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强调个体和人类价值的世界主义以及强调国家价值的社群主义是国际关系规范的两种主要思想传统。在较长时期内,两者之间的争论构成了国际关系规范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与内容。然而,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两种传统都受到了来自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批评,其结果是反基础主义的兴起。反基础主义质疑价值基础的客观性与必要性,从而成为一种没有伦理规范的道德主义。反基础主义的批判意义是勿庸置疑的,但由于其作用仅限于解构而非建构,因而很难在解释与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笔者由此主张超越反基础主义,在吸收传统基础主义与反基础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性价值框架。  相似文献   

2.
作为知识的一个基本要素,确证理论是当代西方知识论所集中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确证"概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其规范性的特征;二是它与"真"的联系。一般认为,X是得到确证的,仅当它已经或至少能够通过引用一些理由来进行证明,这就涉及到作为理由的信念与被确证的信念之间的支持关系。从结构上看,确证似乎形成一个无限回溯的系列,基础主义要解决的就是确证上的无限回溯问题。基础主义这个"阿基米德"点遭到了反基础主义的批判,当然反基础主义本身在西方也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基础主义与融贯论关于知觉辩护的争论,使得"弱基础主义"存在可能。根据"弱基础主义",知觉信念享有一定程度的直接辩护,同时这些得到部分辩护的知觉信念可以获得相互的辩护支持,从而成为合理可接受的信念。"弱基础主义"不同于基础主义和融贯论关于知觉辩护的说明,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础主义和融贯论各自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对一个无可质疑的知识的阿基米德点的追求使得近代认识论形成为基础主义的认识论,但在不同的侧面,基础主义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客观主义、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作为基础主义在某一侧面的反映,都与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基础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拒绝基础主义是罗蒂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罗蒂把实用主义和作为西方传统主流哲学的基础主义看作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坚持并希望扩展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他认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和演变的趋势,是向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靠近。这在学理上证明了基础主义是站不住的。实用主义在哲学取向上以政治问题替代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它拒绝寻求基础,包含着对于社会民主政治与哲学思考之间关系的认识。罗蒂对基础主义的拒绝,也是与他的政治信念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可以依据基础信念非推论的确证程度,将基础主义分为“强的基础主义”与“温和的基础主义”。要求基础信念必须是确定的、不可错的那种“强基础主义”是一种过高的要求,但放低了这种要求的、允许基础信念只是“初步可信的”、“可错的”的温和的基础主义,或许不失为一种合适的有关确证的解释理论。  相似文献   

7.
基础主义是西方知识论中的主流理论,有其渊远的源流与不同的表现形式。康德的先验哲学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建构性”的基础主义。它努力为知识寻求客观性与普遍必然性的根据。这种基础主义表现为将范畴作为基础的信念,论证范畴对非基础信念(判断、命题)的支持关系。在道德哲学中,它表现为道德的建构主义。康德的基础主义构成了现代性思维方式的一个要素,它凸现了范畴在思维中的根据作用,阐发了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思维方式;其缺陷则在于作为基础信念的范畴过于绝对化。  相似文献   

8.
重建知识论是邦久哲学的终极命意,而如何理解确证的本质是重建知识论的关键所在。邦久的确证理论经历了前期和后期截然不同的重大变化,在批判基础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基础上,前期的邦久形成了有着重大影响的内在主义的一致主义,但由于内在主义的一致主义逐渐显露出严重的理论困难,邦久最终放弃了这一理论,重新回到了内在主义的基础主义之路上来。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而社群主义的价值本原在于社会整体和群体关系。二者从相互对立的立场上阐明其观点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但它们各自的理论缺陷使之难以战胜对方。只有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把个人与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和互动过程,才能超越二者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安若定的"大侠魂主义"产生于救国救民的社会实践之中。它以"宇宙魂"为本体,以"真情主义"、"热肠主义"、"无畏主义"为主要内容,以"怒观主义"、"美观主义"为认识论,其具体运用涉及到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大侠魂主义"体现了爱国主义、世界主义和生命主义的思想特质。它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对待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思考,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之途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化进程迅速的中国社会,遗产无论从文化、政治亦或经济方面讨论都具有重要性。在对文化遗产的众多研究中,关注点多集中在应用层面,特别是对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这一悖论的探讨,而对遗产的来源和特征等基本属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等基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相通性和差异性,通过回顾从提出"物质文化遗产"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一历史转变,重新审视当代的遗产运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荣昌陶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响亮的名片。荣昌陶器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凝结了深厚的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文化精品。通过对荣昌陶器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文化发掘、组织管理、传承发扬、品牌营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基于此,从人才培养、旅游发展、品牌建设、合作交流、数字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赋予荣昌陶器新的发展动力,并为其他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信阳方言词语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阳方言是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使信阳方言词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表现在亲属称谓词、动物称名词和指代词等方面,与北方方言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对信阳方言在亲属称谓词等方面所具特点的探讨,说明其与所属的中原官话相比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整体主义既是一种生态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学、人类文化学范畴.在社会系统中,它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甚至是个人与整个人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古希腊时期思想家们的探索,成为整体主义政治哲学的渊薮.古罗马作为世界帝国的存在状态.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理想幻灭与现实政治的交互作用下,思想家们或者关注世界的秩序,抑或审视内心的法则,这推动着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发生明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语境是与语言有关的因素,语言是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生成意义。人类交际中的社会文化特征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因素,交际的过程也就是语境建构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交际中的顺应比较困难。文化语境成为制约语言理解的各种因素。文化语境是理解交际的认知基础,它有利于我们解读语言交际的性质,消除话语的歧义。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于1917年在苏维埃俄国诞生,至今几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间的发展充满了各种探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开拓了崭新的领域。尤其是我国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道路选择所取得的成就,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经济人类学的视野出发,这些探索与发展模式,都是人类智慧的展现,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文化选择,或者是一种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贵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方面进行了许多本土化的探索,“村寨/露天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以村落为单位的文化保护实践,与后来从国外引进的“生态博物馆”以及目前国家所倡导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许多相似之处,基本把握住了文化保护的主体性。对这一已有20多年时间的文化保护实践项目的样本考察表明,村寨博物馆其实也是一种新农村建设运动。当一个传统的村落空间被置于博物馆话语之下时,村民便开始了一种“破冰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生产的现代性建构之旅。因此,哪怕是一个目标旨在文化保护的项目。也是一种不同于当地文化的异质文化传通,是一种文化资本与社会力量的介入,它终究成为村落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甚至成为颠覆村落社会秩序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态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是以整体面貌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并内化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精神状态。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以及主体自身的因素等,都对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变化具有不尽相同的影响和作用。对之加以系统探讨,有助于化解各种不良社会心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健康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此系统观下,文学作品的翻译者必须对传统的文学翻译认识进行反思和扬弃,采用具有相应的综合性、体系性的模式进行理解和把握.以文学性的把握为切入点,围绕"细化"思维模式,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对文学翻译中的语义定位、心理机制、审美活动、文化内涵、意义处理诸层面进行综合检阅的操作平台,对文学翻译进行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中的“怪人”形象包括疯子、傻瓜、白痴、狂人、小丑、身体残缺者、畸形人、变态者等,他们在文学观念与审美形态两个层面呈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现代内涵.“怪人”形象一方面折射出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面貌,展示出“人的文学”观之产生、成熟和日趋复杂的现代性走向;另一方面则完成了文学审美形态的现代变革:它以反讽怪诞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喜剧色彩鲜明,呈现出“审丑”倾向,“怪人”式叙事人的选取则实现了叙事视角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