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人”即“先代”;“拂士”当释为“能够直谏矫正君主过失的贤士”;“讥”应释为“批评。指责”;“或”即“有”;“区区”当释为“款诚,忠爱”,“随”即“轻易,随便”;“诟病”属同义并列,“耻辱”之意;“岂遽”属同义连用,同“岂讵”,“庸讵”,“难道”的意思;“”当释为“大腿上的肌肉;“过”即“探望,看望”之意;“踬踣者”即“跌倒的人”,引申为“死去的人”或“牺牲的人”,严妆”属同义并列,即“穿着打扮”之意:“德”为动词,“感恩,感激,感德”之意。  相似文献   

2.
有元一代地方官员之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唐兀人昔李氏即是其中的典型范例。其世系,第一代,所知者三:“束南玉钳部”、“举立沙”、“益立山”。其父辈,则三人:“玉里止吉住”、“答加沙”、“小李玉黑”。第二代,有“小李玉”、“阿沙”、“爱鲁”、“罗合”、“小钤部”。第三代,有“乞答哈”、“刺麻朵儿只”、“管固儿加固”、“教化”、“帖木儿”、“忽都答儿”等。其族属,东迁至“河东”又回迁“河西”的“沙陀”。其袭爵,“益立山”、“爱鲁”、“小钤部”、“教化”、“万奴”、“忽都答儿”、“野速普花”、“普颜”。究其长期存留类似“世侯”的情况,不能不怀疑与当地为窝阔台系封邑有关。除外,作为本文的“副产品”,还有一个接近原貌的“新”《李爱鲁神道碑铭》,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3.
“河山之阳”中的“河”,指的是韩城市城南的“沆水”,“山”指位于旧时夏阳县西北的“梁山”,“龙门”指位于“梁山”之阳,高门原南界的“龙门砦”,“梁山”,“沆水”,“龙门砦”是旧夏阳县的管辖区域。  相似文献   

4.
释“永”     
“永”的常用词义为“长”,但“永”的本义向来众说不一。“永”的甲骨文形体有四种形式,“永”是“泳”的本字,“永”借表“咏”义,“咏”与“谅”为异体字。“永”、“泳”、“咏”、“谅”音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量词家族成员众多,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而且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如:一“头”牛,一“匹”马,一“口”猪,二“条”狗。一“峰”骆驼,一“尾”鱼,都是说动物,却不重复,真是多姿又多彩。说到书,那更是名目繁多——有时用“卷”,有时用“册”,有时用“本”,有时还要用“部”。  相似文献   

6.
“右”原始词作“右手”或“右边”讲,古读上声。“右”和“又”同词,但是中古人作注时“右”作“右手”和“右边”讲读上声,“又”作此义讲读去声。从语言的角度说,作“右手”或“右边”讲的“右”不论写作“右”还是写作“又”,都本读上声。“右”的滋生词,作“扶持”“帮助”讲,则读去声。“右”的变调构词当来自上古,甲骨文即有变调构词,至迟晚唐以后,“右”的原始词的读音开始向滋生词读音混同,如同今天的读音。  相似文献   

7.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8.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9.
“无在”,在古汉语中属相对冷僻的词语,《汉语大词典》解释其义为“不在乎”,不够准确。考察40多个用例,“无在”一般都接续在可选择对象之后,其真实含义应为“一样”“都可以”“没有差别”。“在”有“问”“察”之义,“无在”的上述意义,可能就来自于“无问”“无察”,亦犹“无论”。  相似文献   

10.
“辩”是荀子正名思想的重要环节,具有沟通“名”与“事”的作用,然荀子之“辩”无意于构建逻辑体系,展现为“辩说”与“治辨”的统一,是以维护儒家伦理道德与政治理想为目的,具有非常强烈的针对性与现实精神。为了使“辩”更为有序有效,“仁”“礼”“义”等儒家价值规范就成为“辩”必须坚持的原则。荀子之“辩”还呈现为“君子必辩”与“小人勿辩”两个层面,在这种“辩”与“不辩”的两难抉择中,荀子希望通过“辩”诸子之学为“邪说”,儒家思想为正道,从而说服世人摒弃诸子遵从儒家规范,但政治权力作为决定因素的参与,又使荀子之“辩”蒙上独断论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