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泾渭分明”是一个普通的成语,诗词文章常引用。可查阅辞典之后,竟越发觉得清浊难分。《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泾、渭:甘肃、陕西境内的两条河,古人认为渭水清,泾水浊(实际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陕西境内汇合时,清浊分得很清楚。比喻人或事物的好坏就象泾水和渭水的清浊一样,分得清清楚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简洁而明确:“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辞海》对泾渭的解释,以《诗·邶风·谷风》中的“泾以渭浊”为基础,引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后常用…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中有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特征,即善于袭用前人隽语、佳句、精彩的构思和意境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新意趣,可谓“袭古而弥新”因袭古而更加新颖,似乎矛盾,其实辩证.先举一例:宋·王(?)《野客丛书》卷二十:“晏叔原‘今宵剩把银(钅工)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盖出于老杜‘夜阑更秉烛,相对  相似文献   

3.
门人双过贫龄冬,结伴山城探师羊。师爱沮腾思见切,动情厚礼肚迎亲。书斋促膝谈旧事,家宴开怀论古今,语重心长恨时短,九句命笔晚情深。(笔者和表弟都已80高龄,日前千里迢迢探望思师—安徽省无为中学校长王育瑛。师生不但都将毕生奉献给教育辜业,更惊奇地发现他们都是《新天地》的读者,而且经常向《新天地》投稿,这正是:一本杂志常相伴,万里师生文字见。)七律 八十学子千里探望九旬恩师@邵植廷~~  相似文献   

4.
~~《梁山伯传》考@丁金福$韩国高丽大学!韩国双城151-742~~~~①著杂剧十六种.金有二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小俊墙头马上》。其中以梧桐雨为最佳。邓绥宁:《中国戏剧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出版,54。 ②这里之所以附加上韩国式悲剧性的说法,因为严格  相似文献   

5.
SHMJ:昨天在微信上看你新创作的《鹊华秋色》画得很好,画面清新典雅,工写结合,很灵动,个人认为有进步了很多。 钱鹏:谢谢,写意水墨是我的钟爱因为她更感性,更能让我表现自己。而工笔更理性,更细腻。这两者我觉得有时不必分得那么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感觉或许更让人陶醉。  相似文献   

6.
~~试论《荀子》中的疑问句@付义荣$集美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21~~~~①对于《荀子》原文中句子的语气,各家看法并不统一,因此在对《荀子》疑问句数量的认定上也不一致。本文统计的依据是王先谦撰,沈喻环、王星贤点校的《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本文所有例句也是来自此书。 ①参见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61页。 [1]李泽厚.荀易庸记要[J].文史知识,1985,(1):3-7. [2]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858. [3]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7.
~~20年代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王烨$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①《文学评论》1960年2期 ②《中国现代文学丛刊》1984年2期 ③《文学评论》1987年3期 ①《江海学刊》1988年1期 ②《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 ③1989年 ①《文艺争鸣》1992年2期 ②《戏剧》1993年2期 ③《冲出云围的月亮》 ④1998年 ⑤《南开学报》1994年3期 ⑥《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6期 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2期 [1]茅盾.欢迎太阳[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革命文学”论争资料编(上)[C].北京:人民…  相似文献   

8.
太康文学风貌独特,个性鲜明。其时模拟风气很盛,方式多样,成效不一,或拟而似之,或拟而劣之,或拟而变之,或拟而胜之。如此奇异的文坛景象,说明了文学创新必不能割断对传统旧典的联系,以复古为创新,不失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一条可取途径。只是对于通变之术、复变之道,太康以前作家所积累的经验毕竟有限,所以太康群才似乎失败多于成功。而后人又常常因为"形式主义问题"的过敏性缘故,所以对太康模拟现象总是批评多于欣赏。其实,袭故弥新,非常充分地展现了太康作家积极高扬的时代性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孟子》有"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但语焉不详。早于《孟子》的帛书《五行》对"知"、"之"以及见知与闻知的结果——智、圣进行了全面的界说。"闻而知之"的"之"指"君子道","见而知之"的"之"指"贤人"及贤人之德。"知之"的"知"包括心知与践行,心知强调内心的体验与积极思考,在帛书《五行》中即为"思"。践行是在心知基础上的实践。智、圣既是实践主体认知领悟的能力,又是实践主体经由见知、闻知而形成的德行境界,它们还是天人到德善的转折点,是五行与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清(轻)、浊(重)是汉语等韵学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关系到音韵研究中许多问题的理解。何谓“清”,“浊”?依现代语音学的诠释,“清”就是“幽音”,又称“不带音”;“浊”就是“响音”,又称“带音”,十分清楚明白。但翻开最早的韵图《韵镜》,在后来韵图标为三十六字母的位置上,于五音每一类中,除了“清”“浊”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