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科学的理论规范和实践规程,是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基础工作。国际民间协作组织——开放语档联盟,针对语言资源数字网络化立档制定了一整套技术标准和建议性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制定我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语料类型标准、语言编码标准、数据格式标准和内容描述规范,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濒危语言有声资源数字化立档,应充分吸收这些标准和实践建议,结合语言国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田野调查者应破除本位主义观点,依照统一的理论规范和实践规程,进行有声资源的采录与立档,把语言资源无私地奉献给社会。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应当成为一个包括语言资源档案馆、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化语言产品的语言资源服务体系.濒危语言语档信息网站是开放的,是动态的语音资源采录、存储、发布和利用的平台.语料采录、加工、文本转写和数字化立档,应充分考虑语言教学和培训、文语转换等大众化应用产品开发的需要,以适应当代语言文字信息化的要求.因此,应将制定拼音方案和书写符号系统,编制音节表以及建立音节发音库,作为语档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濒危语言语档不是调查记录者的个人资源,而是语言族群的资源、民族资源、社会资源、国家资源。因此,濒危语言有声语档的建设要防范进入"重藏轻用"的误区。语档资源要想共享和服务社会,就必须走大众化、现代化和产品化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档资源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数据规则分五个部分:一、濒危语言的语档数据构成;二、语档数据文件格式;三、语档音像数据质量标准;四、语料采录和数据处理工具;五、音像语料采录环境和设备匹配建议。该规范适用于中国濒危语言的记录和建档,也可作为中国语言田野调查记录和语料处理的参考准则。  相似文献   

5.
面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语档语言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调查记录目前仍然以个人学术旨趣为主要导向,在理论观念、调查实践、技术路线和成果形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面向濒危语言,以服务语言族群和语言资源利用为目的的语档语言学,注重全面采录原生态语料,对语料的充分标注和解释,强调语料数字化立档和永久保存,重视语言资源社会利用和技术服务。这些特点突显了学科的实践性,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我国濒危语言调查记录,应充分借鉴语档语言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从个人纯学术研究转向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录濒危语言现存口语并进行充分的转写和标注加工,是濒危语言语档建设的中心任务。在遵守田野伦理的前提下,围绕现存活态话语事件,采用多种方法,录制题材和体裁多样的口语语料,并确保录音质量符合国标二级标准。有声语料应是具有一定时长规模的熟语料。转写和标注应能较好地反映语言系统特征,并尽可能体现传统环境知识。目前,应尽快制定濒危语言口语标注规则,对国内外的转写标注软件进行测评和优选;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濒危语言口语采录和立档方面的专门技能培训,在濒危语言调查研究领域推广语言资源记录和立档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7.
CoLang是在美国定期举行的,集语言记录和立档理论、实践、技术为一体的现代语言研究技能培训班。CoLang2014年的重要内容是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记录濒危语言资源。其教学理念是"动手学习、学以致用"。它对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主要启示是:濒危语言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濒危语言记录、研究、立档及振兴应成为高校、研究机构、少数民族社区、政府基金会、语言学者和语文工作者共同协同下工作;应积极开展我国濒危语言立档技术培训工作,以及国家语言文化资源的安全保护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应加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相似文献   

8.
濒危语言长篇语料作为口语形式的根基和内核,发掘和整理的必要性已得到学界认同。但长篇语料的调查、记录和整理作为一项新兴的系统工程,其调查对象的范围、其方法和程序的有效性,都有必要讨论和检验,以便总结规律,保证语料的效度。本文讨论了濒危语言贵琼语长篇口传故事"格萨尔"记录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南地区尔苏语使用人口少,语言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抢救保护和传承濒危的尔苏语言迫在眉睫。通过采集有 声语料,建立数据库,创建尔苏拼音方案,用ELAN、FLEX等软件标注,构建由原始音频文件、国际音标标注、汉语翻译标注、尔 苏语标注的语料库,并利用语料库编撰尔苏语词典和尔苏语学习有声教材。尔苏语语料库的建立能有效典藏尔苏语言。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共时差异往往反映历时的演变,濒危语言也是一样。从濒危语言共时呈现出的差异可以印证和推测其濒危的状况和演变趋势。文章以实地个案语言情况调查为基础,从土家语群体在母语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语言选用方面的代际差异来透视土家语濒危现象,旨在反映土家语逐步消亡的事实,剖析土家语衰退的原因,从而透视和反观语言濒危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的步伐使得主体语言逐渐取代少数语种,威胁着少数语种的存在与发展,造成了语言的生态失衡。因此,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语言规划,维持和保护少数语种。  相似文献   

