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泛娱乐化”本身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对其做出的积极回应。但立足于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不该娱乐的也娱乐了。“泛娱乐化”的危害降低了大众文化品位,扭曲了模糊的善、恶、美、丑的概念。在“泛娱乐化”恶心循环中,大众陷入了对刺激、猎奇的追逐之中,社会责任感日渐削弱。反思泛娱乐化现象,警惕娱乐的过度化并提出对策,是防止“泛娱乐化”造成价值观沦陷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运用,大众传媒进入了泛娱乐化阶段。新兴媒体的泛娱乐化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使文化领导力面临挑战。要提升泛娱乐化时代的文化领导力,应规范媒体运作、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注重文化干部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基督教与犹太教关于“纯洁化”的区别,从而指出在犹太教那里,“纯洁观”但是一种信念、一种行为态度或者说一种人际态度,它更是一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这种“特别化”的生活形式既是犹太教徒与别的民族区别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犹太教“世界性”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化资本是一种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程度、格调与生活方式,分为文化能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标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囊化资本的两种再生产方式。受化资本发挥着一种遮蔽的功能,达到“炼金术”的效果,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区隔”的德蔽化和合理化。利用相关理论,对经典故事和现实问题进行解读,可以为当今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网络泛娱乐化是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即将娱乐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根本标准,导致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以及急功近利、浮华虚夸的社会风气盛行.泛娱乐化流行的内在原因主要是个体缺乏理性信仰、自我需要物质化及从众心理的支配;外在原因是相关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及网络平台和网络编辑的把关不严.应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提高其信息素养能力,并加大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此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才能纠正过度的娱乐化.  相似文献   

6.
试析“濡化”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文化因素越来越为我国外语教学界所重视。不少人正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以及此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研究在国内目前尚不多见。在西方,舒曼(J·Schumann)的“濡化理论”或“濡化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最流行的理论之一。本文将对“濡化模式”做一介绍,并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该理论中语言学习者的人格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娱乐是大众文化所承载的主要功能之一,但是过度追求娱乐效果所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却潜藏着文化价值危机。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在消解权威的同时又为新的权威所支配,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导致了个体自我价值的迷失以及娱乐聚合背后个体间的疏离。应明确并规范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促进文化生产者和接受者的良性互动,以技术和法律手段管控泛娱乐化现象,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湖南卫视新综艺的文化转型是以“青春中国”为基本语境,围绕电视“文化综艺”的话语体系而展开的视觉符号使用与意义生产实践。这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接合实践。为了规避“泛娱乐”全民狂欢式的市场文化危机,湖南卫视新综艺善于激活、征用一系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公益、乡村振兴符号与“新综艺”话语之间的勾连,构建“弱娱乐、强价值”的“话语性场域”,以及“娱乐话语”与“主流话语”互动式的接合关系。这种意指实践不仅增强新综艺“新主流”文化话语的价值赋能,重塑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激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凝聚社会力量的共同信仰,重塑“想象的共同体”,而且通过与主流价值观相勾连的视觉修辞策略来强化节目的正当性,赋予新综艺改版行为一种合法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9.
“泛娱乐化”是近年来肆虐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愚乐”思潮,也是娱乐话语走出自身“场域”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以发泄性娱乐及满足性游戏的形式日益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削弱其价值判断能力,还会弱化高校教育引导力,扰乱教育生态系统,从而加速社会风气的“愚乐”化转向,破坏主流舆论氛围。故而,唯有从以德润身、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法制人四重维度破除藩篱阻碍,度越鸿沟阻隔,才能最终夯实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基,有效预防其精神矮化,保持生命张力;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强化其政治信仰;培育媒介素养,填补理性缺位,进而达到裨补缺漏、载一抱素、进德修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时期是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中国,进而引发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作为道家象征符号的老子,曾被道教和佛教双方进行大规模的宗教化解读和利用,“老子化胡说”是这个过程中的典型现象。从这个时期佛教徒对待老子其人其书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老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宗教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