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直以来,电影的物质基础都被认定是一种记录影像的机械过程,亦即光线反射到一个感光的化学表面上,但是在数字影像时代里,数字技术给电影的真实观、语言和叙事方式及观看方式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关于"电影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又被以新的方式重新探讨.数字影像编辑的奇观化倾向带给观众新的审美体验,但这种虚拟的真实并非电影艺术的本性,更不能成为影像的主要形态或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受到了诸多质疑。数字化对传统电影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实”在电影中的地位。实际上,当我们辩证地解读巴赞影像本体论,会发现他强调的是“真实观”而并非“真实的手段”,这种“真实观”包含画面与心理的真实。因此,数字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制造“以假乱真”的画面和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产生心灵的意义来还原真实的本性。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上,数字电影更是通过呈现实景所难以获得的场景效果、创造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强化时空处理带来的视觉逼真、虚拟角色制造出英雄情结,来推进电影的真实性表达。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唯有对画面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共同把握,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电影展现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消费主义是社会时代语境最重要的文化症候。伴随人类的艺术审美不断向视觉转向,以高科技为背景的数字影像开始崛起,它所带来的美学嬗变本身蕴含着双重悖论,一方面它为电影观众提供充满想象的梦幻生产和奇观体验,另一方面源于技术崇拜的工具理性又制造了远离真实的审美陷阱。人们对数字影像的消费见证了电影工业的商业本性,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电影美学之死,我们既要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审美弊端有所正视,更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重建平衡,从而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影像美学的超越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是社会时代语境最重要的文化症候。伴随人类的艺术审美不断向视觉转向,以高科技为背景的数字影像开始崛起,它所带来的美学嬗变本身蕴含着双重悖论,一方面它为电影观众提供充满想象的梦幻生产和奇观体验,另一方面源于技术崇拜的工具理性又制造了远离真实的审美陷阱。人们对数字影像的消费见证了电影工业的商业本性,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电影美学之死,我们既要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审美弊端有所正视,更要在科技与人文之间重建平衡,从而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影像美学的超越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生活流”作为艺术创作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电影理论中,此后在文学创作中也有越来越多的运用。它是创作者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真实地展现生活原生态的创作方式。对这种创作方式进行全面的阐释,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对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生活流”的构成方式和审美意义进行分析具有特定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7.
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和评价巴赞理论的得失。一、许多电影理论家在阐释巴赞写实主义理论和爱森斯坦画面主义理论时都有一种倾向:把两者反向地推得很远。这两种理论都是在电影实践中产生并为电影本身服务的,“长镜头”和“蒙太奇”都应看作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各自都有杰出的成就,它们是可以融洽的。巴赞整个理论的骨架是严密和完整的。他在对斯特劳亨、弗拉哈迪、雷诺阿及奧逊·威尔斯的长镜头的肯定中,总结出电影的照相纪录本性。他看到“摄影”是“唯一不介入人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自然在于真实地纪录现实原貌,电影是真实的艺术,而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电影,“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承担着更多的历史责任,要以承认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为前提来进行艺术的审美建构,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要重视历史中个体的生命体验的表现和传达,怀着温情去书写人的历史与人的记忆,以过去的人的生命体验去触动、感染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需要在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消费苦难、消费暴力,符合基本的道德和价值判断,弘扬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不能忘却的民族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9.
