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商周三代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鬼神世界观范式。第一种大致产生于仰韶文化时期,持续至殷商早中期。此时生业问题是主要问题,人们主要崇拜自然神,川泽山林被认为是鬼神世界之所在。第二种鬼神世界观范式在龙山时期出现,成熟于殷商早中期并结束在周灭商前后。在这一时期,阶级问题是主要问题,祖神地位逐渐居于自然神之上并进而融合自然神。而鬼神世界之所在也从川泽山林转移到宗庙中。上帝是祖先世界的最高神明,他只与其后裔殷人交流,商王室以此有了不移的天命。第三种鬼神世界观范式是周人宗教改革的结果,周人将上帝与鬼神世界高升于天,以天地分割了人神世界,使上帝不能以祖神的身份居于殷人的宗庙中,以此打破殷人对于天命的垄断。也就是说,三代鬼神世界观经历了一个范式转换的过程,上帝绝非一开始就在天上。  相似文献   

2.
神义问题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问题:上帝的正义与世间的恶的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说明: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神义问题因此而随之消失;如果上帝存在,那么上帝有哪些属性·上帝的不同性质的属性会导致对神义问题的不同回答,甚至同样导致神义问题的取消;如果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正义的,那么世间的恶来源于何处·上帝为什么容许恶的存在,尤其容许道德的恶的存在·所有这些问题最终都是对自由的论述.在莱布尼茨那里,自由是在自身必然性基础上的自身完美性的和谐演绎.上帝的正义与上帝的自由是一致的,上帝的自由即上帝的正义,上帝自由活动的结果--最好世界--即上帝正义的体现,上帝为了最好世界而容许恶.  相似文献   

3.
与古希腊哲学家视休闲为崇高的生活和目的本身不同,中世纪的休闲从属于对上帝的信仰。休闲被看成神给予人们的恩赐,与劳动一起成为侍奉上帝的手段,中世纪的休闲理想从古希腊人的合德性的沉思生活变成了基督教在信仰基础上对上帝的虔诚默观。  相似文献   

4.
《圣经·创世纪》讲,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然而,当人类走出中世纪的蒙昧之后,却一步步得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上帝;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它不仅在宗教批判史  相似文献   

5.
天观念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观念。在天观念的演变中,春秋时期是一个历史关键点。在春秋以前人们先有天神、地祇、人鬼三位一体的神灵崇拜,而后有上帝决定万事万物的天命观。自春秋开始,天虽然有时也被称为上帝,但不再只是至上神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可以为人感知,具有自然属性与人的政治道德乃至情感属性的范畴,人文的因素超越上帝的地位,使至上神的天变为徒有虚名,这就开启了以人为本的天人观理论的大幕,并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神话是远古人类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对社会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对美的渴望……无一不是首先通过神话来表现的。其中的幼稚和纯真、夸张与质朴、象征的意味和具体的描绘、神的崇拜和人的影子、畏神的惊恐与渎神的激情、虚幻的情景与现实的生活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正象人创造了上帝,而上帝又反过来统治人一样,神话一经产生,就潜移默化自觉不自觉地作用于人们的头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道德主题的角度重新考量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相对比中世纪人是神的奴仆而言,文艺复兴时期人转而成为自然与自我的主宰。人文主义高扬旌旗为自由而战,使人在上帝面前站立起来,成为真正具有主体性尊严的个体存在。  相似文献   

8.
人神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争论的热点问题,中西方对人神关系的不同认识基于不同原因。不同的社会意识是基于不同的社会存在,西方以"神为中心"的人神关系和中国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形成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对于人神关系的认识根植于中国的历史及土壤,这甚至会影响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程度,影响当今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对中西方人神关系进行整体性的概括和呈现,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形成以"人为中心"的人神关系的渊源,将为人们正确认识宗教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一本书之能拥有读者,说明它确有其可读的价值。青年学者启良的处女作《神论》面世后销路见好,这大抵是由于《神论》所探讨的,多属于人们经常碰到而又不得甚解的问题。譬如,一个关于上帝与彼岸世界的虚幻故事何以能使人类在数千年中心迷神醉?人们为何对自己造出的神鼎礼膜拜?在现代科技证明神和天国确系乌有之后,何以还有那么多人信奉上帝?读过《神论》,不说对这些问题豁然开朗,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如不加分析地抹杀神和神的价值,实际是  相似文献   

10.
狄金森诗歌对上帝的书写复杂多变,对上帝的态度似乎也很难廓清.但从她所处的基督教背景和所受的超验主义、启蒙思想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可知狄金森对上帝的书写一方面揭示出了上帝的虚无本质,以及最后审判给人带来的精神折磨;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疯狂的思辨之后,狄金森越来越理性地看待上帝.实际上,她对上帝的复杂情感揭示了人与现实、人与神之间的情感矛盾.狄金森的晚年诗歌所描写的上帝既反映了她的理性,也表现出难以释怀的基督教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