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90后"走进大学校园后,存在着适应大学生活的困难,应依据他们所具有的时代特点进行消解路径的选择,在高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时应注重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调整教育时间、整合教育资源,帮助这一代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2.
大学新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象,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产生各种不适应。通过NLP神经语法程序学,基于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的现状,探讨新生心理适应及调适的途径,以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加健康、积极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高职新生在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会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适应、管理方式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困难和障碍。对此,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和引导新生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和专业教育,努力构建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其学习生活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新生教育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学一年级是新生适应和转变的关键时期,新生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文章对当前教育界在大学新生教育研究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综述,内容主要涉及新生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表现与成因、新生教育的内容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阶段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对于帮助广大新生健康成长成才,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圆满完成学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对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指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身心健康愉快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生活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心理状况适应大学新生心理教育可采用以下对策:大学生活,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成才,而且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产生深远影响。大学新生的心理教育可采用以下对策:一、加强人生观教育,重树理想目标;二、开展预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新生自我调适能力;三、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帮助新生健康成长;四、拓展交流平台,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等。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不良处于核心地位。综观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现状,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目标、自我监控、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文章认为大学新生教育必须从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尽早适应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切实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本文试图从生活教育、适应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校史校情、校纪校规和军训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及学习方式教育等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新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要从迎新工作、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专业教育和适应学习方法、班集体建设和班干部培养等多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引导他们及早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完成今后的学业任务,确保他们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面对我国高校连续4年大规模扩招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以及长期存在的大一新生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实际问题,如何正确地引导大一新生尽快地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是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本文针对大一新生入学后面临普遍的思想与行为的种种困惑,提出教育、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基于心理契约视角论述了建立心理契约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探讨了心理契约视角中的大学新生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从认知加工、情感培养、意志管理及个性发展四个维度上构建了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后给出了心理契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现途径。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对心理资本与心理素质两者进行了辨析,认为大学新生心理资本积累很有必要,提出了运用心理资本积累理论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4点建议:树立合理目标,开发大学新生"希望"信念;搭建训练平台,培养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感"意识;营造积极氛围,培养大学新生"乐观"归因习惯;开展"韧性"练习,增强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常规工作之一.在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过程中呈现了诸多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心理测验的有限性,认识心理危机预警因素的复杂性,重新审视新生心理普查的目标,重新定位新生心理普查的功能,将筛选心理危机目标转化为心理健康服务目标,将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拓宽延伸,充分发挥各级力量,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大学生涯期间。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大专与普通大专新生自我和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五年制大专新生与普通大专新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差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我和谐量表分别对五年制大专新生和普通大专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五年制大专生与普通大专生感觉自我很不和谐分别占13.39%、12.92%,但整体上两者心理健康状况良好;(2)两者自我和谐总分差异不显著(P>0.05),“自我的刻板性”差异显著(P<0.01)。结论:五年制大专生自我发展良好,刻板性对五年制大专生自我和谐影响大。  相似文献   

15.
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学生住宿公寓化,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大一新生初进校园,心理状况呈现多元化趋势,给高校公寓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大一新生心理特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公寓管理的措施,为促进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年,团体心理辅导由于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为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通过自行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17名大一学生开展6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采用SCL -90、“大学生活你过得快乐吗”调查问卷和团体辅导效果调查问卷,对17名学生施测。研究结果表明,较团体心理辅导前、辅导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明显的改善。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尤其能显著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敌对心理。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利用UPI量表对安徽工程科技学院605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素质较好,但部分新生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大学新生的人格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同时对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通过对某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出现较为严重症状的因子主要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差异;城镇和非城镇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三贴近"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患者增多,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即贴近大学新生,做好关爱工作;贴近"心理问题"学生,做好心理调适工作;贴近大学毕业生,妥善解决求职中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入学教育是高等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起始点,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在大学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健康成长和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新生具有不能完成角色转换的心理困惑,与人交往不知所措所导致的情感受挫,以及学习方式转换不适而产生对新生活迷茫的特点,因此,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对新生坚定理想信念,做社会主义建设者;了解校史、校规和校纪,开始优秀学子之旅;熟悉所选专业,规划职业生涯;关心弱势群体,注重人文关怀,实现学生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发展要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