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以扎陵湖乡生态移民为个案,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藏族生态移民在生产环境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语言环境、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适应困境.认为多渠道帮助移民实现顺利转产、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建构一套特殊的支持政策是促进该区生态移民适应能力提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吐蕃自公元7世纪在西藏高原兴起后,不断扩展到今甘肃、青海地区,甘青地区藏族逐渐形成。本文在考察甘青藏族来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的经济开发作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培训对于三江源区生态移民项目,尤其是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渠道拓宽等,具有重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根据当前该地区技能培训和普通话的应用水平现状,我们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编写针对藏语为母语的成年人普通话培训教材;(2)增强三江源生态移民技术培训教师的汉藏双语教学能力;(3)重视对藏族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公共政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在对内蒙古阿拉善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经典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了生态移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建构的理论模型表明,生态移民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态移民政策,政策环境和政策对象。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因战乱、逃荒等原因,甘肃临夏、和政、临潭等县的一部分汉族人,"逃难"到甘肃洮河流域的许多藏族村落,而对这部分汉族移民的生活状况,学术界却很少给予关注。文章以洮河流域卓尼藏族村落GL村为研究个案,对其村落中八户汉族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做了深入调查,从根文化意义的角度梳理并分析这部分作为异乡、异族在藏族村落里遇到的各种适应性困惑,以期为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移民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微观的材料支撑。  相似文献   

6.
川甘青结合部藏族聚居区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区位重要,空间分布上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高寒高海拔地区在地域上的耦合,影响民生改善的多种因素交织。本文基于田野调查法分别就住房、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医疗和社会保障、就业、家庭收支、生态环境、社会安全与社会公正等方面调查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论文构建绿色包容性发展分析框架,提出以绿色包容性发展理念促进该区域民生改善,建议增加经济机会,提高经济参与度;确保经济机会均等,共享经济增长成果;社会包容多样性,关注生活幸福感;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实现共享式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实施效果、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入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在锡林郭勒地区工业发展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牧区生态移民政策对草场生态产生了双重影响,一半生态移民难以就业或难以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牧区教育成本偏高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认为: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生态是当地人发展、生活的基础。草原上的草—畜—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地经济建设中,首先要注重草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发展;其次在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方面应探索多元化的补偿路径;最后应探索多渠道增加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投入,实现草原生态改善及民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内蒙古牧区非自愿生态移民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模型对非自愿生态移民生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其生计状况持满意的态度。其中,男性要比女性满意度倾向性高;非农收入、看病方便程度、安置区治安条件、生活状况自我评价、生活习惯性以及生态移民政策评价显著影响着非自愿生态移民的生计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青南地区藏族由于长期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历史、生产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形成独自的特殊性,因此,在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中,应积极实施“三江源”生态移民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利用国家特殊优惠政策,加快青南藏区可持续发展、农牧民增收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5,(3):22-27
巴蜀地区存在一些与典型巴蜀文化不同的文明,这些"异质文明"的来源问题成为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考古资料研究证明,巴蜀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与甘青地区的古代文明相关,由于秦人很早就在甘青地区活动,早期秦人可能或多或少对巴蜀文明产生过影响。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甘青地区秦人存在进一步南迁的可能性;二是秦祖蜚廉一族的武装部族特征与巴蜀存在过的"戈基人"相关;三是蜚廉族图腾与蜀中"蚕丛氏"图腾同为虫图腾,二者实为同源;四是蜚廉的石棺葬俗是唯一见于文献记载的,且秦人精湛的冶铜技术,则为巴蜀古文明中大量使用石棺葬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