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艺术学不等于特殊艺术学或门类艺术学,不同于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艺术学一开始是作为与心理学美学针锋相对的美学流派出现的,它试图在研究对象上区别于心理学美学,在研究方法上区别于思辨的哲学美学。艺术学并没有实现它所预设的精密科学的目标,与其说它是科学性质的学科,不如说它是哲学性质的学科。艺术学与美学并无实质性区别,必将消失于美学之中或重新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2.
美学定位的传承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长期隶属于哲学,在费希纳之后,美学逐渐由哲学走向科学(主要是心理学),但这一转向并没有给美学带来整体上的突破.现象学美学和语言学美学企图超越哲学的美学和科学的美学,但都没能取得成功.19世纪以来,人们又逐渐把美学看成是一种人文学科或人学的美学,但尚未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海德格尔之后兴起的后现代思潮及其所阐发的"文化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美学定位的重新思考,但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和给美学定位的基本素质.那么,美学到底是怎样一种学科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到目前为止,所谓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审美’,而一般审美心理的研究又几乎罔谈‘民族’。”①梁一儒先生的《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一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一部富有特色的学术新著。民族审美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在美学———审美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稳固,在于其研究对象的相对确定性及其自我完善性,其采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均应有助于学科体系建构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泛化学科边界,消解学科独立之精神。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形而上思辨与形而下实证的两极牵引,一头走向哲学,另一头则走向心理学和社会学,造成音乐美学自身特性的逐渐减弱之趋势,致使音乐美学学科发展面临边缘化危机。化解这一危机的对策在于厘清音乐美学学科基本问题,关注音乐感性样式的多元化特质及其理性表达,请音乐美学回到感性学,回到音乐美学学科之原点。  相似文献   

6.
动理学哲学是特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前提逻辑,或者说无理论,它影响和决定着可能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展开。心理学之所以尚未取得学科的完全统一性,就在于对心理学哲学问题的回答尚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维特根斯坦在《美学讲演录》中曾指出:“美学整个被误解了”。诚哉斯言,信哉斯言。美学的被误解,不是研究方法上的差异,而是学科性质的误解。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创立美学起,美学便被人为地定为哲学性质的学科。正是这一误解造成了美学的哲学化和文艺理论化,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审美心理学是探究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传统的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心理物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化心理学和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审美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提出建立以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进化审美心理学和以生态美学为基础的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必要性,指出这两个领域经过交叉与融合,形成一门整合性的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可能性,并探讨这个新领域应该涉及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受本学科的指导思想、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的决定。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来自于人们对心理活动的认识。在研究心理世界、改造心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谋求科学地运用、选择某种方式方法。这种过程的持续使心理学的方法发展起来。l、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方法上每一次科学性革命都带来了心理学的大发展。十九世纪以前,哲学心理学家多采用思辨的方法,心理学隶属于哲学,未独立为一门学科。由于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与客观性,使心理领域没有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0.
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对人的认识活动的研究,固然存在着视角、层次和方法等诸多差别,但研究对象的共同性,又使二者在一定的层面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本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以有机体和人的认知行为为研究对象,是整个心理学体系中与认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分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认知心理学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也面临着不少亟需解决的难题。对现代认知心理学进行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11.
味觉与中国传统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来源于饮食中的味觉,但不是味觉。中国美学重视事物内在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精微的,模糊的,需要自身体验的。中国美学用了"味"这个词比喻美感,说明中国美学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的,与西方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美学相区别。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超越现象的美,而深入到现象后面的意义,认为这才是最高的美,最高的是"妙"。"妙"是不可言传的,通向无限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史研究法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一些中国美学史专著在撰著结构上的缺陷,造成了对古代美学史内在规律的研究欠缺力度和深度的现象.对此,有必要对美学史的修史方法进行某种反思.与西方人的审美经验更偏重人与艺术的关系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古人审美经验中最基本的关系.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大的突破和三次大的会通.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是人类在现代性反思中思考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时提出的。中国的生态美学一方面契合了全球化时代的美学主潮,一方面是对中国当代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超越,但生态美学在反拨主体性哲学、人类中心主义时也有众多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代应用美学作为学科形态和实践产品是西方消费社会的产物。西方消费社会高度发达的消费文化促成了西方美学由理论向应用的快速转化。我国美学界吸收借鉴了西方应用美学研究的积极成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推进了我国当代应用美学的发展,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学科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我国当代应用美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古典美学元范畴之一,它与"道"和"象"一起构成古典美学的生成模式。气能够进入古典美学的视野一方面由于它是这个生成模式的中介环节,另一方面又因为气自身的某些特性与古典美学的内蕴———生命精神、超越精神和"象"之审美精神有着共通之处,它还是使得古典美学核心的"意境"说得以形成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的空间转向对当代的学术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并主要呈现出两个维度的理论取向。一方面,空间转向延展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空间转向呼应了现象学、存在主义等人本主义思潮,以体验的方式实现对主体心灵“第三空间”的追寻。同时,因为空间理论的主体性、自由性、体验性和学科互涉性,空间理论与美学理论出现了交叉渗透的景象,在二者的互动阐释中生发出崭新的空间美学。空间转向和空间美学直接促使中国现代美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方法论原则的调整,经由“体验”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到“同情”的主体间性价值,再以“反思”实现美学的升华,构建出“体验-同情-反思”的美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回顾关学30年”这一激动人心的题目在现有的经学化诠释模式下却存在成为伪命题的危险。沉溺学术史写作,忽略中国人真实的感性生存经验造成美学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走向落寞,而对关学30年的回顾,其背后的话语逻辑却使我们有可能对这种阐释模式进行反思,展望中国美学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应是回归80年代,回归中国人当下的日常生活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埃兹拉·庞德以其译作《华夏集》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了契机,为汉学西渐作出了贡献。本文通过对庞德的诗歌和汉诗英译作品中所体现的现代主义诗歌美学与唐诗美学所体现的现代诗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美学的互通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释经典是重建新的美学理论的重要方式。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对美的本质作出探讨的文章 ,它为后来的美学发展兆示了两种方向 :一是理性的、使美学走入形而上学的方向 ;二是感性的、使美学走入日常经验的方向。西方自近代以来 ,理性主义在美学领域确立了它不可动摇的地位 ,这一方面给美学研究赋予了严密的体系感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美学对人的日常审美经验的疏离。在这种背景下 ,希庇阿斯作为苏格拉底的对话人 ,他对美的经验性判断其实是对理性主义美学的有益补充 ,新的美学的发展也正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经验在对话中达到新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话语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而中国情感则是在这种现代性的"诗家语"形式下所涵盖的内容,它指称的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有着本质不同的现代性经验。只有一种特殊的"中国话语",才能使内涵特殊的"中国情感"出场,只有以真正的"中国情感"为对象,"中国话语"才可以从"鹦鹉学舌"的叙事困境中解脱出来。现代百年中国诗歌生产观念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严重偏离了传统话语方式与传统思想情感方式。一个中国诗人最应该做的,一方面在生活中努力发掘纯粹的中国经验,引领读者发现他们真实的存在与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纯粹的中国话语书写,努力培育读者对中国诗歌的感受与判断力。在汉民族经验被普遍遮蔽的当代语境中,真正的先锋诗人应该有能力以一种地道的"中国话语"使纯粹的"中国情感"再现于现实世界之中。这是他们最有发言权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应该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