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尚未达到科学化要求,缺乏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方法,灾害统计数据调查采集渠道不畅,重复计算或信息失真,各地灾情报告夸大损失,救灾资源浪费,评估偏经济因素而少社会要素,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灾情并分析防灾减灾和应急措施的成效与不足。应当深入研究我国灾害损失评估状况,探讨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的标准、方法、程序,修正和改进灾害损失评估体系,拓展灾害损失评估的社会境域,形成全面准确的灾害损失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灾害损失评估在应急处置、灾害救援和恢复重建中的信息、咨询、监督和评价功能,优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2.
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废墟,加之灾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灾害救援和脆弱的灾区环境产生严重威胁。如何对灾害废墟进行科学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是西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和实践领域一个广受关注的主题。本文考察了灾害废墟管理兴起的背景,对灾害废墟管理的内涵与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灾害废墟管理生命周期模型,归纳了灾害废墟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对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期望推动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对这一重要新领域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一生坎坷,仕途多艰。在其出任地方官吏期间,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救荒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救荒思想。他加强国家调控,以解决国家财政制度与地方救荒间存在的矛盾;明确责权,健全救荒的行政程序和监督机制。尤其是灾前管理和灾害预警思想最具前瞻性和科学价值,为后世的灾害管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型医院对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防控策略,运用头脑风暴法和灾害脆弱性分析识别大型医院面临的主要风险事件,结合医院实际运行管理情况,制定并发布暴雨洪涝下医院建筑灾害脆弱性评估表,对事件风险值和矩阵分布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可能性大于0.5且风险值排序在前5位的高风险事件为医疗电力故障(30.65%)、积水倒灌建筑(30.03%)、仪器设备受损(28.73%)、患者转运困难(28.42%)、氧气供应不足(27.95%),需重点关注。对于高风险事件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基于医院防洪排涝标准,从灾前预防、灾中应对两个方面构建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对于其他低风险值事件,由管理部门牵头,根据灾害严重性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灾害应急管理:档案工作的功能和档案部门的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档案是指在灾害发生及其应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原始记录的总称。灾害档案可以进行多角度的类型分析。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不同的灾害档案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在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中,灾害档案具有社会记忆功能、决策咨询功能、评估依据功能和科研助手功能。档案部门的参与行动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抢救已有档案资料、提供涉灾档案服务、收集现行灾情资料、建立灾害专题档案等。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亦称民俗学)"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灾害民族志"是将"民族志"用于减灾防灾研究的大胆尝试。它通过对选定的灾害经历者进行田野采访,收集大量个人采访资料并进行整理。通过灾害经历者自己的表述来了解和重现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人们面对灾害的反应,从中总结出规律和重要经验教训,对灾害应对和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很有意义。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较为薄弱,应以汶川地震救灾减灾为契机,尽早开展巨灾灾害民族志研究。  相似文献   

7.
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制度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画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名设置及其递迁制度、'改官'和'佩鱼'制度以及院画家的'出职'和'当差'制度等三个方面 ,对北宋'翰林图画院'的职官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画院和院画家在北宋地位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灾害风险评估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多种灾害概念,提出基于风险评估的灾害定义,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及模型展开分析,包括国际上的"灾害风险指数系统"、"多重风险评估方法"和"美国灾害评估模型"以及国内的自然灾害风险等级评估模型的改进、灾害系统理论等。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主要分为灾害发生可能性及灾害脆弱性评估两大方面。灾害风险评估出现风险定量化、风险研究集成化、评估方法标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北宋的官学系统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在庆历、熙宁、崇宁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中,地方官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由于朝廷对其发展的重视,到北宋末年,地方官学已相当发达。北宋地方官学从教师选聘、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此后地方官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对北宋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宋庆历年间,朝廷首置武学。之后,经过熙宁、崇宁年间两次兴学,武学得到较大发展。靖康之耻,宋室南渡,至绍兴年间,武学重新得以复建。南宋武学直接承继北宋武学,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编制体制,建立较为系统的招生、培养、管理、除官等制度。南宋武学与北宋武学,二者本出同根,但由于具体办学环境、办学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从而影响了各自的军事功用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土地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曾给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限制了土地产出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分析区域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和成灾面积的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变化以及对土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自然灾害产生的实质和变化趋势,可以为实施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兴民  郭强 《南都学坛》2000,20(1):64-67
作为个人对灾害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反应,行为反应以心理反应为基础。因此,灾时行为反应与心理反应有一种相关关系。灾害心理反应是一种心理应激反应,灾时心理应激反应与个人特质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个性特点、灾害经历、应激反应能力、减灾知识掌握程度等都是影响灾时个人应激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荒政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荒政有了飞跃发展,集中体现在防灾能力的大大提高,表明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以来 ,传统灾害的持续和演化明显表现出七大趋势 :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 ,周期越来越短 ;规模越来越大 ,危害越来越严重 ;危害区域越来越广 ;直接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死亡有所下降 ,物质损失则增长巨大 ;灾害损失的放大效应更加显著 ;灾害群发现象日趋严重 ;城市成为灾害的主要承受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剖析北宋文官集团的社会心理和行政管理入手 ,认为北宋文官政治具有两大特性 ,其一 ,矛盾的复合性格 ;其二 ,低下的行政效率。这两大特性使得文官政治成为党争的源泉和推进剂。而在此制度背景下展开的王安石变法难免陷入党争泥潭 ,终至新法尽废而互讦不已。  相似文献   

16.
《宋大诏令集》所载儆灾诏令是自然灾害及特殊天文现象发生之时北宋君主颁布的诏令。就其内容来看,此类诏令的重点并不是诸如蠲免赋税、放粮赈灾等具体救灾措施,而是君主罪己思过、赦降罪囚、遣使巡察等针对百姓进行精神和心理抚慰的应对举措,蕴含着宣示君主仁德、树立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秩序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粮食产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粮食市场的基本方面。通过计量经济方法从产量与单产数据中去除灾害的扰动,粮食产量与价格之间的统计关系更能解释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粮食市场中确实存在蛛网模型的动态机制,同时也受到货币发行量变化的重大影响。另外,粮食生产者也能够对真实粮食几个变化做出合理的反应。因此,在政策上保证粮食价格的比较优势、维持货币发行的稳定以及提升粮食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助于促进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18.
诗案对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是北宋诗歌和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北宋以儒立国,诗人以诗议政,发挥儒家政教精神,但屡屡因诗得祸。诗祸与新旧党争密切相连,从乌台诗案的政见之争,到车盖亭诗案的党同伐异,再到崇宁全面文禁的意气用事,始终贯穿着鲜明的政治特色。诗人的命运随着政党的得势与否而浮沉,而且波及的诗人一次比一次多。党派之间的权力之争、喜同恶异使诗人难以独善其身及保持创作的独立批评精神。诗人的创作经此连绵的政治打击,由经世致用转向寻求安身立命和追求纯粹技艺,崇宁四年(1105)后,北宋诗坛批评政治的诗歌陷入历史低谷。凡此,与北宋诗案的政治化本质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遹是北宋临城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王氏一族与北宋大文豪苏轼、苏辙在文学、姻亲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新出土的<王遹墓志铭>为研究苏、王两家族关系、北宋科举制度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森林灾害对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灾害制约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增长,已成为当前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成败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紧密联系我国林业的发展情况,利用全国1952—2001年森林灾害、林业经济增长的数据,分析了森林灾害对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式,从理论上探讨了森林灾害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内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