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治理传媒低俗化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低俗化是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而带来的一种变异现象,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传媒低俗化治理面临困境.创新传媒低裕化治理思路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谐社会理论、政府管制理论、传媒生态理论、传媒素养理论为基石,在系统治理、制度建设、媒体自律、提升受众传媒素养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2.
在传媒化生存的今天,传媒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场景与方式,并逐渐融入我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血脉.因此,对传媒文化日益扩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传媒文化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关联互动关系,一方面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内容、形态和走向;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甚至变革着这些领域的思想、行为以及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传媒文化是建构未知的受众或拥有想象中的受众的传播系统.它的触角已经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为了实现其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这一恒定目标,传媒文化建立了一整套自身的话语系统,其话语策略是:设法邀请受众"参与自我建构的过程";视觉中心主义的幻象复制;戏剧化的表演或作秀.传媒文化的这套话语系统对受众接受心理具有相当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使"观看"仅仅成为习惯;从理性堕入欲望;引发受众的戏剧化心理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由"世界工厂"向"符号工厂"演进的过程中,现代传媒深度介入并主导文化符号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文化的媒介化趋势日益显现。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再造上,也表现在新文化符号的生产与消费上。而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书写"和"出版后过滤"的生产与把关机制,更是大大地推进了这一趋势。文化的媒介化不仅为我们理解现代传媒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现代传媒的社会责任:一是发挥现代传媒在符号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防止现代社会的符号鸿沟;二是善用传媒符号权力,化解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中的符号暴力;三是坚守现代传媒的公共性,警惕文化媒介化背后的权力渗透。  相似文献   

5.
传媒的娱乐和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传媒的娱乐被认为是低档或无聊 ,其实娱乐在本质上是审美的游戏。正确看待传媒的娱乐属性 ,引导传媒去追求深层次的审美娱乐 ,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闻娱乐化已经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这一现象之所以会在中国成为一种时尚,其原因并不单单在于步世界传媒发展之后尘.从心理、市场与意识形态三个不同的层面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存在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媒介与娱乐之间的联手逐渐远离其旨在传播并提升大众文化品位的初衷,基于传媒背后金主的商业本能以及对大众文化需求情趣的一再迁就等原因,传媒开始自我放逐从而导致娱乐被一味地放纵。传媒"泛娱乐化"趋向迫使文化的内容大多成为娱乐的附庸,大众传媒亦因此陷入了道德不确定的困惑之中,放纵与教化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突出。解决传媒放纵与教化的矛盾,要求传媒业必须回答其究竟主张什么样的义利观或是如何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关系。在两者关系上,应在追求义利双赢、义利并举的前提下,秉承"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思想,这也是由传媒业的性质所决定的,绝对不能颠倒。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化年代,各种以市场化和现代性为身份的传媒活动与消费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在内容上包含流行叙事、大众叙事、消费叙事、时尚叙事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之结合的是传媒叙事,消费叙事成为其中的主导叙事倾向。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知识权力化和传媒大众化并行的时代。知识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成了一种控制力,决定着传媒的未来发展方向,使媒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话语霸权。而大众化这一特征犹如一个被管束的女子,在传媒内容(即知识)居高临下的视角下一直进行着顽强的抗争。知识权力化与传媒大众化这一对传媒文化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内部矛盾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股强大而持续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电视节目低俗化颇受诟病。对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作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市场化、商业化才是其真正的幕后推手;而在娱乐化的内在逻辑的考察中,又可以发现,娱乐化的文化实质是媚俗,当代中国传媒的后现代化则在进一步颠覆了社会价值、消解社会意义的同时,也使得传媒自身迷失于无意义的低俗与琐屑;市场化、娱乐化与后现代化及其困境的考察为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指引了更为本根性的文化方向与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已成为当下的传播现实。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对我国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作了全面探讨在回顾议程互动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了议程互动的方式,阐明了对待议程互动与断裂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2.
传媒影响力:在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传播实践中,影响力逻辑似乎已成为传播业界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因为我们对此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误读,所以对传媒影响力的片面追求给当前传播实践带来了诸多让人忧思的问题。从理论和现实二个层面上对此展开较为详尽的分析之后指出:当前传播实践中普遍流行的影响力逻辑,在很多时候被人们简化成为了一种片面的传播效率论,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对公共性、公正性等价值属性的回答。为此,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的辩证关系,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当代大众传播的影响力逻辑,并以此有效地指导大众传播实践的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媒介版图与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倡导媒介的版图与生态意识,是基于当前国内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意在强调在共时空状态下,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媒介制品,或者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媒介机构有机配置与组合,也就是构建一个富有生机的多样性的媒介生态。在很大程度上,媒介是以整体的舍力而非单一的形式对人实施具体的影响,此项倡导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媒介的生态与版图意识还可以帮助梳理、调整当前媒介设置与媒介批评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这正是其紧迫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传媒奇观具有鲜明的媒介地理学涵义.地方性、开放性、包容性、存储性是媒介空间的地理学特点.通过呈现、浓缩、凝视、影响、突破、创造等方式,媒介空间参与奇观地理的塑造,并通过聚焦、聚释、放大最终建构了传媒奇观.传媒奇观在表面上属于"媒介制造",但其形成无时不在地受着政治经济文化势力的左右和消费主义逻辑的掌控.传媒奇观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生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介本来是普通的社会舆论工具,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异化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媒介及从业者形成“工具人格”,阻碍了我国传播业的发展。市场经济建立后传媒成为一种产业,新闻媒介获得市场自由人的地位,从业者也转型为独立人格。新的历史条件下,主导传媒业的新闻专业主义和商业主义又造成媒介既独立又不独立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最终要落实到新闻媒介的产品上。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传播方式,新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媒体个人化具有内容个人化、传播共享化、管理自律化等特征。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是社会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在媒介领域中的反应,是现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信息海量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表现,是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媒体个人化趋势给媒介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正视并顺应这种趋势,制定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建立分布式分类管理模式和以技术管理与法规管理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媒介产品属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介产业相应的经营策略,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在物质形态上,广播及无线电视是公共物品,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及网络媒体是准公共物品,报纸及杂志是私人物品,媒介产品承载的内容是公共物品,媒介产品集聚的“注意力资源”是私人物品;加快新闻信息的发布,增强新闻信息内容的独特性是所有媒体经营的策略、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媒介领导者新媒体素养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足于中国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新媒体素养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并有助于媒介领导者理解和把握信息的根本,这不仅是媒介经营管理更新换代的要求,也是适应全球化信息传播的需要。中国媒介领导者的新媒体素养可以通过应变力与判断力的培养、学习力和应用力的强化、思想力和审美力的提升、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激发等多角度进行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21世纪传播学界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作者自己对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解。随后梳理了学术界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多元研究视角,供今后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浅谈媒介素养教育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儿童社会化的主体之一。它在儿童成长与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力求客观地评价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和影响,说明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儿童媒介素养对儿童社会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