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总结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梳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进而构建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已经具有了充分的条件,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国家教育部学科评估的原则,基于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关注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特有的"知识的行动化和行动的知识化"的特质以及跨学科、多学科、跨领域的学科特征和本土特征,笔者建立了包含8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8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对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进行了评估,得出了相关的结论,认为就总体而言,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已走过了"前学科"阶段,在较大程度上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并在学科之林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个人研究经历梳理中国妇女史研究近30年的理论历程——从本土研究中"发现"妇女的历史,到与女性主义史学相逢后引入父权制、社会性别与差异诸范畴进行本土探索,再进入建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妇女社会性别史学科化建设,并致力于妇女史研究与本国实践结合,服务实践并发展本土理论。该文还重点阐述作者在研究中如何整合本土与外来理论,创建研究中国妇女/性别史的新框架;并介绍其策略:一是融合多家,探索源头,揭示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与父权制的构成;二是将华夏族父权制历史化与复杂化,从"因/变""经/权"中阐释妇女/性别史。  相似文献   

3.
经过中国妇女/性别学者多年的共同努力,作为学科成员共同学术遵循的妇女/性别学科范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作为学科范式重要维度的学科名称尚未统一,呈现出“妇女学”“女性学”“社会性别学”“妇女/性别学”多元共存的局面,仍需深入探讨这些学科名称的演变历程、使用边界、背后理念的异同以及发展趋势,以促进妇女/性别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推动妇女/性别学科范式的完善与学科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面对国内妇女/性别学学科发展的现实困惑,结合妇女/性别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国内外交叉学科的发展,指出在交叉学科下发展妇女/性别学是妇女/性别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尝试和新趋向。以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成功申报交叉学科妇女/性别研究博士点为例,提出目前妇女/性别学作为交叉学科建设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0年7月,四川少数民族妇女研究中心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成立。彝族学者、妇女问题研究专家马林英副研究员担任该研究中心主任。该研究中心旨在将社会性别研究引入民族研究领域,促成汉族学者和少数民族学者、女性学者和男性学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民族学和妇女学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四川少数民族妇女与社区发展,推动四川少数民族与民族社区发展的研究,扩展中国的社会性别与发展的研究领域和视野。该研究中心将积极、主动与“海外中华妇女学会”、“中国妇女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妇女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从新中国六十年来妇女史研究三个时期———妇女史从沉寂到复兴(1949—1989)、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1989—1999)和妇女/性别史从研究到学科化(1999—2009)理论、方法和议题变化发展的梳理入手,清晰勾勒出妇女史的兴衰与社会转型、学术转向息息相关,更与学术自身发展过程中研究主体的能动性有关。由男性学者推动的妇女添加史到女性学者性别意识和学科意识的提升过程中自觉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历程,可以看到女性主义妇女史从继承传统遗产、外引新理论方法到多方整合,致力于研究和学科推动实践,向学术和学科主流化机制化推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妇女研究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7.
