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就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接受的复杂性而言,必须要对其中多元聚合因素加以细致考察.从历史层面看,“接受”乃是随着现实政治社会条件变化,随着知识主体不断调整其角色与位置,面向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受众而最终作出的选择;从学理层面看,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政治现实、中国文化传统相互融合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建构,既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生成其问题指向的过程,也是一个中外文化资源不断交汇生成其理论形态的过程,在多元聚合因素下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深入考察,既是总结历史经验的有效方式,也是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当代保持活力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工程包纳了马克思主义如何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这一科学主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问题上,过去的论者通常在中国传统的素朴唯物主义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里去寻找二者对接的隘口,但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关键的还在于从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实践精神"特质上来完成二者的有效对接.在生存论视野上彰显出来的"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学说共有的品质魅力,并且这种内在性格亦为二者的根本性、显著性特质,如此对接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成果的相互融合,这既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成果进行现代转换的需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得中国的民族形式和民族作风,实现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和文化危机的出现,既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映,也是中国社会进步必然经历的历史过程,必须深刻地洞悉这其中蕴含的巨大的积极因素和意义。由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多元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落后腐朽的文化,也有合理性的部分。因此,在确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与方法,对各种各样的弘扬的立场、方向、目的进行辨别分析,做出科学的判断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指出对二者的结合要辩证地理解。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的不同见解,可以归纳为要素论、交互论、影响论、融合论、契合论、互动论、根基论,还从实践视角、现代性视角、文化视角、学科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在研究中学科方法的运用也很娴熟,但对二者关系还缺乏全面深刻研究,甚至还有不少误解,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改以往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深刻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而且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它能够解放思想,动员和发动群众推翻旧制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