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在教育的竞争。欲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和蓝图的载体 ,所以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课程现代化。课程现代化的内容涉及到课程的各个方面 ,课程思想、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这几方面与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基础教育质量下降、政府重视基础教育改革以及欧盟教育政策等,已成为推动法国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21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理念上,坚持促进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程目标上,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发展;在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强调同世界接轨;在课程设置上,走向优化,逐步完善;在课程管理上,调整课时,继续下放权力;在课程评价上,调整评价对象重视形成性测验;在师资建设上,明确教师能力标准,完善教师培训。法国在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表现为政治体制影响课程改革的连贯性、理想化的课程改革遭遇现实困境、大量移民涌入带来新的教育问题、学业失败尚未解决、教育公平依旧遥远。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要推动课程方案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灵活设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形成师资培训体系;多管齐下,落实基础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教育成为现代高师教育的核心。高等师院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面对新世纪师资培养的要求,要通过改革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途径来实施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4.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是适应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所在。根据我国高校现状 ,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2 .改革学科课程的设置 ;3 .更新现有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法 ;4 .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 ;5.培养人才要十分注重实践 ;6.大力提高高校教师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5.
系统备课方法的实际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对教师原有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与系统备课方法的运用和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素质的内涵和主体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公共关系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尽快与系统备课方法相适应的途径是取消中等师范教育,加大高等师范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力度;加大学校教育改革力度,为系统备课方法的运用创造环境机制;在教育领域里坚持教学与科研创新并重;高等师范院校要开设系统备课方法学课程等。  相似文献   

6.
进入“后课改”时代后,在进行课程改革内部结构优化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课程改革公众基础。通过对公众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得出公众参与课程改革的意愿高、能力低、时间少、机会不足等结论,为此要在提升公众参与课程改革的前提性要素上进行良好的制度设计,使课程改革成为教育公共治理的支点和范本。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教学的依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的变化,必然要反映到课程的建设上,因此要适应社会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开设《工业自动化专题》就是这样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 ,都要求广大教师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让未来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举措。面对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新要求 ,必须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根本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为满足国内社会发展需要,应对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印度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减轻学生负担,课程内容重视学生的主体建构,课程设置具有衔接性,课程评价注重"形成性",课程管理强调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但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基础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统一学制尚未取得完全成功,课程内容与生活实践脱节.印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示我国,应树立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统一的课程理念,探索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课程内容,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发挥地方课程管理的积极性,设立教师入职标准,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0.
系统备课方法的运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对教师原有的素质提出了挑战.本文认为;与系统备课方法运用和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素质的内涵和主体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公共关系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尽快与系统备课方法相适应的途径是:取消中等师范教育,加大高等师范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力度;加大学技教育改革力度,为系统备课方法的运用创造环境机制;在教育领域里坚持教学与科研创新并重;高等师范院校要开设系统备课方法学课程等.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 ,高师政治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为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 ,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革考试方法 ;在课程体系上 ,要浓缩学科专业课程 ,拓宽基础课 ,增加选修课 ,重视隐性课程和特色课程 ;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的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考虑政治、经济和化发展等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到知识、受教育、社会这三大要素。因此,在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上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确定。在课程模式设计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各方面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取舍,这样,才能改变体育课程改革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从总体上开拓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要有效地开展高师<教育学>课程的综合改革,首先必须对传统教材、教法的缺陷进行深刻剖析;其次要明确新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对师资培养的目标要求;第三要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师范观和教育发展观.只有在理论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价方式等方面全面进行突破,才能取得<教育学>综合改革的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特设专业建设又是提升高等学校整体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小学教育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及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承担培养小学师资的高等院校要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因此,调整教学计划,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深入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大力开发特设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实践功能,创新实习模式;提高科研能力,带动学科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今深入开展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考评机制。怎样改革?如何实践课程改革思想?如何反馈改革效果……这些问题都要靠教育科研来解答。只有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扎实细致的科学研究,总结出科学有效的理论和经验,再用来指导课改实践,才能最终完成课改任务,实现课改目标、“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新课程改革对高师课程结构的挑战与前人在课程结构研究中的缺陷出发,提出了高师课程深层结构的含义及其要素:知识课程、师德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科学研究课程及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然后分析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启示:重视课程深层结构的优化;深层结构要素之间要同时发展,不可忽缺;构建良好的学校环境与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与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对课程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校在软、硬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能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开发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文章提出运动处方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运动处方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的问题,以求课程改革能更有效、更科学地进行;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和培养终身健身意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对象,而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则是人们研究课程的基本理论视角。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课程的研究主要在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视野中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对课程改革的争议此起彼伏,这与人们对学校课程的不同认识有关。论文从社会学视角对课程的来源、课程的决定、课程的落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大家重新省思自己对学校课程的看法,并建构出对学校课程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进行大学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联系<水利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继苣筑法规》课程改革的意义入手,围绕课程改革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性、方法手段要注重开放性问题,提出对建筑法规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