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斯·舍勒立足于对人的界定,以现象学还原方法深入爱恨秩序,探讨怨恨的根源及途径,将怨恨界定为资本主义时代人的精神气质,并在社会文化精神的普遍意义上对怨恨予以伦理追问,认为怨恨是人类意识中出现的价值颠倒或价值崩溃的根源,它导致现代价值体验结构的转型和价值位移。舍勒的怨恨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无疑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怨恨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伴随着现代代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所衍生的一种负面社会情绪.在西方,尼采和舍勒对怨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尼采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了怨恨的效用和后果,主张启用希腊意志中的狄奥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来战胜人生的悲剧.舍勒分析了怨恨形成的根源、机制和后果,提出恢复和重建基督教的爱的秩序的价值观.文章借鉴现代西方关于怨恨的基本理论,提出消除转型期中国社会可能存在的怨恨情绪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舍勒对怨恨进行了现象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分析,认为怨恨是现代人的精神气质,资本主义精神实质是怨恨式伦理.怨恨式伦理与现代化同构,是道德判断和价值蒙骗的根源,事关道德价值评价的构成能力,这就使怨恨理论获得了更多的伦理意蕴.考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怨恨理论的伦理把握.  相似文献   

4.
怨恨一词在中西文化中均有涉及。在汉语语境中,更多地存在于文学描述中;在西语语境中,尼采使怨恨成了专业术语,舍勒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道德建构中的怨恨的讨论使怨恨一词独具伦理魅力。经过现代西方学者的努力,怨恨最终发展为一个哲学伦理学乃至社会学、政治学术语,并被多学科探讨而形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怨恨伦理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际社会的侵犯行为往往与国际行为体的怨恨心理联系在一起。平等理念的普遍接受是怨恨心理产生的前提,而挫折与归因则是怨恨心理产生的内外部条件,它们决定了怨恨心理是否产生以及产生的方式、后果。怨恨心理产生后,经由一系列因素的煽动就可能转向外显的侵犯行为。所以,消除国际社会的怨恨心理,或者,在怨恨心理产生以后,避免刺激因素的煽动就成为和谐世界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6.
韦伯和舍勒共同关注了所谓“资本主义精神”问题,二人都认为它有一种形而上的根源性动力,这种动力,韦伯认为是由新教伦理的滋养和孵化所提供的,而舍勒则认为是由一种长期积累的怨恨情绪的爆发所提供的。这种争论,在这个经济时代,对于如何培养我国国民的经济伦理精神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尼采提出"基督教的爱理念"为最精巧的"怨恨之花"的断言,舍勒承接并驳斥该断言,提出现代仁爱才是真正的奴隶道德的起义。分析并比较两位哲人的怨恨论,他们对怨恨情感造成价值位移这一看法是一致的,该问题上的分歧在于对怨恨所颠覆的对象作出不同判断,这一分歧源于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及生命价值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8.
运用尼采与舍勒等人的怨恨理论分析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创作与生平 ,我们首先从对《沉沦》主人公的性心理与民族情绪开始着手 ,分析《沉沦》的主人公由性压抑而引发的民族情绪。以此为契机 ,我们分析现代民族主义的心理机制。进而 ,根据现代性陌化空间的特点 ,将这种现代性陌化空间与古典的亲和性空间进行比照 ,解读郁达夫一生创作行迹 ,由此概括出他徘徊于沉沦与隐逸之间的现代性人格。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底层怨恨心理亟待加强研究。怨恨心理包括心理受虐维度、言语表现维度,并最终呈现为行动维度。路易岛的环境抗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导致经济损失是怨恨心理产生的起点,基层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怨恨对象由肇事企业扩展到了基层政府,而相对剥夺感和法院不受理导致怨恨心理得以再生产,并不断扩散。怨恨心理存在特定的演化逻辑与再生机制,包括由"怨"到"恨",由个体到群体,由分散到聚集,由原生到次生。怨恨心理既导致了显性的社会后果,也存在潜在的体制外行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底层的怨恨心理,其关键在于正面回应底层的利益诉求,防止"群体性怨恨"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0.