论“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及其所受苏联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十七年”电影创作中,“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的主流观念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历史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具体历史事实的真实,而应该是历史“本质的真实”或“革命的真实”。“十七年”对“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题材内涵的这种理解,深受苏联同类题材电影的影响。而且,“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学习、借鉴的主要是苏联“解冻”之前的同类型影片,而“解冻”之后出现的“新战争片”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艺术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与其它艺术门类迥异的思维方式和物质存在方式(使电影得以独立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拍摄性”和“剪辑性”,前者使它区别于除摄影之外的各种艺术样式.后者又使它区别于摄影。当然这种比较的考察不包括产生于电影之后的电视。),而不是曾被“吸收”和“引进”的其他艺术模式(最典型的莫过于戏剧艺术模式)。纵观中外电影史,戏剧电影(指以戏剧艺术模式组织叙事的故事影片)都曾占有过重要位置。由于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奥逊·威尔斯等艺术家的探索,尤其是意大利新现实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代数字通信、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跨媒体的传播环境为包括传统影视作品和新兴的短视频在内的叙事艺术 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此产生了新的跨媒体、超文本叙事形态。 跨媒体语境下的短视频与传统影视作品相比,产生 了从叙事结构的封闭式结构向开放式结构,从单一线性化叙事到跨媒体的立体化叙事等多元化演变,并呈现出叙事角度多维 化,叙述语态融合杂糅等新特点。 厘清短视频的发展与演变,对融媒体时代视频作品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在中国影视艺术中遭遇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接受美学的观点与影视批评的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接受美学的三个角度--效果价值评判、审美期待视界和本文召唤结构出发,分析接受美学在中国影视艺术中遭遇的尴尬,指出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影视艺术自身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年底电视剧《武则天秘史》走红之后,武则天及唐代宫廷历史为人们所高度关注。作为一种大众娱乐现象,这非常值得研究。唐代的大气磅礴在武则天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与形象进行分析,发现人们对武则天的女性认识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这是历史学界和影视学界"性别书写"的例证。女性意识在初唐的初步松动,到武则天称帝时期妇女开放观念达到高潮,武则天玩弄各种权术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女权时代的巅峰。通过三部影视作品三个不同的武则天和太子形象分析,从历史真实到影视真实,作为武则天的"她"把女人的妩媚与刚强娇柔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造就帝王风范和媚女风流。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明黑格尔的"具体真理"是完全的唯心主义,但其又有合理的因素,即深刻地揭示了真理的具体性就在于它的辩证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明显的特点:真理是"多样性的统一";真理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真理是"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The varieties and different form of contemporary films and television works have brought a great impact to th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ideas and behaviors. The works are the textbook of outlook on life, the guide of values, the leader of outlook on beauty,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For positive transmission and aesthetic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e needs to do the following things: to explore new way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through film and television aesthetic education; Refusing to cultivate the one-dimensional personality in the media age by film and television aesthetic education; To build a new type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esthetic education system, for a new breakthrough i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classroom, so a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beauty, labor.  相似文献   

16.
故事性表达成为当前电视节目存在的常态。探其原因,首先是观众借助故事更方便获取和传播信息,还有基于好奇心、优越感之上的兴趣和心理期待;其次是节目生产者熟识故事模式,坚信光明的市场前景,对利润回报信心十足;再次是电视管理者借助故事建构意识形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最后是电视媒介传播的偏向性。但当故事与电视的结合难以同时满足或协调四者的要求时,故事的真实性就容易与观众的期待或感知产生错位与冲突,违背叙事契约,有意或无意混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影响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危害电视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研究当前国际上戏剧和影视作品发现,能够被艺术届认可的,其中都包含戏剧与影视的融合。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已经成为了当前戏剧、影视艺术发展的一种主流趋势。戏剧与影视艺术都属于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叙事艺术,同时也同属于社会艺术的范畴,因此二者的“跨界”具有可行性。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拓展了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促进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作为与剧情片相区别的纪录片,在近一个世纪的演变中形成了类型多元、流派繁多的风格模式,为现代纪录片的创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对西方纪录片风格演变的历史进行描述和特征分析,提出本土纪录片创作策略,以期为本土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影工业产生了一次全新的变革。聚焦近20年来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改变了武侠电影原有的生产工艺、运作机制,影响了受众的观影习惯,还对传统武侠电影的创作理念、审美取向和本质属性提出了重新思考的要求。通过对两部不同时期的经典武侠片《少林寺》(1982)和《卧虎藏龙》(2000)的分析、比较,探讨了在数字技术语境下中国武侠电影所发生的变化、存在的困惑和面对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台湾影视作品也表现出新的面貌。在21世纪的台湾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这些女性更为迫切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追求自我的独特价值,在实际生活和心理上自觉摆脱对男性的依赖,表现出独立自信的特质,并不断追求自我完善。文章从如许方面入手,具体阐释21世纪台湾影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