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订补》补
|
|
|
|
|
富金壁《北方论丛》,2003年第2期
|
|
王力<古代汉语>(1981年修订本)注释中的疏误,笔者前已著文谈及.今王力<古代汉语>虽已于1999年5月出第3版(校定重排本),但其注释中的疏误,基本上一仍其旧.且此修订本不仅已经影响到一代学人,而且影响了一些重要辞书对语词的释义.如注司马迁<报任安书>"身直为闺阁之臣"的"闺阁"为"都是宫中的小门,二字连文即指宫禁",<汉语大词典@门部>"闺阁"条因误设"宫禁"一义项;注"视徒隶则心惕息"为"徒隶,狱卒",<汉语大词典@彳部>"徒隶"条除释为"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外,又补释为"亦专指狱卒".又,释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三分割据纡筹策"之"纡"为"屈",即不得伸展的意思,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也有一定影响.笔者辩正此类误注,并指出了一些其他疏失.
|
2.
|
浅谈《诗经》"薄"字注释的共通性
|
|
|
|
|
李春艳《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4卷第3期
|
|
在<诗经>中,"薄"字句多次出现,但向来注释各异,不曾有过的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薄"字句式的全面考察,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闻一多、高亨注释较为精确薄与"迫"通,可训为"赶快,立即,马上"之义.而<方言>由于其为训诂专著,释义概括精炼,其所释"薄,勉也"正是闻一多先生以及高亨先生的立足点.
|
3.
|
论汉画像石中“祭案”与“庖厨”的意义
|
|
|
|
|
杨孝军 郝利荣《淮海文汇》,2013年第5期
|
|
<正>在汉代画像石墓葬中,祠堂与墓室均发现饮食的画像,分别为祠堂和墓室的"祭案"、"庖厨"图。从丧俗研究出发,祠堂是祠祭死者的重要场所,墓室是墓主灵魂的安乐处;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不灭,还会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其饮食起居一如阳世,而墓葬就是死者灵魂的住所;汉人则通过祠祭与墓葬希望死者之魂尽快归来,无妄行,在自己的墓室——"幸福家园"中安心生活。本文试从墓上到墓下的转变,意在揭示汉人对生死的理解和早期道教《太平经》对这一时期观念的影响。
|
4.
|
《大学》教人之法的常践价值
|
|
|
|
|
陆建猷《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3卷第2期
|
|
<大学>的思想主旨是"三纲领八条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在注释<大学>中提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的纲领条目为华夏民族成员怎样做人成人设置了可行的三级路径,即一是成人的远级境界;二是成人的个体资质培养;三是成人的社会责任践履.<大学>的思想精神昭示出历史与现时代相统一的指导意义,满载着教人之法的常践价值.
|
5.
|
《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军爵"、"公爵"条目献疑
|
|
|
|
|
邵文利 杜丽荣《学术界》,2004年第6期
|
|
<商君书>乃至中国古代不存在所谓"军爵",当然也无与之相对的"公爵".<汉语大词典>设"军爵"条目并在"公爵"条下列"朝廷的爵位"义项,<先秦要籍词典*商君书词典>设"公爵"条目,均源于对<商君书*境内>篇一段话的误断.
|
6.
|
《古代汉语》文选标点注释琐议
|
|
|
|
|
任远《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6卷第5期
|
|
本文对<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标点注释三例提出看法.
|
7.
|
《岑象求诗话·解题》等误漏举正
|
|
|
|
|
邓国军 王发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23卷第12期
|
|
吴文治教授主编的<宋诗话全编>,继<明诗话全编>(1997年12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后,迅速于1998年12月面世.这两种卷帙浩繁的诗话著述的问世,意义深远.但是,参编者众,数近300之多;素质不一,颇有良莠之别.既"全"且"准",谈何容易.因此,不"全"不"准"处,往往得见.<宋诗话全编>点校之错,较<明诗话全编>为少,本文即对<宋诗话全编>部分<解题>之误漏作出举正.
|
8.
|
赵抃《送昭文刘少卿移知南海》诗写作时间考
|
|
|
|
|
詹亚园《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0卷第4期
|
|
通过对<北宋经抚年表>、<宋史>、<宋元宪集>等多种旧籍的考索,判定赵抃<送昭文刘少卿移知南海>一诗的赠主"刘少卿"为刘赛,复由刘赛到广州任知州的时间,确定赵抃此诗的写作时间在景祐三年二月前后.
|
9.
|
鲁迅《自嘲》诗“千夫指”与“孺子牛”新解
|
|
|
|
|
方希孝《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7卷第2期
|
|
本文根据学界和教材编者历来对鲁迅诗<自嘲>注释的欠妥,着重对诗中的"千夫"、"孺子"两词进行辨析,提出一己之见.
