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是在否定“文革”的基础上开始的,是伴随着体制大变动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展开的,它相应的带来了信仰危机和腐败,使改革的进程倍加艰辛。因此必须以德治国,重塑国魂。研究和弘扬红岩精神,把红岩精神变成新时期的伦理道德原则,并使其法律化、制度化、政策化,是实现以德治国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以红岩故事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层见迭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具有经久不衰的美.红岩文学艺术作品可以统称为"艺术红岩",真善美是艺术红岩的审美价值追求.红岩文化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人们需要红岩文化,艺术红岩使红岩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和展示.艺术红岩旺盛的生命力有利于人们理性地对待当下的"戏说红色经典现象".  相似文献   

3.
红岩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象征,有其历史原因,这种象征意义不应任意改变.红岩精神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领导国统区革命实践中培植起来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与同一时期产生的延安精神交相辉映,构成成熟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正确认识红岩精神,包括它的内涵和历史定位,不能脱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弘扬红岩精神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4.
红岩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社会环境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正确把握红岩精神的生成维度、内涵维度、价值维度,有助于全面把握红岩精神,推进红岩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发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第一次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上来,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提出"以德治国"方略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执政已50余年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党执政方式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行党政职能分开.20世纪90年代后期,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从而使我党的执政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是我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红岩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体现了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无私的奉献精神,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任务与红岩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红岩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激励我们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践行"三个代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旨在建立法治化社会;"以德治国"则是使这个有法度的社会符合人性."法治"和"德治"并举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人类理性精神的现实统一,它源于人类自身的理性发展史所提供的启示,也源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法治”、“人治”、“德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法治"、"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手段,服务于君主专制.现代法治精神原生于西方,为近现代中国所继受,引发出剧烈的矛盾、冲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利用中国传统可资利用的有效资源,使法承载着中国人现代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施行良法之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以德治国"思想是对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创新,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把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那里哲学历史之整体把自身聚集到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中去了";康德哲学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从那一年起直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批判哲学'统治着欧洲的思辨哲学领域".然而,无论"璀璨星空",抑或"道德法庭","物自体"都贯穿其中;"物自体"更是二者的关节点."它是康德哲学认识论的归宿,又是通向伦理学的门户"在"感性论"中,它是感性的来源;在"知性论"中,它规定了认识的界限;在"理念论"中,它作为理性概念,亦是道德哲学的公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时期小说的否定意识起源于对一个时代的控诉与批判,它在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逐渐积聚廷展,并在寻根小说中得以突显和强化,直至升腾于"后现代性"的先锋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新写实小说的高峰顶尖.它的生成与发展与我国当代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密切相连,其否定意识形态也始终在不断地变化,但"建构性"的否定意识小说却基于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和社会文化启蒙,倡导思想解放,改造民族精神和推动社会发展而明显区别于后现代主义特色.它在突破和超越17年小说的基础上,既上接"五四"文学革命传统,又广引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技法,从而开创了我国小说创作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总目标强调,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对政党现代化意识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丰富、发展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纲领,从严依法治党是基础,思想理论建设是根本,干部队伍建设是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坚持与时俱进是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只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同时 ,也才能提高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论断。“五个必由之路”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也科学指明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五个必由之路”在对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回应中,引领新时代中国取得重大成就,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高校思政课要深度阐述“五个必由之路”的理论内涵,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五个必由之路”的重大意义。高校思政课既要结合新时代的丰富实践,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中国故事,也要加强理论阐释,讲好“五个必由之路”的内在逻辑,以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6.
历史阶段不等于时代。在马克思看来,具有重大历史主题、典型社会矛盾的历史阶段才能被称为时代。时代不仅是人作为主体力量的发挥过程,也是对对象作为客体力量的利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重大革命过程。无产阶级从普遍激动的时代,即具有无限革命热情的时代,跨入阶级对立简单化的资本主义时代,才获得政治解放的物质条件。只有进入“革命的社会主义”时代才能开启人的真正解放的大幕。只有认识哲学革命是时代社会革命的先导,才能把握用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相统一的时代,需要从《共产党宣言》时代观中,汲取革命意识,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坚持实践逻辑,回应时代之需和回答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时代精神关系密切,互相成就,大学则是时代的理智良心。与两个世纪之前的乐观主义不同,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绝大多数思想家惯于以“黑暗”和“虚无主义”来界定当今时代精神的实质,而福柯则认为没有必要过分夸大现时代的特殊性。这些或悲观或客观的反思实际上表明西方巨大的精神危机已经为一个新时代做好了准备。时代精神危机的根源首先在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观念已经固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民主本身是社会政治的机制,而不是教育和时代精神的理念,它对无原则平等的诉求忽视了个体差异,以数量取代质量从而抹平了时代精神的高贵性。这种“多数原则”只能走向价值中立的技术化,忽视品质的现代教育变成了流水线加工厂,技术而非德性成了新的信仰,最终导致“无思”甚至教育、历史、哲学的“死亡”。当今教育思想批判无意于“抹黑”时代,也不卖弄廉价的悲情,而应面对现实,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找到恰当的出路,让新的可能性开始呈现出来,毕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世界性范围内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8.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创新是全面的和系统的。如果说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新成果蕴涵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进步规律的理性思考和深层揭示;是引导社会前进的旗帜和航标;是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实践开拓、理论创新成果的升华与结晶。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时代课题。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美好生活”何以可能?这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将这一问题置于资本逻辑语境中进行检视,不难发现,“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引发现代社会生活危机蔓延是“美好生活”命题得以呈现的历史前提;资本逻辑自我扬弃的生活向度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动力支持;驾驭资本逻辑的生活回归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路径。辨析“美好生活”与资本逻辑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阐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张力,从而为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既服务于时代又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发展,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目标,为新时期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认真研究十六大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指导意义,并将之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当中,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新的实践中开创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