任,即所谓的中间信任。另外本文结合个案分析,还提出两个假设:一是经济行动者间存在的信任中工具性成分总是大于情感性成分,二是经济行动者随着交易处于不同阶段时会相应地形成不同的信任状况(工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17.
针对网络环境中信任缺失问题,阐述了网络信任的概念和重要性;重点分析了网络信任中主体意愿、关系人特征及环境因素三方面影响因素,进而描述比较了研究网络信任的理论模型、实体模型和实证模型;最后提出了网络信任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基本信任形态的社会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信任是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当前信任状况堪忧,存在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身份信任、契约信任、第三方信任是三种典型的社会基本信任形态,具有各自特定的社会基础.可以根据不同信任形态的社会基础特征将社会领域细分为一般生活领域、现实经济法律领域、虚拟网络经济法律领域,并据以厘清不同信任形态的优势,提升对信任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合力”以破解当前的信任危机.针对虚拟网络经济法律领域,可以在发展契约信任的同时,采取特别措施促进与规范第三方信任.  相似文献   

19.
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属于信托变更范畴,具有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和实现规模经济等效用,在域外民事信托和商事信托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由于信托的合并与分立关系到受益人、信托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比较法上多比照公司合并与分立时的规定,规定相应的通知公告、异议程序。中国《信托法》第5章不仅未规定信托变更的一般条款,也未在此基础上对信托合并、分立予以规范,未来应予完善,以适应信托效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在对未来的行动既不能获得确定性,又缺乏控制的情形下,信任是人们应对这一困境的必要策略。指出信任不是消极的个人情感,而是积极附带行动纲领和标的的。信任的社会生成主要取决于信任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