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组织内部资源而不是外部环境对组织战略发展的影响,从财政资源、智力或人力资源、组织资源、物质资源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学术创业的资源基础.运用竞争优势分析框架,探讨了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学术创业资源特性,认为有价值、稀缺、难以完全模仿的资源且被组织有效利用是两所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建立学术创业竞争优势,需要遵循三个基本步骤,包括识别资源基础,确立学术创业方向;评估资源特性,实施学术创业战略;开发利用资源,建立学术创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如同19世纪初洪堡思想缔造了研究型大学一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资本主义理论、三螺旋理论等揭示了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是以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为目标、以桥梁组织和激励政策为机制、以资金多元化和大学自治为绩效的学术组织。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拓展与官商界的关系、开发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学术心脏、形成创业文化是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创业”已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一项新的学术任务,大学的服务社会功能进一步深化。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的大学,面临着诸多考验,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恶化,学术不端事件频发,严重抑制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文章提出了研究型大学“学术生态”建设的举措: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重塑评价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原则。  相似文献   

4.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办学模式服从外部规律的结果。其实质是大学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不断扩展外围和边际组织,内部学术资源转换为学术资本。从学术资本主义的逻辑进行推演,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虽是创业型大学生成的一个重要因由,但创业型大学知识创新的根本使命并没有发生变化。知识创新能力是大学创业得以实现的根本性要素。现代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实现需要注重多样化和规制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研究型大学是典型的学术性社会组织。追求“学术卓越”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 ,也是西方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成功所在。中国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尊重大学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 ,以学术立校 ,发展学术与服务社会协调统一。在具体办学实践中 ,应立足“做强”学术而不是“做大”规模 ,以“卓越”的学术产品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建设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对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大学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存在的误区,并指出人文精神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障碍.由于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主体,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培育尤为重要.基于研究型大学的特点,着重从大学校长职业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创建由学术自由、民主治校为核心的制度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培育中国研究型大学人文精神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对研究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内部现有的学术组织在组织形式、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进行了研究,从学术组织结构、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内部管理体系、社会支持和参与体系四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在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创新中,应着眼于学术组织的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多样化的学科交叉体系、严密而灵活的运作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创业型大学兼具创业和创新精神,充满活力与希望,是能适应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机构。在分析创业型大学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创业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创新性、抗风险性、向知识资本转变、主动进取的创业文化、资金来源多元化、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同时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转型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剖析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成员的使命、行为和价值需求特征基础上,立足于教学与科研相互融合的必然性,对研究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激励策略进行了讨论,确立了引导大学回归到造就人才本源理想的激励导向.进而,以组织激励机制理论为基础,结合学术资源配置功能、学术评价功能和信息共享功能,探讨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基层学术组织激励问题,提出了引导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成员返本归源的“大学理想”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转型和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教师是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核心力量,只有大学教师的转型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的转型.大学教师转型的目标是实现学术职业专业化,教师的伦理道德、高深知识的创新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推动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的根本,而确立学术和市场结合的教师伦理道德,培养教师面向市场的创新能力,自身发展成为教师内在的需要是促进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术不彰问题在近年的大学发展中日益凸现并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作为学术机构与不同专业之松散联盟,大学需要以学术自由作为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准则,为学者探究真理和传授知识提供必要保障。虽然大学自主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国家权力意志的介入而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就大学功能的正常发挥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言,保障学术的相对自由,构建一种使大学灵活应对社会发展需要的自由办学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大学主体性的失落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主体性的失落是当前大学危机的根源所在,其深层的本质在于学术自由精神的丧失。面对当前大学的危机与困境,学术自由应突破外部的社会限制和内部大学主体自身的限制,应以大学学术自由的理想为指针,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3.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大学制度建设应契合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以与大学学术性本质的契合程度为划分依据,在实践中存在着较为理想、不理想和有害的三种大学制度类型。我国正在朝着建设较为理想的大学制度类型迈进。  相似文献   

14.
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品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自由求索的学术精神,"止于至善"的道德精神,引导社会的批判精神.同时剖析了当代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提出了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品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大学学科文化功能研究起源于人们对学术活动的文化特征的关注。近年来相关研究日益增多,而且学者们提出了学科文化"单一功能说"、"三功能说"、"四功能说"与"五功能说"等观点。但是,大学学科文化功能提出的主要依据尚需明确,大学学科文化的部分功能仍需重新认定,大学学科文化各功能间的关系亦需理顺,从而为大学学科文化及其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在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分界功能、凝聚功能、规约功能、知识生产功能与育人功能在内的大学学科文化"新五功能说",而育人功能是学科文化的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唯有充分享有学术自主权,富有浓厚的学术氛围的大学,才能真正找回大学的“自我”,大学也才能正确地享受其他的权利,主动、自觉地走向社会中心。民国时期,蔡元培所开创的北大精神,与陈寅恪所燃起的清华薪火,最后都汇聚为中国现代学术自由之精神。北大最辉煌时期,自由主义的胡适、激进主义的陈独秀、保守主义的梁漱溟都在北大宣泄自己的观点与思想。蔡元培代表了北大当局的自由办学思想,胡、陈、梁的并在代表了北大学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北京大学能够被人以“标新立异”来述说其引领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荣耀史的基本根据,而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民国时期大学学术精神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关于办好学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是高校的重要窗口,要发挥其作用,必须重视学报编辑工作规范,加强学报内在质量,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信息量。提高出版时效。重视学报投入,加强管理,培养高素质编辑。新世纪编辑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更新知识,成为编、校、审三合一的多面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使编辑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是有关大学理念的两个经典命题.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呼声中,重新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进行审视发现,二者同样有着强烈的制度内涵.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检索,对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内涵的分析,本文认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不仅是经典的大学理念,而且是一项根本的大学制度.并进一步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应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核心,一切大学制度的建立都应该有利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学风建设关系到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校的长远发展。针对高校学风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对策研究,在高等教育不断变革发展的今天更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权力运行的“协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的细胞,在大学纵向结构中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咨询服务职能。针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权力运行问题,创新性提出以"协商模式"来平衡和协调大学基层学术组织不同群体间的权力关系,探索了"协商模式"的逻辑基础、平台建设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