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宋朝的图书编刻与收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是我国图书出版和收藏的黄金时期。北宋初期,图书的编刻和收藏具有了较好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两宋朝的图书编辑相当活跃,著名的有北宋初期的四大类书。两宋朝的图书刻印形成官、私、坊刻三大系统,两宋朝的刻书业以四川、浙江、福建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两宋朝统治者将图书文献视为文治和教化的体现,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体系,官府藏书以馆阁藏书为主,辅之以各地方政府及州学、书院藏书。另外,寺院藏书也有一定的规模,私人藏书更具特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两宋朝的图书编刻之多,规模之大,收藏之丰,都堪称前世未有,后世楷模,在中国图书出版和收藏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世界图书出版及文化交流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河南书院藏书略论李景文我国历史上书院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藏书、二是供祀,三是讲学。产生最早的唐玄宗时代的长安丽正书院、洛阳集贤书院实质上就是藏书、校书、刻书的地方,即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①。随着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书院藏书日渐丰富...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私人藏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我国私人藏书在先秦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的发展。汉代宽松的文化政策,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增长繁荣,加上统治者对书籍文献的重视,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定校书之制,设专司机构,尊儒重经,明经取仕,兴办太学,鼓励私学,刻立石经,开辟书肆等等,所有这些,不仅为私藏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而且也刺激了私人藏书,加之造纸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遂使汉代私人藏书持续发展。汉代官私抢救、恢复、整理、保藏、编撰、传播书籍文献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对传承中华文明贡献之大,无法估量。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出现于汉代。汉兴,除挾书之律,开献书之路,大收篇籍;到了武帝时候,政府曾下令征集图书,并建立藏书的馆舍,设置写书的官员。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因此在政府方面,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宫庭方面,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是距今两千多年的事。其后,每次改朝换代,国家图书馆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重视,但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则始于宋代的郑樵。他在《通志总序》中指出: “册之藏,不患无书,校仇之司,未闻其法。欲使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故作《校仇略》。”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中国,中国藏书的发展史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历史社会的烙印。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几乎无不影响于中国历史藏书的兴衰隆诎;而自然经济的历史变迁、文化学术的时代盛衰也无不同中国历史藏书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中国历史藏书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全面了解,也有助于学者对中国文化史的完整认识。正如现代史学家吴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09--1969) 在1933年《江苏藏书家史略》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学者苟能探源溯流、钩微掘隐,勒藏家故实为一书,则千数百年来文化之消长、学术之升沉、社会生活之变动、地方经济之盈亏,固不难一一如示诸掌也。”  相似文献   

6.
对书法艺术展开大规模研究是在唐代,但取得令后人引颈成就却在两宋。在经历了历史的湮没与战火毁圮之后,两宋致力于书迹的搜集印行,其难度之大更映衬了两宋书帖不可估量之价值。并且,在搜罗印行的同时,两宋学者形成了一大批书学研究著作,或倾力于书艺,或偏重于典籍,或用心于评点,在书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经历绵绵数千年,虽然累遇兵乱水火之难而不中绝。其中一些良好的藏书传统和道德风范值得今人借鉴。一、诵读之资学问之本藏书的价值是什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拉)可见,满足求知欲汲取知识是古代私人藏书的原动力。读书要有书,藏书为读书。苦于读书不便就要自我储存。苏武描绘当时读书人,欲求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见(苏东坡全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藏书的普遍心理。;。当然,在利用藏书治…  相似文献   

8.
书痴     
常爱晖 《社区》2010,(26):11-11
吾友昆生,喜好藏书.几近成癖。他好藏书虽还没好到像“嗜书瘾君子”汤姆·罗勃那样,家中除了一张安乐椅外全是图书的程度.但用“积书盈屋,堆积如山”来形容他家的藏书之多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相似文献   

9.
漫话藏书印     
颤饣笙垂读书、爱书、藏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往今来,许多知名的藏书家对书籍有着独特的感情,并且喜欢在自己所珍藏的书籍上钤盖藏书印。在古代,文人学士很重视藏书印,尤其是明、清的藏书家,几乎有书即有印。论及藏书印种类,共分五类:一是用自己的名号或藏书处的名称。宋太祖有“秘阁图书”之印;苏东坡有“赵郡苏轼图籍”;毛泽东常用的一方藏书印为“毛氏藏书”。二是藏书家说明其得书不易。于是印文常用成语:“子孙永保”、“子孙保之”。如清初浙西派的朱彝尊,他的藏书印曰:“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但有些藏书家认为使藏书永…  相似文献   

