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论农民工失业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的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以重庆市农民工失业现状和原因的社会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重庆市农民工失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建立和完善重庆市农民工失业保障机制提出了初步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思想政治意识、社会伦理道德意识、个人职业发展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等角度,对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深入调查,认真分析调查数据,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现状,揭示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及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大幅增加。近年来,农民工随迁子女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生存状况、心理健康日益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媒体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与报道,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重庆媒体中对农民工子女的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和内容分析,概括了当前报纸对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报道的不足,并对农民工子女报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资源的统筹.在重庆市“千万农民变市民”的社会大试验中,教育与培训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重庆市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存在较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根源在于资源统筹乏力.应当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重庆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资源统筹.文章对重庆市实施制度、机构、经费、师资、信息资源这“五大统筹”和统筹模式变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受到社会的关注,在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全面实行免费,但是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形成特殊的群体。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处于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适龄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是城市高额的借读费将很多农民工子女挡在了教育的门槛外。各地采取不同措施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其中济南市的"定点学校"模式值得借鉴。本文以济南市首家定点中学普利中学为调查个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应用SPSS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分析这个群体的特点,研究定点学校模式的特点,在调查的基础上思考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低生育水平下重庆市育龄妇女生育意愿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调查数据,对重庆市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进行构成分析,并从城乡、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生育状况等方面对其生育意愿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54个,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好,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较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缺失,文化程度低,户籍制度的缺陷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致使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及心理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城市的适应性不良.为此,重庆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促进重庆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等措施,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缺失,文化程度低,户籍制度的缺陷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致使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及心理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城市的适应性不良。为此,重庆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公平、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等,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促进重庆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等措施,以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民工问题突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和公共成本进行测算,通过分析认为应当加快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四位一体”的成本分担机制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迁移经济理论,本文构建了子女随迁、身份认同影响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分析框架,并利用全国5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随迁显著促进了农民工城市消费,其中,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在子女随迁与农民工城市消费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从农民工消费结构看,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消费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促进农民工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有利于推动农民工城市消费升级.  相似文献   

11.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目前基础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笔者认为,应借鉴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让生源流入地政府、流出地政府以及中央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本的理论模型。教育券——作为对现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补充,能弥补基础教育经费拨款方式对流动学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真空,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2.
优生优育是现代人的生育选择和生育责任,也是社会对生育者提出的伦理要求。优生手段选择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婚配选择和育龄选择中的价值冲突及其道德调整,禁止有害基因携带者生育中的价值冲突及其道德调整,进行选择性人工流产中的价值冲突及其道德调整等问题。优育方式选择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积极创造优养优教的条件,努力实现抚养和教育方式的科学化,用科学的、文明的和民主的方法,塑造现代化的新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建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经济基础落后,物资设施匮乏等弊端,众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增加。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关国家机关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通过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国家教育的公平性,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14.
幼儿园教育时间是学前教育开展的内部结构,充足的教育时间是深化幼儿活动体验、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幼儿园的教育时间却表现出“紧缩”的态势,具体表征为教育时间的短时化、隐蔽化和高控化等特点。究其根本,是由于幼儿发展的异化、活动边界的强化和师幼地位的失衡所导致。要缓解幼儿园教育时间“紧缩”带来的负面效应,就需要重拾时间中“人”的属性;加强活动转换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正视幼儿内在的自然节律。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产生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政府给予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经费支持实现公平,以及政府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适龄少年的上学机会实现公平,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两个教育理想。学校影响、社会影响、家庭影响是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三个关系层面;而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户籍制度制约、义务教育体制落后、教育质量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对策是:实施“教育券”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登记制度;实施义务教育素质大纲;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非义务教育以流出地为主。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凸显.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近十年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政策的演进不仅使我们在客观上认识到了我国亟须解决的户籍制度、职业制度等问题,也使我们体察了政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上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上的坚定态度.无论是对进城务工农民身份的确认还是对其子女受教育权的保障,均是宪政精神的要求和体现.然而,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政策表现出重大转变的同时,仍然不能忽视我们正面临的实际困难,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涌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可忽视,针对陕西省宁强县各乡镇幼儿园900名留守幼儿自主意识状况进行分析,采取随机抽样和个别访谈方式进行调查,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乡镇留守儿童教育需要社会关注。对此提出了从确立家园合作的育人目标,完善学前教育的内容体系,实施有效的幼儿德育措施,改善监护人和幼儿的关系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全国流动人口有 80 0 0万人 ,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是携带子女流入城市的 ,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紧迫而严峻的社会问题。以 1986年中国 74城镇人口迁移调查、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2 0 0 0年北京市海淀区外来人口子女的保健和教育调查、上海市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为数据支持 ,探讨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分析了流动儿童少年教育问题的因素构成 ,并从“打工子弟校”、“多样化教育”等方面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严重缺失。本文在分析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以家庭为中心,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社会支持主体在内的社会支持网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转型期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否,不但会影响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有效保障,而且还会影响经济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必然会影响未来劳动力的行为;二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将会延缓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三是流动儿童素质低下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