简讯     
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妇女史子网络2009年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23—24日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妇女史研究、女性文学研究等方面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届研讨会。天津师范大学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杜芳琴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有四个议题:1、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打通文史界限的妇女性别史研究,3、国别、专题与断代的妇女性别史研究,4、妇女性别史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与会人员首先就自己的研究及其成果在使用概念、运用理论方法及主要突破、存在局限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交流和讨论,对妇女性别史研究的本土概念、理论创新作了梳理,并对妇女性别史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女法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 1978-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妇女维权走过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三十年.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顺利开展,我国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诸如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财产权利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199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从总体上确立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则是新形势下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机制的必要手段,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制定更是我国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妇女维权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妇女维权工作的经验,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于保障妇女的权益、促进妇女的发展、提高妇女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特别邀请了全国妇联领导、研究机构和从事妇女法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妇女维权"的主题,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学术探讨,并予以刊发,希望以此引起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兴趣和关注,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国妇女的维权.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1978-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妇女维权走过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三十年.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顺利开展,我国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诸如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财产权利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199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从总体上确立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则是新形势下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机制的必要手段,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制定更是我国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妇女维权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妇女维权工作的经验,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于保障妇女的权益、促进妇女的发展、提高妇女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特别邀请了全国妇联领导、研究机构和从事妇女法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妇女维权"的主题,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学术探讨,并予以刊发,希望以此引起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兴趣和关注,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国妇女的维权.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1978-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中国妇女维权走过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三十年.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顺利开展,我国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诸如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财产权利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展.199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从总体上确立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机制,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则是新形势下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机制的必要手段,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制定更是我国妇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妇女维权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妇女维权工作的经验,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对于保障妇女的权益、促进妇女的发展、提高妇女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特别邀请了全国妇联领导、研究机构和从事妇女法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妇女维权"的主题,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学术探讨,并予以刊发,希望以此引起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的兴趣和关注,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国妇女的维权.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对中国妇女的研究兴起于上一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性别研究逐渐取代妇女研究而成为学术界主流。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通力合作,在理论、方法及资料上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女性主义学者改变了中国妇女的牺牲品形象,而还原了她们作为历史主人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他们又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探讨性、性别及两性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变化,试图找出中国妇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压迫与受歧视的根源。现在的新倾向是,西方学者开始放弃西方中心论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妇女解放理论,而注重在第三世界内部寻找构成妇女受压迫及两性不平等关系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创建女性学学科体系和设置女性学课程的初步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女性学学科体系包括认识论、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三个部分.女性学课程设置由四大块组成,包括理论部分、女性发展史部分、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而要想促进中国女性学发展,应该进一步推广女性学学士点、硕士点建设,着手博士点建设,解决"四无"问题;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应加强对已往理论学科的有性人和证伪批判,理清中国女性学科发展史;进一步创办女性刊物和加强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13.
在性别研究中,人类发展中的技术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而是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女性被安排为技术边缘群体。这种固有的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认知具有深厚的传统并成为刻板共识。但在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种乐观的看法是弱势人群特别是女性由于技术接近和使用的可能性增加,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或社会参与权。但现实中女性在技术使用与技术占有方面存在障碍。从人类历史上的技术性别归属、技术的性别分层与性别气质、新媒体与女性赋权以及赛博格的性别重构等方面对技术与性别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审慎看待新环境中的“赋权”想象。  相似文献   

14.
印度学者们学术活动从关注历史档案中的女性到关注印度女性的现实生存状态再到全面挑战传统的性别社会角色,极大地推动了妇女与性别研究的发展。本文主要考察印度妇女史的书写与妇女研究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佤族妇女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佤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佤族男女基本是平等的。随着农业劳动的分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社会性别制度的逐步建构,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佤族妇女的宗教信仰,发现男性在宗教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而佤族妇女则更多是追随者,且信徒众多。在宗教信仰活动和仪式中,佤族妇女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于不同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女性发展运动的组织者,女子社团通过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提升了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和参与意识,并开始形成了女性的自我人格.同时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又推动了女子社团性质的变化.二者的互动最终实现了妇女阶层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性别文化发展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性别文化经历了性别平等文化的产生和偏移、男性主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男性主流文化的解体和性别平等文化的初步形成几个发展阶段。通过考察性别文化发展的历史。对如何建立新时期的性别平等文化,以及促进妇女的全面发展和解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妇女地位,是妇女研究领域中一个居主导地位的论题。妇女地位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女性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吐蕃王室妇女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都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在吐蕃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妇女观,在主体方面体现了"男女相生"、"性别和谐"的观念,凸现了妇女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建立在封建父系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伊斯兰教的妇女观也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意识仍占伊斯兰教妇女观的主导地位。用社会性别理论对伊斯兰教的妇女观进行分析,对研究伊斯兰教以及改善穆斯林妇女的境遇,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