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2.
<正> 在古代汉语中,所谓“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里的“者”和“所”,究竟是什么词,历来众说纷纭,各自成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两家:一是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力本》),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一是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教研组编的《古代汉语读本》(以下简称《南开本》),认为是“助词”。大家知道,上述用法的“者”和“所”具有两种主要作用:一方面有称代作用;另方面有附着作用,即同别的实词黏着在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侧重于前者,便说是“指示代词”;侧重于后者,便说是“助词”。但是,无论“代词说”还是“助词说”,都同时承认“者”和“所”客观存在着的另一种性质。如《王力本》,既说“‘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又说“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这后一句,实际上是承认“者”字的附着作用。又如《南开本》,既指出“作为助词的‘者’字,它木身不能单独使用,一般要黏附在别的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名词性的主从词组”,又指出它们“有称代的作用”。而“称代作用”是代词特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文选·报任少卿书》曰:“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似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文中“佴”,李善《文选注》①云:“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胜②:“佴(er),次,指罪居李陵之次(依王先谦说)。”杨金鼎先生《古文观止全译》“佴”下注③与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同。郭锡良先生等编《古代汉语》注④:“佴(er),相次,等于说随后。”《辞海》、《辞源》亦将“佴”洲作居次,随后,所引例证曾为《报征少卿书》中这段文字。这样释“佴”极不妥。《古今汉语实用饲典》及《新编汉语实用词典》皆…  相似文献   

4.
试说连词“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关于它的词性,目前语法界一致认为:一是用作动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二是用作助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三是用作衬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现代汉语虚词》等)。但是,还有一些“来”的用法与上述论断不尽相符。例如:  相似文献   

5.
若问汉口方言有几个声调,汉语音韵学、语音学或方言学界的专家们很可能会一致答曰:“四个:阴、阳、上、去。”有入声否?曰:“无入声,古入声已归阳平。”看来,这个问题早已有定论,而且事实上这种定论已载入有关专著和高等学校的现代汉语教材。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现代汉语》、黄伯荣和廖序东两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协作教材《现代汉语》,都在其语音部分刊用了同一内容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声调对照表”,兹摘录其中有关汉口方言声调的部分以为证: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运用中,为了把话说得周延、稳妥,增强表达力量,常常在话语里加进一些插入语,语法中也叫插说。《辞海》解释为:“句中插入一个成分,它不作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同时既不起连接作用也不表示语气,在句子中不同别的成分发生组合关系,这是一种插说的表示方法。插说的位置常常在句子的中间,有时侯也可  相似文献   

7.
一、继承文言文中积极的成分,以促进现代语言的发展 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一脉相承、有机联系的。从汉语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来看,词汇变化较大,语法变化较小,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对此,钱梦龙先生曾作出过阐述:“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能割断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很多古代汉语的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变化,而且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尤其是现代的书面语里。”如:  相似文献   

8.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1951年著的《语法修辞讲话》的联合成分一节中,论述了“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这种格式,把它称为“两个动词联合起来管一个宾语”,说“这是新起的结构”。据我们考查,这不符合语言事实。 (一) 如果把现代汉语的历史从1919年算起,那末,这种结构从现代汉语一开始就有了。李大钊同志1919年的作品里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这种结构。如: 他们总是……阴谋什么吞併、虐待那些小的民族。(《新纪元》,1919年元旦作)  相似文献   

9.
“倒装”与“错位”是诗词中常见的特殊句式,但是,什么样的句子是倒装,什么样的句子是错位,人们的看法却很不相同。例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将“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之类的句式说成是倒装,而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中却将这种句子说成是错位。还有人将“笛里谁知壮士心”看成是“定语提前”的倒装句式,将“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归入错插(即错位)句式中。笔者认为,倒装和错位是两种不同的句式,  相似文献   

10.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11.
0 “于”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均是出现频率较大的虚词。从古汉语虚词“于”到现代汉语虚词“于”,其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概括论述者不少,包括一般《古代汉语》专著均属此种类型,其结论不能说不可靠,但总嫌笼统、抽象。本文取吕权湘先生《语文常谈》中的全部“于”作古今沿袭关系的探讨,试图获得具体数据,充当一般概括论述结语的佐证,想来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论《金瓶梅词话》的象声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全面研究了出现在《金瓶梅词话》中的象声词,其音节结构的格式有两类九种,有极强的组合能力,有比较完备的语法功能,应看做实词,独立建类。在汉语象声词的发展史上,它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在近代汉语阶段有重要的标识作用。  相似文献   

13.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说:“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宾语:一个是指物的直接宾语,一个是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并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举了动词“闭”“夺”“立”“为”带“双宾语”的九条例句,否定了王引之、马建忠、杨树达等把这类句式中的“之”解作“其”的观点。最近有人重申《古代汉语》的观点,并不  相似文献   

15.
表示喜悦之意的“说”与“悦”,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长期以来,众说纷云:有人认为是通假关系;有人不然,认为是一组古今字。(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192页)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一纠纷问题。本文是在对先秦几种具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6.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中指出:“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古词值得注意。这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这段话给偏义复词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指出了偏义复词的构成成分和怎样理解词义。此外,还强调“值得注意”。为什么要强调“值得注意”呢?这是提醒我们在阅读古汉语时,既要注意到“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这一特点,又要考虑到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一定数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于某些名词、形容词、动词之前或后的“有、其、斯、思”等字眼,到底是词缀(词头、词尾)还是词,学术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派认为,那是词缀而不是词,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北大《古代汉语》等持此说。一派认为是助词,如杨树达《词诠》、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等持此说。另外有些人则认为难于遽定,而持两可的态度。笔者的看法是,它们原来都是助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是《史记》中写得极为精彩的一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唉!竖子不足与谋!……”此话乃范增所言.“竖子”一词是骂人的话,表示轻蔑,相当于“小子”.可是此处“竖子”所指的究竟是谁呢?目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①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为所指项庄;②郭锡良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国青年出版社编《古文选读》、山东师院中文系编《中学古代散文注析》解释为明骂项庄,暗骂项羽;③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古代散文选》解释为明骂项伯等,暗责项羽;④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者只解释了“竖子”一词的字面意义,没有点明所指何人.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的数词有8类,囊括了近代汉语数词的所有类别.它的组合能力和语法作用,凸显了它的近代汉语特色,表现出了它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对现代汉语的传承,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六书”一说被当成汉字的造字原则,已经讨论了近两千年了。目前大学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教材中,“六书”还都占不小的篇幅,有的中小学老师也喜欢把“六书”讲得很起劲。关于“转注”、“假借”的“用字”、“造字”之别,也还有人热心讨论。总之,“六书”这个说法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似乎是难以动摇的了。 “六书”真的是为造字而立的汉字创制原则吗?它对现代汉字的教学和实际应用有意义吗?本文企图给一个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