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化类型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文化,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理念;在文化结构论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的协调互动和有机统一为根本特征的文化,它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和谐文化就是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契合的文化,它呈现了一种新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审美发生、哲学基础、伦理学内涵等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和谐观进行了文化还原。和谐是从远古初民生理快感中挣脱出来的审美意识 ;作为一种美学观 ,它以“中”为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以“和”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以“中和之美”为主要审美形态 ;作为一种伦理观 ,它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目的论原则 ,以美善真统一为基本价值取向 ,以情理结合为典型的艺术形态。通过文化还原 ,中国古代和谐观实际上是一种以正确性原则为内在精神的具有素朴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的普遍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中,有许多体现现代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因素和内涵.其中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价值主体地位、自然权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理性生态人"等的观点,正好与生态伦理学从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出发,把道德权利的概念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其他实体,并对于动物植物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这一理论体系暗合.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学,在我国构建这种新兴的伦理思想既要从西方伦理学中获得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观念,也要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挖掘相关的生态观念。本文对藏族传统生态伦理进行了再讨论,指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相关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具有包容性、继承性和创新性、一元性和多元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人本性等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新时期我们党为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一项新思想和新任务。  相似文献   

6.
正"和谐"是备受当前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关注的一个概念。和谐与伦理学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更广义的和谐世界、和谐宇宙的构建,都需要在一种伦理原则或道德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学界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已经较多,但在伦理学视阈下探讨和谐问题的论著并不多见。而且,学者们在研究和谐问题时,常常暴露出两种倾向:一是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将和谐概念加以泛化甚至庸俗化;二是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和谐概念作了狭隘化、片面  相似文献   

7.
和谐文化以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以先进文化为价值取向,以和谐理念为基础,是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全面发展的文化,丰富多彩、取长补短的文化,是锐意创新、充满活力的文化,是净化灵魂、追求善美的文化,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文化,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文化。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发展导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提高国民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涉及广泛领域的大文化现象,即广义的生态文化现象。文章初步探索了循环经济的四大理论基础:哲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计量经济学和生态经济伦理学)和制度基础。文章认为:康芒纳在《封闭循环》中提出了生态学的四个法则,即每一事物都与别的事物有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自然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实际上从哲学上揭示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生态政治经济学主要探讨生态生产方式;生态计量经济学主要研究生态经济效率问题,研究内容是生态国内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EDP,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生态经济伦理学则要进一步研究经济价值、伦理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相应的符合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政治、法律制度保障,有相应的文化道德环境支撑。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需要从根本上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伦理文化观念体系和符合生态伦理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化的本性是反自然。人类文化在对抗自然的过程中发展,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社会-经济危机,对人类持续生存提出严重挑战。应对挑战,需要“文化范式”转型,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发展,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时代。一种成熟的伦理学也要实现类似的范式转型:一种冲突的伦理,人作为掠夺自然资源的征服者的伦理,转变为一种人与自然互补、和谐共生的伦理,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伦理。  相似文献   

11.
跨界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具有即冲突又合作的特点。我国是一个跨界族群众多的国家,随着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的日益增多,其在促进地区稳定、推动国际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和谐价值也日渐体现。在当前构建多族群国家社会和谐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跨界族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的和谐价值,最终达到社会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实习场"是高职院校学习支持性物质条件,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存在样态。它不仅突显出了人的主体精神,而且还创设了新的交往文化。对高职院校"实习场"进行文化分析,使我们能够理解其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文化主体对其形成积极的认同态度,处于一种文化自觉状态,从而发挥"实习场"文化的化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在从各方面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这是一个十分浩大而深刻的全民工程,它代表着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向。然而,实现这个工程,需要一种合力,这种合力的形成,不能只是着眼在现实社会中进行各种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历史上众多的思想文化遗产,对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现实发展,蕴涵着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60年前,梁漱溟的文化自救,实际上也就是企图通过这种自救的形式,使中国社会走向一种和谐发展的自新之路。这种文化自救,对今天中国创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很深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抢救和保护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迫切地摆在了北京乃至全社会的面前。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对于具体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来说存在本真性问题,而对其他人来说具有共享性特点。对于这些文化属性的准确认识,可以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重要差别就在于共享的可能性的差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恰恰在于借助这个文化规律,为人类社会寻求一个超越物质独占、消弭由物质独占造成的人与人、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纷争,并成为推进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促进世界和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经历了以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并取得巨大成效之后,在新时期进入了以社会建构和文化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时代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社会指导思想的基础,在新时期为适应理论、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其中国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出文化诉求。以多种途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诉求,有助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理论,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安全是社会安全的基础。从文化安全的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当前,维护文化安全,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弘扬和谐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动力;挖掘传统文化,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底蕴;把握全球化契机,加快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的一种彝族古戏。它是一种戏剧化的仪式,是板底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的特有文化。它不仅发出了对生命起源的追问,还体现了板底彝民社会的秩序;它既是有形的仪式展演,也是无形的观念形态;它借助于传统的节日活动得以传承,并真实地展示着社会变迁。"撮泰吉"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其价值生成就具有"生态性"的特点,它所展示的文化特征正是我们今天去关注的——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重建民族的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文化多元化发展加剧同时并举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普遍价值生成何以可能?我们认为,应该从人的感性存在本身出发来理解问题的实质,文化差异发展要求和普遍价值的生成要求都可以从人的现实存在中找到人性根基,文化的差异发展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发展要求,普遍价值的生成则基于人的类性发展要求,两者都是人类生活中的应有之义,文化的差异化发展与普遍价值的生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协同发展关系,文化差异背景下普遍价值的具体生成则要走超越传统、文化宽容、促进交往、民族化实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