从中世纪开始,科学、新教和资本主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开始了现代现象,它是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面秩序转型.现代现象包括现代化、现代主义和现代性三个题域.舍勒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是"怨恨".怨恨是一种没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报复冲动是怨恨的出发点,经恼恨、恶意、羡慕、妒忌发展到阴恶,它形成特殊的生活经验.怨恨作为现代性精神品质,表现出工商精神气质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结构性位置已经发生了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11.
环境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构建客观的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为主要任务,忽略了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人。面对这种人未到场的环境伦理学现状,学者们开始从美德视角研究环境伦理学。积极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美德的心理学思潮,对伦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环境美德伦理强调发挥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鼓励和影响人对环境的友好行为。  相似文献   

12.
儒家认为,在德性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德性的心灵根基.具体表现为:(1)"诚"是善的源泉;(2)"诚"是为善的持续动力;(3)"诚"是乐善的心理依托;(4)"诚"是道德教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亚当·斯密解决道德问题的万能钥匙及其伦理学出发点,德性则是其伦理思想的归宿.斯密晚年集中研究德性,同时辅以早期的同情共感、合宜性等原理,构建了以情感自制为主的完美德性论.他的德性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形成过程,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内容、作用、评价标准以及与财富、幸福等关系上都展现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心理体验。在形式上,幸福表现为个体积极的心理感受;在内容上,幸福具有道德意义,即个体必须以道德的手段来获得幸福。由于情感是支配人行动的动力系统,故追求幸福的行动必然受道德情感的引发和调节。因此,激发道德情感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论述了道德情感与幸福的关系以及激发道德情感、涵育大学生幸福观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史是不断改造国民心理的历史。在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面对当时屈辱和灾难,为了拯救中国、顺应社会的变革,认识到了改造国民心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转型需要心理改造,心理改造促进社会转型。尽管中国近代史经历了变革的各个阶段,但改造国民心理始终与社会变革相辅相成、共同进步,这一点在今天仍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永刚 《东方论坛》2020,(2):92-100
道德意志通常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为了道德的目的克服阻力和困难的精神力量和持久力。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强调欲望与理由等心理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因而道德意志并不显现于其美德概念中。康德的美德概念强调自我强制,恰恰是对道德意志的彰显。二者对美德的规定不能很好地反映道德意志在美德生成过程中的真实作用。从美德的层次性、美德的类型和情境相关性、美德的生成动力等方面来考虑,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美德观之间的差异、道德意志与美德的关系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坏女孩的恶作剧》是以男主人公里卡多和女主人公坏女孩若即若离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开的,小说从他们小时候在利马相遇写起,直到在马德里的老年时期,其间经历了无数次分分合合的游戏。虽然两人是相爱的,可他们的爱情却是与众不同、支离破碎的。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来解读该小说,并指出爱情之所以支离破碎,是因为他们各自“暗恐”心理作用的结果,同时指出,这种“暗恐”心理也是略萨本人“暗恐”心理的流露。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对残障人心理和谐程度的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心理和谐则可谓社会和谐的基石。因此,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和谐程度进行测评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残障人为例,在对其心理和谐程度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重点就残障人心理不和谐的深层原因进行社会学解读,最后就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促进残障人心理和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揭示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大脑处理信息的现象,它分为三个阶段:感觉储存阶段、短时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阶段.词汇教学应根据记忆的阶段性特征安排符合记忆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词汇教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不能使短时记忆超负荷.词汇教学的方法要符合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规律,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加深对词汇的印象;利用各种手段、媒介使词汇反复进入短时记忆,最终进入长时记忆.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学习新词汇并能够自如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当前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困境和道德异化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在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情况下,传统道德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已经面临彻底崩溃的局面。同时,新的伦理体系的建立也依赖于新的价值基础的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回到"人本身"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因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自由、自觉、创新,既是人的类特性,也就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础。因而,"美德就是人本身"这一命题,将突出体现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