10.
元初由于政治因素导致南北藏书交流受阻,在姚枢、赵复等士人努力下儒学逐渐北传,南北藏书逐步互通。此后,元代藏书事业不断恢复与发展,政府既以行政命令搜求士人藏书,士人也多主动进献藏书,尤其是当部分士人任职地方时,其兴文教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对地方藏书的补充。另外,国家政策导向与士人的藏书著书活动亦是士人与国家互动的重要考量因素。具体而言,在士人藏书来源中,士人得机抄录或阅得国家藏书、档案文献,为其藏书提供了便利。而元代帝王赐书、译书等活动,以国家层面助力于士人藏书。政府设局以国资刊印士人藏书,使得士人著书多得以留存。而元代士人藏书中不得不论及的就是科举、为政与士人藏书的互动,仁宗重开科考使得科举用书重新成为坊间刻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士人“由吏入仕”的需要、政府的禁书政策等也影响着士人藏书。  相似文献   

11.
宋体字历史悠久,一般被认为产生于宋代、定型于明代。宋体字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宋、明两代刻书实践的直接影响,因此,考察宋、明两代刻本中的字体,对于了解宋体字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分别选取宋代与明代刻本图书,尝试对两代刻本中的字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宋、明刻本字体的异同,进而探究宋体字的形成时间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元朝历史编纂学既继承了两宋、辽、金历史编纂中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时代所赋予的多民族融合国家对历史编纂的认知。最能反映元朝历史编纂学成就的莫过于对前朝正史的修撰和典志体史书的编纂,这两部分是元朝历史编纂学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成就所在。有元一代,产生了一批在后世有重要影响的史学家,他们的历史编纂思想和经验是元朝历史编纂学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活动逐渐全面展开,推行教化的记载在典籍中频频出现,与此前朝代相比,俨然成为一种潮流。在这些礼仪教化的事例中,无论是从推行祀典之时的由禁毁淫祠到封赐庙额、劝谕旌奖孝悌之意由长吏随方诱劝到张挂榜文于乡村,还是推行婚丧礼文之际由明列科防到解说婚丧之礼,都可以看到,唐宋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中已经表现出了日趋细致具体、贴近百姓生活实际的趋向。唐宋时期,正是通过地方官社会教化活动的不断展开,官方礼制渐趋由文本付诸实践,由朝廷推向民间,逐步实现了礼制的下移。更深层面的问题则是朝廷的统治力量渐趋下延到了基层社会民众之间。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一生学术三变,起先潜心于康德、尼采与叔本华思想,继而开展宋元文学研究,最终从事中国古史研究,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钩沉发明,成果粲然。尤其是王国维在《古史新证》等著作中论证周世系确实存在,推想夏后世存在无误,并强调“经典所记上古之事,今日虽有未得二重证明者,固未可以完全抹杀也”,表示与胡适、顾颉刚“古史抹杀论”的明确界限。通过对王国维学术叙论认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文化是种群的根脉。王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根源的探寻、求信与确认,有助于中国人确定历史认同,维护民族自尊,也为中国文化建设奠定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5.
吕氏家族是两宋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家族群体.其成员学术活动的特点主要有四以儒为本、不名一师、浸染禅学、热心文事.他们对宋代文化的贡献特大,是一个在宋代历史和文化诸多方面都留下广泛影响的家族.  相似文献   

16.
墨史浅说     
中国墨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古墨是在战国时期。晋墨原料已基本定型,唐宋墨业中心南移,出现徽墨。明清两代为制墨业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南宋以降,方志中开始出现表现西湖风光的全景地图。明代志书中的西湖全景图数量增加,无论是方志还是专志都保留了多个版本的全景图。南宋西湖全景图对明代的全景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宋到明,记述西湖的志书在流传中互相借鉴,形成西湖全景图的诸多相似特征。与此同时,西湖全景图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因文字记述不同,侧重点不同,开始出现示意图与胜景图的分途。  相似文献   

18.
刘承是近代史上藏书最多的私人藏书家。民国初年他兴建了嘉业堂藏书楼,其藏书不拘于宋元精椠,还相当重视明清两代书籍,收藏了大量稿本、抄本;其藏书思想也颇为开明,他把藏书开放借阅,同时又把大量珍秘古籍刊刻流通,而且嘉业堂刻书选择优秀底本,校勘严格,刊刻精美,向为世人所重,这些都对中华文化的保存、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嘉业堂的衰落也同样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9.
唐、宋、元三代是中国赋学史上的低潮期,研究赋的学者及其成果均不多,但对赋的认识评价曾出现褒贬两种不同意见。由于唐代科举考试需要,唐宋两代出现过专谈律赋创作声韵格律的赋格书。元代问世的祝尧《古赋辨体》是中国赋学史上一部很有价值的赋学代表著作,该书辨析古赋体制源流、评注历代赋家赋作,值得引起赋学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明代后期统治基础动摇,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学者们纷纷从前朝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宋史研究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纪传体全面总结宋代历史;二是以编年体梳理宋代历史进程;三是以纪事本末体凸显宋代重大史事;四是以传记类史著补充正史。此期间问世的宋史著述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前期,进一步丰富了宋史研究的成果,弥补了前期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的史鉴目的尤为突出,黜虚征实的思想突显,史家修史的热情空前高涨,呈现出宋史研究的繁盛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