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略论赫德与晚清中国国家邮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赫德是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外国人。本文从赫德与晚清中国国家邮政关系出发,探讨赫德对晚清国家邮政创办的作用、影响,以及赫德对中国加入万国邮联和禁阻客邮的消极态度,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赫德在中国近代国家邮政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殖民面貌。  相似文献   

2.
晚清湖南邮政状况纷繁复杂 ,既有官办驿站、文报局 ,又有民营信局 ,更有近代邮政的设置。尤其是近代邮政发展迅速 ,表现在 :邮政处所逐年增多 ,开辟了多种邮路 ,邮政业务进展很大。比起传统的驿站、民局 ,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晚清的邮权统一政策述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甲午战后,晚清国家邮政在海关邮政的基础上创办并发展起来,为实现邮权的统一,对驿站、民局、客邮采取了一系列缓进有恒的措施,促进了中国邮政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邮政脱胎于海关,由于历史的原因,邮政主权一直被帝国主义把持。特别是“客邮”的开办,不但破坏中国邮政主权,而且侵害中国海关经济。中国历届政府和人民为收回邮政主权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通过开办国家邮政,统一邮政管理,加入万国邮联,签订外交约章等多种努力,最终撤销了“客邮”,统一了邮权,推动了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邮政人事制度沿袭了中国海关的人事制度,而我国的海关人事制度又以英国的文官制度为蓝本。因此,近代中国的邮政人事制度是一种资本主义的人事制度。这种制度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具有巨大的历史优越性,对近代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邮政近代化与“客邮”有密切关系。1834年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在广州开办的“英国邮局”是中国最早的外国邮局,其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海外邮政的需求,更是为了突破清朝与英国的交涉体制及十三行通商制度。鸦片战争前后,“客邮”在中国不断发展,一方面侵犯了中国的邮权,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传统邮政的进步有一定积极影响。在与“客邮”的长期竞争中,中国近代邮政得以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7.
客邮是近代列强在中国所办的邮政,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国邮政的发展,侵犯了中国国家主权,但是客邮在客观上对国邮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国邮一方面与之妥协,另一方面又不断与之竞争、斗争,最终迫使客邮撤离。福建地区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全国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财政压力往往是推动国家制度变革的重要原因,在财政压力下诞生的近代邮政具备明显的经济特征。通过对晚清时期经济因素对邮政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各府邮政机构数量与到最近通商口岸距离显著负相关,表现出明显的辐射效应。同时,拥有较大通商口岸的省,各府邮政机构数量更多受到工商业发展与贸易水平等现代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他省份各府则更多受人口、交通等传统经济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晚清近代邮政的分布已表现出明显的经济特征,与服务于政治需要的传统驿传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9.
面对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冲击 ,各国邮政都在加紧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电子邮政业务 ,以摆脱困境 ,寻求发展 ,中国邮政也不该冷眼旁观。中国目前发展电子邮政业务的三大重点是 :建立“中国邮政网上商城” ,完善物流配送和支付系统。文章在分析三大重点的过程中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引入地理学、统计学的方法对晚清安徽邮政的发展空间进行复原,并分析表明市场因素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清末新政前期,邮政在安徽省的发展较为缓慢,政策性因素在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之后发展速度加快,但总体上邮传部缺位于安徽邮政的发展,政策性因素的影响逐步降低。面积、人口、交通等因素在晚清安徽邮政发展的过程中作用相对较小。同甲午战争前后相比,安徽省邮政的重心发生了南移。  相似文献   

11.
清初,清政府沿袭明代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为朝贡贸易。1684年,康熙皇帝开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但四口通商对早期的中英贸易影响甚微,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没有被清政府纳入朝贡体系,英商不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对于缺少贸易中转站又不了解中国市场行情的英国商船来说,即便到达四口也难以售出货物,更无力购买大宗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四口都缺乏同英商长期贸易的准备,一时难以组织英商所需的货源。为了加强对英商的管理,1757年,乾隆皇帝将中英贸易限定于广州一地,并推行公行制度。同年,东印度公司职能发生转变,实力强大的“公司国家”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中英贸易进入大发展时期,鸦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平衡收支的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了英、法、俄等国在世界殖民地市场上的利益。为了对付这个欧洲共同的敌人,它们化解前嫌,订立所谓的“三国协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挽回了西藏的主权。这既是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英、俄为了联袂对付德国在双方殖民地利益上妥协、让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是最为典型的,其建立与发展对近代中国宪政历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末各种立宪思潮风起云涌,在资产阶级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双重压力下,清廷以英国议会君主制政体为模式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信条》。这是中国第一个议会君主制宪法文件,是中国宪政发展的巨大进步。但其还没来得及实施清朝就灭亡了。《十九信条》命运的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排斥。  相似文献   

14.
长随是清代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社会地位低下,长期遭人唾弃;但另一方面却有众多的人群想方设法挤入这一群体。《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多则笔记跟长随有关,从中可看出纪昀对长随是怎样的态度,以及长随在清代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伦敦传教会派来的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的来华初衷是传播基督福音,与东印度公司和英政府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来华后,他们却承担了诸多世俗工作,进而影响了此后英国对华交涉的大格局:正是依靠马礼逊以及他为广州商馆培养的一批译员,广州商馆才得以顺利处理与中国的冲突,英政府才得以洞悉中国的人情与内政。而英政府所获取的这些信息与人才,又为其挑起鸦片战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软件"准备。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英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因而对两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中国文化和土地密切相关,英国文化与水紧密相连。作为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语言不可避免地会揭示和体现两国文化截然不同的特性。本文通过直接与间接对比来印证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与反映。  相似文献   

17.
1840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门户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陷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英国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他们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在中国进行翻译科学书籍、开展科学研究、创办学校以站稳脚跟。特别在农业科技方面,他们把西方实验农学理念带入中国,为中国的农业近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闻法制是在清末"预备立宪"以及变法修律的背景下出现的,既受到了变法修律的影响,其本身也是变法修律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专门的新闻法律的产生,在客观上对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瑞芬是晚清一名尽瘁国事的外交官.他致力于经世致用,主张“自强”、“求富”.在国内做地方官员期间,开明进取,积极筹划和参与洋务活动,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以工商立国,发展商务.出使泰西时,更积极支持国内洋务事业,以期改变清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他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致力于为国家求富求强的洋务活动,竭力提升中国的外交地位,维护国家的权益,推动晚清从传统走向近代.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的域外书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之际,在这一变局下,晚清人的域外写作发生了不同于古典域外书写的近代转型:其一,体现为现代地球观念的形成,即从“中国天下”观转向现代地理观;其二,体现为“夷夏之辨”观念的转换,即从“华夷之别”转向“天下一家”;其三,体现为书写心态的转换,即从追求异国情调到着重于问政求学;晚清域外书写具备了丰富的现代内涵与文化意味,成为触摸晚清士人思想嬗变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