|
10.
|
“三点一线”市场营销学教学法
|
|
|
|
|
李锋 王平 唐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卷第1期
|
|
根据<市场营销学>的课程特点及目前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引入了"三点一线"教学法,即课前抓好"预"点,课中抓好"实"点,课后抓好"动"点,并以"育人-教学-师德"一线以贯之,使理论"实"起来,知识"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
11.
|
论《文选》咏史诗类-颜延之《五君咏》
|
|
|
|
|
黄水云《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2期
|
|
萧统<昭明文选>一书中收录之诗赋文章,篇目极为丰富,如诗类下共分二十四类,其中收录颜延之诗作共计七类二十首(咏史诗六首,<五君咏>计为五首),可见萧统对延之作品之肯定与重视.颜延之,字延年,生于东晋孝武太元九年(西元384年),卒于刘宋武帝孝建三年(西元456年),据<宋书>延之本传载,延之文采奇美,与陈郡谢灵运齐名,然而历来对延之诗文之评价,多言沉晦难懂或错彩镂金,唯<五君咏>高步元嘉,为不可多得之佳作.<五君咏>分别歌咏了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五人,虽为"咏史",实兼具"史传"、"史论"、和"咏怀",本论文拟针对<五君咏>叙述延之创作之动机,并逐一分析其内容,总述其评价与影响,进而突显延之诗歌之文学地位.
|
12.
|
表宋风,兴蜀学--刘咸炘重修《宋史》简论 被引次数:1
|
|
|
|
|
刘复生《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
|
近代学者刘咸炘立意重修<宋史>,目的有二,一是表彰"宋学",二是中兴"蜀学".他之所谓宋学,主要是指浙东学术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一派的史学传统.刘氏认为,宋代蜀中史学大盛,元后而衰,清末民初"宋风"渐为复兴,重修<宋史>正得其时.
|
13.
|
略评《杜诗详注》
|
|
|
|
|
许永璋《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1期
|
|
本文对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评介。作者指出《详注》的优点:<一>博采诸家注释;<二>广集历代名家评论;<三>分类示以诗法。同时也指出《详著》的缺点:<一>儒家思想之牢笼;<二>忠君思想之强制;<三>诗史美称之拘泥。
|
14.
|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被引次数:3
|
|
|
|
|
唐明贵《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
|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
15.
|
《孝经》名义考--兼及《孝经》的成书时代
|
|
|
|
|
舒大刚《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3卷第1期
|
|
本文根据出土文献、金石郊资料以及上古名书的习惯,考证"孝经"一名系取自<孝经·三才章>首句"夫孝天之经"的关键词,旧时所谓<孝经>之"经"有"经典"、"常道"之义皆为误说.解决了<孝经>成书与题名的关系,肯定了其制作于春秋、战国之际的传统说法.
|
16.
|
泸溪县自办“山寨版春晚”意义重大
|
|
|
|
|
李立《民族论坛》,2009年第2期
|
|
<正>春节期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白沙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彩旗飘扬,一副副春联、一台台晚会、一场场民俗文化表演,使该镇成了欢乐的海洋,"年味儿"十足。
|
17.
|
《明史·艺文志》"史部"勘误一则
|
|
|
|
|
李小林《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3卷第5期
|
|
<明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认为<东嘉先哲录>的作者为王佐.经过凭籍<四库全书总目>和<续文献通考>的考证,<明史*艺文志>记载有误,<东嘉先哲录>一书的作者应为王朝佐.
|
18.
|
探析《中庸》“中”论体系的建构
|
|
|
|
|
王萌萌《理论界》,2005年第6期
|
|
"中"是<中庸>一书中的核心范畴,本文试探讨"中"范畴体系形成的内在结构,从而进一步理清"中"范畴在<中庸>一书中展开的逻辑线索.
|
19.
|
《殽之战》词句辨释之三:"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辨
|
|
|
|
|
刘会山《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3卷第2期
|
|
<殽之战>是<大学语文>中的重要篇目.本文试就其中"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一句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专家同好商讨.
|
20.
|
读书时间
|
|
|
|
|
《人力资源管理》,2008年第11期
|
|
<正>《朗咸平说热点的背后》朗咸平/东方出版社这本书有点特别,特别之处首先在于有别于一般的经济学著作:一、翻开目录,你见不到经济学里面那些"价格理论"、"制度经济学"之类的绷着脸唬人的词语。二、读者虽然见不到什么"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第二定理"之类的空洞讨论,却能理解朗咸平"批评房地产"的良苦用心。三、在与你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