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强调五个方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这些都密切联系到农村中新老价值观的碰撞、调适、整合,联系到社会转型。这当中,宗教作为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系统,宗教信徒作为国家公民,都是社会运动中的参与力量与资源。宗教、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实现协调合力,推动社会发展?这成为了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重点考察苗族信教群众聚居村寨,力图把握当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中,基督教对新农村社区发展的各种影响,实事求是地提出“整合社会既有资源,发展农村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村宗教活动较以往活跃,具有隐蔽性、功利性、“不自由”、宗教信仰和迷信观念相互参杂的特点。其成因包括基层社会信仰缺位、基层组织功能缺失和文化教育落后等。加强对农村宗教活动的引导和管理需要从加强无神论教育和思想使治教育、巩固基础教育、完善基层组织及其工作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以湖北利川天主教发展为个案,考察民族地区农村宗教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认为良族地区农村信众结构仍以“五多”为主,农民信仰观念趋于理性,农村宗教氛围有所淡化,宗教整体发展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宗教文化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民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发展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进一步推动宗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发挥宗教文化对人的道德导向与心理康复作用,推动宗教文化参与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宗教文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政治共识的促进,是宗教在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农村宗教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良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5):14-17,118
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现有成果,进行系统地回顾和梳理,择要论述了农村宗教活动发生的原因、农村宗教活动的特点、农村宗教活动的影响及对策问题,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农村宗教问题研究的状况和有关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6.
变迁已成为时代的核心主题之一。农村宗教组织作为乡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变迁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文章首先对宗教组织作了概念界定并对其历史发展作一简述;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宗教及宗教组织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最后在对所选村庄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其变迁以及在乡村社会中的整合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察晋城市金村镇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宗教文化具有某些保护和激活作用,农村宗教文化中的某些思想观念对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农村科技、教育、社保和文艺的发展对农民的宗教信仰具有某些抑制作用,但农村科技、教育、社保和文艺发展中的结构性缺失,则为农民的宗教信仰留下了空间。农村家庭小型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单身族的存在,对农村宗教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是我国乃至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我国各宗教的发展历史看,一般说来都经历了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至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一系列新特点,决定了宗教的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和复杂性。建国39年来的历史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宗教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宗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宗教信仰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学术界对宗教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对本土宗教发展的忧虑、对外来宗教的排拒,在很多学术文章中都能发现这种情绪。东西方宗教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在社会心理与文化认知基础、发展历程与传播方式、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及其互补性与融合性,说明"和而不同"是其最终的发展结果和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基督教在农村比较盛行。以晋南A村为个案对这一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农村社区居民信仰基督教有理性认识,努力挖掘村民信仰宗教的社会意义,引导居民正确信仰宗教,避免宗教的负功能,努力建设和谐的农村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