12.
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的消亡现象突出地反映了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由于强势语言不断扩散 ,在外部环境上给少数民族语言造成很大的压力 ,使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成为濒危语言。同时 ,人们对语言消亡现象的看法不同 ,态度各异。但不可否认的是 ,语言的消亡是人类文化不可弥补的损失。应保护语言的多样性 ,抢救与记录濒危少数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语言服务是我国语言服务整体中的一部分。我国少数民族语文在我国"多元一体"的语言生活中处于"多元"这一极,决定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服务具有自己的特殊内容。文章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服务的主要类型、少数民族语言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面向少数民族的语言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比较是汉藏语类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年来汉藏语系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经验主要是:必须区分亲属型语言比较和非亲属型语言比较;亲属语言的类型学比较必须区分语言现象的同源关系和非同源关系;必须重视系统参照;必须谨慎判定语言接触现象。语言类型学研究存在对汉藏语系语言事实重视不够的弱点,导致所提取的有些类型学规则不能概括汉藏语的语言事实。汉藏语系语言中的量词问题、韵律问题、声调问题、语音和谐问题、多义分合问题等,都是未被认识、有待开垦的领域,汉藏语的类型学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5.
居都仡佬语的差比结构比较丰富。一是结构形式丰富,既有动词做谓语来表示差比关系,也有用介词引进比较对象做状语来表示差比关系。二是比较标记丰富,动词与介词都具有多种形式。居都仡佬语差比句的类型对于南方民族语言差比句研究具有特别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冲突理论对中国少数民族大学外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对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少数民族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引进发展经济对外合作项目中,外语无疑会成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由于存在文化冲突、心理冲突和语言冲突等因素,目前的少数民族人才的外语水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很大。因此引用社会学理论结构中的冲突理论来研究和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大学外语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采取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开展跨文化课的教育,提高少数民族院校外语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加大对少数民族院校外语教学的投资力度等措施来提高少数民族人才的外语水平。  相似文献   

17.
语言权利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在各国宪法或专项语言法中的表述各不相同。就母语的使用和发展而言,这一权利对于少数民族意义重大。语言权利可以从反向意义上获得证明和肯定,其相反概念是语言歧视、语言同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禁止对少数语言使用者的歧视,并倡导文化宽容,但较少有国家采取积极的促进和支持措施。在公共语言使用方面如何实现统一的多元,是众多国家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语言学家在识别语言方面过于保守,美国语言学家Jamin Pelkey以互懂度为标准把他在云南描写的24种民族语言定义为独立的语言,并且得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承认。Walter Shearer虽然认为互懂度是识别语言的最终标准,但指出测度互懂度的技术还不成熟。孙宏开此前结合中国境内语言和民族的复杂关系,综合考虑语言结构标准和政治社会因素,提出了在我国进行语言识别的原则和标准。与西方学者不同的是,他非常重视分析、比较语言结构与周围语言之间的同异在语言识别中的作用。互懂度实际上是以语言系统的差异大小为基础的,必须落实到语言系统的比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现代语言已经在语言系统、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至少可以为语言识别提供两个可以参考的标准:语言系统的异同和对言语社区的认同。语言识别工作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语言学家应当积极利用这些成果,立足于严谨、科学的研究,推动有关"语言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语言政策是人类社会群体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根据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立场、观点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条例、规定、措施等。对于语言的控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语言政策的研究也是语言学者的重大使命。通过对中国语言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回顾中国语言政策研究30年的学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从语言规划到语言政策的转变,其背后是语言政策研究经历了语言学到社会语言学、再到语言的公共政策学的多学科交叉与发展,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国家统一官方语言的基础上使少数民族的语言得以保存并在其社会中充当文化传承载体的角色,并在外语与官方语言之间实现多种语言的平衡发展是将来中国语言政策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个族群,几乎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但有文字者不多见,中国当代的民族有56个,其中很多有自己的语言,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或新创文字。以家族为单位的更小族群,几乎没有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文字,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这类民间文化现象涉及较少而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本文以白云家族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其家族语做一些现象语言学的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