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社会,人类面临着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和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困扰。体育作为维系衰老与健康的纽带,对缓解机体衰老与提高机体健康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分析人口老龄化入手,探讨了体育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与挑战,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在2000年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步入老龄化进程中。通过对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和日本一样,具有相同的老龄化原因、快速的老龄化发展、沉重的养老负担。日本在过去40年中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论坛背景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人口共性问题,是贯穿中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近20年来我国老龄化增速高于世界平均增速,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提出"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努力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的明确要求,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相似文献   

4.
张昆 《淮海文汇》2013,(1):28-30
回顾历史,如果说1982年在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第一届世界老龄问题大会的当时,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经历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到了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化的现象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徐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征,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开始发生,大约在21世纪中叶以后进入严重阶段,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表现为三个特点。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从政策制定到社会认同到个人努力,力争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发展委员会在不久前召开的第35届会议上告诫各成员国: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而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之众、发展速度之快是十分惊人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将给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对预防保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增长迅速,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种种压力;从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色出发,着重论述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根据预测,青海在2010年进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对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我们正面临一场无声的革命。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和加强老龄工作,为青海的社会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关联性.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以山东省为例,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经济效应进行定量评估的结果发现:目前阶段,人口老龄化对山东省各地级市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影响效应较小;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支出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有-0.24个单位的负效应,而老年人口消费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有0.77个单位的正效应,由此可见,当前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会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效应;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其经济负效应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将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社会将要进入21世纪之际,人口老龄化这一全球性的问题迎面向我们走来了。如何面对来势凶猛的“银发浪潮”,如何解决“银发浪潮”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高校的老年事业能顺利发展。本文阐述了高校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从高校内部、社会、法制建设几方面提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康德先验哲学的背景 ,这在整个西方社会学传统中是绝无仅有的。涂尔干有意识地在其社会学研究中贯彻了先验论的立场 ,在他看来康德问题的实质可以化为这样一个社会学主题 ,即社会与个人之关系 :一方面 ,社会本身如何是独立于个人、并与个人相对立的普遍性的实在 ;另一方面 ,社会又如何成为个人价值的源泉 ,如何能提供一种个人必须受到约束的道德法则。本文力图分析涂尔干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是如何与对澳洲土著部落的宗教生活的实证考察结合起来。由此可见 ,涂尔干的先验论立场及其在这一立场引导下的思索与他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关切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莫伯桑笔下的玛蒂尔德长期以来被视为是虚荣心的代名词。但通过小说本身对玛蒂尔德的生存状况的呈现及其对生活的态度与行为的描写,我们会有不同的体认。从存在主义角度去审视玛蒂尔德,会发现她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都具有一种存在主义哲学自由的况味。玛蒂尔德最终面对的是意义的扑空,不由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也诱使人们去思索个体自由存在的秘...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价值分析法没有考虑到功能与成本的调整对产品竞争地位和市场交易价格的影响,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设计了一种面向竞争的价值分析法。该方法以价值创造理论和整体产品概念为理论基础,仿照价值工程的分析模式,把所有影响产品竞争力的因素都看作是产品的一个功能项,运用量化的方法,以各功能项在不同功能值时对应的市场竞争地位和投资报酬率为分析焦点,寻求到了同时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最高投资报酬率的功能组合。用该方法确定的功能组合适合作为营销时代产品开发或改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万寿寺》里的时间具有多重功能,既是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的形式因素:时间的小说塑形指向对自我之谜的探索,通过不断将故事时间放到一个新的时间起始处的手法,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将自我扩展为一段广阔的时空,创造出自我的奇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高分辨阵列测向的全局优化自校正算法。对在模型失配的情况下,利用投影矩阵所形成的谱估计矩阵,同时对信号的到达方向及未知的模型误差参数进行估计,并利用退火模拟算法保证算法能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为简单起见,文中仅考虑阵元的增益及相位误差参数。  相似文献   

17.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8.
康德重建形而上学的路径就是通过划界来区分开知识领域和实践领域。按照这样的方式,上帝和灵魂等在知识领域中被否定的形而上学理念在道德领域中被重新构建起来。因此理论理性是必然的,而实践理性则证明了自由。然而,这两个理性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同一个理性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在知识论和伦理学领域中都可以发现其理性主义根基,因此康德才提出“自然世界是理智世界的模型”以及“道德律要像自然律”的命题。康德的三大批判体系是相互融洽贯通的,共同构建出一个理性大厦的完整框架。  相似文献   

19.
正是对于先验统觉的追问,康德不仅完成了其认识论方面的奠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问。从海德格尔存在论雏度解释康德的判断理论,即海德格尔发现康德在两种追问“思一在”共属一体意义差异的关联点上。康德先验逻辑对于形式逻辑的代替,使其判断理论关联主体与客体,分析判断以同一律或者矛盾律说明主词或客体自身,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政治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这部著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就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辩证法方面,毛泽东非常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世情、国情和阶级关系。在认识论方面,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列宁加以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个新的科学概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认识能动的观点和变革的观点突出出来了。在唯物史观方面,毛泽东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国体和政体等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