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放则是在现代性的批判视域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话语中人的自由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命运.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价值.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现代性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都是人类对个体和类的自由价值追求的体现.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的途径.而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又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永新特征:它不断脱出既有的形貌,日益变得轻盈、灵巧、液化、流变,它的经验结果也更为不确定和难以预料。这造成了现代叙事和想像的“衰败”,也使社会学的批判和反思走向亢奋。然而,在西方社会学“新三圣”的现代性理论中,激进具象下隐匿的深沉困惑和焦虑表明,这无以挽回旧式现代性的总体颓落之势。与此同时,现代性在中国正面对着一种新生。“社会互构”理论指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大趋势,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本的实践选择,正在促使资本从目的性意义向手段性位置回归。这一理论还阐释了,通过多元社会主体的“互构谐变”,推进社会沟通、对话、协商以及论坛和听证的制度化,实现我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共同期待。正是这一来自实践的理路,使理论社会学拥有了一个赢得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性理论角度下重新审视鲁迅和传统侠文化的关系.对现代性概念做了界定阐释,叙述了中国传统与现代性的基本关系.从现代性的概念的三个价值基点出发论述鲁迅与侠文化的关系:一是鲁迅如何对传统侠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二是鲁迅如何呼唤与传统侠士有共通性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精神界之战士",启蒙当下民众,提出"人的主体自由"的现代性方案--以"立人"为核心,以"人国"为目标的现代文化建设战略构想;三是鲁迅在"自己反对自己"悖论式现代性价值视点下,赋予侠文化的核心主题"复仇"以自啮自身的反省品格,让文化的"复仇"成为批判国民性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解放政治·生活政治--吉登斯的思想地形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吉登斯的思想发展历程,现代性是其学术研究的连贯课题.同时,他对现代性的反思又是围绕解放政治这一核心思想展开的,解放政治是现代性发展的基点和动力源泉.启蒙运动以来,解放政治的发展并没有把人类带入一个完全解放的社会,相反,它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一系列后果严重的风险.为此,吉登斯提出了生活政治的设想,以实现对解放政治的超越和对高度现代性社会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对"现代性"的思考产生很大分歧及其解决方案的巨大差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现代性"概念理解上的异质性.区分出这种异质性对理解"现代性"及其寻求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上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变革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现代性变革与社会学理论范式转换的新趋向,为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问题背景与理论背景。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形态的建构,需要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学理论的进展及其问题进行反思。只有以和谐现代性为主题,通过中西社会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与交往对话,系统整理、总结与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学思想成果,创新社会学理论的思想范式,才能真正塑造现代性社会学理论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中国境界。  相似文献   

10.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维系社会学发展历程的核心概念,在当代社会文化的讨论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马克思、马克斯·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四位经典社会学大师的主要学说与现代性紧密相连。利用伯格与凯尔纳的框架对古典时期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梳理,提出了认识现代性的全新脉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与知识认识,揭示其对认识中国社会转型的系统性、整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视野下法律的现代性与地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形式主义的法学家们认同的现代性的法律是一个普适的价值体系,并不内涵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是法律发展的必然方向。法人类学家们则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既然是一种地方性知识,那就不具有普适的品质和推广的价值。这是法律现代性的悖论。根据法律价值体系的来源,可以将法律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内生型、植入型和混合型。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混合型的,外来法律、本土法律文化和社会现实构成了我国法律现代性与地方性互动的关系框架。  相似文献   

13.
知识缺失有制度化的因素,但是也有规律性的特征.在人类知识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严重缺乏知识.知识的缺失导致行动无据,过度防御行为使得本原风险出现叠加效应.知识史上知识饱和与知识缺失相伴而生,一方面我们拥有不断增长的社会知识,这些知识在提高人类战胜各类灾害减少风险和获取较高安全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制造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对突发性社会风险的知识又严重短缺,知识缺失使我们更加脆弱和易损,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进入风险时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卢梭和黑格尔为例,阐明对现代性的批判在这一传统内部即早有萌芽,故认为现代性的反思仅在20世纪才出现的看法,是太为天真,也是莫大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
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两种文化之争已经成为当代学术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两种文化之争与现代性问题具有某种共生关系。现代性源于文化分化,两种文化之争同样源于文化分化与冲突。把两种文化之争置于现代性视域中加以讨论,才能从根本上、系统地把握两种文化分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论“两种现代性”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历史语境中,审美的自觉促进了两种现代性的形成,在世俗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都已经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两者形成了真正有效的对话与交锋。在现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两种现代性都处于有待发展的不成熟状态,因此,两者之间不是因矛盾而形成张力,而往往表现为因暧昧的同一性而形成的合力。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只能与社会发展之间采取一种认同、合作的态度,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西方之外的第三世界国家文学现代化的这种独特的进程,也大大丰富了现代性的原有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抗关系,它们是同一启蒙方案内部逻辑演化的产物,前者孕藏于后者的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之中,后者的三次历史浪潮为前者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哲学依据.中国理论界对审美现代性的研究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学史上,本土化、西方化、国际化和全球化是四种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变迁趋势.社会学西方化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它与社会学本土化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社会学国际化与社会学本土化彼此是相容的,但目前社会学的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社会学全球化具有多重含义,故它与社会学本土化的关系须分层次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