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逝世以后 ,国民党内部分化严重 ,右派活动猖獗。对此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维经斯基、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之间意见不一。具体表现为 :陈独秀先争后让 ,让中有争 ;鲍罗廷先让后争 ,争中有让 ;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维经斯基则始终主张让步。三者之间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最后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 ,让步策略占据上风 ,从而形成了 1 92 6年初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第一次大让步 ,即政治上的大让步。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到国民大革命期间,维经斯基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曾多次来华工作。但关于其这一时期来华的时间、次数、活动内容等情况,至今仍不甚明了,且目前尚未见有文做过系统的介绍。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通过研究认为,维经斯基先后共五次来华工作,其中1923年11月并未到中国来,1924年来过两次,1925年是7月份到中国来的。  相似文献   

3.
一、孙中山和列宁在共产国际成立前就有了联系,第一次把中国革命同俄国十月革命联系起来。共产国际成立后,不断派出自己的代表同中国国民党联络。这些代表经过考察,正确估计了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帮助孙中山同苏俄结盟,推行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战略。 1920年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发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正式提出了共产国际应当与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的策略思想。会后,列宁派魏金斯基为驻中国代表,以同孙中山联系。同年11月,经陈独秀介绍,魏金  相似文献   

4.
长久以来,史学界对于维经斯基首次来华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而作为共产国际和俄共(布)远东局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代 表,维经斯基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增强共产国际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方面的作用不 容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在中国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王志刚 《中华魂》2014,(23):43-47
1929年9月27日,上海《申报》第四版登载国民党将领张贞发白福建的电报:“毛泽东在龙岩病故。”随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在《国际新闻通讯》上发了一则1000多字的讣告。这一捕风捉影的消息是有原由的。1929年6月22日,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前委书记毛泽东落选。  相似文献   

6.
抗战初期王明回国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对于王明这次回国的原因或背景,党史学界一般认为是王明被共产国际派回来执行“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为了统一战线”的新政策。王明回国固然带有执行共产国际新政策的背景,但也包含着共产国际在其它方面的考虑。王明回国后,根据他自身的政治经历,又掺杂了争当中共领袖的个人野心,强化了共产国际右的倾向,导致了抗战初期中共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共产国际为推进世界革命,派维经斯基前往中国开展工作。作为第一位代表俄共(布)奉命赴华的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的重要使命是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帮助中共做好建党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与干部准备。为此,他在1920年4月到1921年2月在华期间,积极帮助早期的中国革命者在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俄华通讯社对十月革命进行报道,印刷出版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书籍,指导各进步刊物宣传革命,创办外国语学社对进步青年进行理论教育,并从中选拔优秀者赴苏学习。等等,从而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窦尼 《中华魂》2012,(8):59-62
"五四"落潮之后,1920年秋天,时任山东省议会秘书长的王乐平收到一封上海来信,信的署名是:陈独秀。这是当时中国无人不晓的一个名字。早在"五四运动"之前,王乐平就与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相识,此后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私交。在这封信里,陈独秀开门见山,邀约由王乐平出面组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为政党的成立  相似文献   

9.
张太雷是新文化运动中成长的五四运动精英和中共创建人之一,受陈独秀的影响很大。当他完成中共最早派往共产国际使者的使命归来时,已成为此期党内马列主义水平的代表。在当时中共作出加入共产国际这个必要也是必然的抉择时,又给予陈独秀以热忱的帮助和影响,着力协调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陈独秀也很看重张太雷,他们为完成党的创建工作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2009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13封①,现整理全文如下(各封信的标题为整理者所加):(一)陈独秀致胡适、李大钊(1920年5月7日)②适之、守常二兄:日前因《新青年》事有一公信寄京③,现在还没有接到回信,不知大家意见如何?  相似文献   

11.
101封信     
那一年,我刚出校门,在工厂流水线上混,365天里我共写了101封信。 52封是写给她的,有37封投到省级报刊,还有11封寄给以前的同学,只有一封写给家里。  相似文献   

12.
1920年9月"新青年社"的正式成立,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主要编辑之间、编辑者与出版者之间双重分裂的产物。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13封"陈独秀等致胡适信札",对于认知这种分裂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这批书信中,有一封信的作者和另一封信的时间,学界目前的认定尚存在错误,应予纠正。1932年陈独秀致胡适一信,内涵特别丰富,有助于认知托派领袖陈独秀与胡适、李季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相关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为了纪念恩格斯诞生一百六十周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所首次用俄文公布了1887年—1893年恩格斯致丹麦和奥地利社会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的五封信(刊载于《近代现代史》杂志1980年第六期),现将该所对信件所作的说明译出,以供参考。所公布的信件中两封是写给著名的丹麦社会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的;1887年3月23日致格尔桑·特利尔(GersonTrier),1892年5月3日致尼古拉·彼得逊  相似文献   

14.
1919年(中华民国八年已未)五十三岁1月18日帝国主义分赃的巴黎和会开幕。3月4日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4月29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予日本。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  相似文献   

15.
《社区》2008,(16):1-1
5月20日上午,编辑部收到的信件中,一封特快专递的邮戳上的4个字异常清晰——四川绵阳。12日以来,汶川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信息都牵动着本刊每个编辑的心。这是震后接到的第一封来自灾区的信。  相似文献   

16.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秘密性的党刊——《共产党》月刊,从19920年11月7日创刊到1921年7月7日共出过六期。出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建党中却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她所以一开始就能够成为这样的党,是因为她建立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之下,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榜样建立起来的,而列宁的建党原则和经验在中国的传播,《共产党》月刊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等的帮助下,首先由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等发起,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其它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都由上海小组联系建立。到1921年上半年,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是位出身于书香门庭的大家闺秀。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一天,突然收到家中一封电报,说是母亲病了,催他速归。鲁迅旋即回国。一进家门,却见家中张灯结彩,完全是办喜事的样子。原来,母亲怕他娶“东洋婆”为  相似文献   

18.
李仕 《山西老年》2011,(6):21-21
在我党我军的光辉史册上,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卓越领导人,他就是前中共中央军委书记武怀让。学生时代,武怀让就积极接受进步思想,多次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1921年,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从此,他披肝沥胆、出生入死地为党工作。1924年7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派遣武怀让等13人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寻求革命真理。他先后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 20年代的中国大革命中,共产国际曾经给予中国革命以有益的指导和宝贵的援助,对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对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推进中国大革命进程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犯有严重右倾错误。共产国际右倾指导思想贯穿于中国大革命始终,对中国革命影响甚大。我们应实事求是地研究这一问题,科学地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1969年,中苏边界大小摩擦迭起,最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珍宝岛事件。苏联调兵遣将,在中苏边境部署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4个空军团,总兵力达到100万。面对苏联的大军压境,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要准备打仗”的号召。6月13日,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两三个月之内,即不晚于9月13日,开始边界谈判。7月26日,苏联政府又在一封秘密信件中,建议通过两国总理会晤来解决冲突。苏方认为,中国人只有实际感受到最可怕的威胁,即苏联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之后,才会坐到谈判桌前。8月2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赫尔姆斯向记者透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