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长三角发达地区进入了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分化、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构成了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因素。但同时,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制度的不健全、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又成了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制约因素。因此,要推动长三角发达地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健康顺利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整合机制,大力加强公民公共政策参与的制度建设,积极倡导参与型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从长三角各市县域看南通县域经济我们选取了除上海外的15个长三角地区城市2005年的主要指标作为比较,15个城市下辖县(市)合计为59个,其中百强县36个(2004年数据),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和嘉兴所辖县(市)全部进入百强县行列。虽然南通县域GDP总量处于15市第5位,但由于南通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导致南通的均量指标和结构指标与发达地区差距仍较明显,经济运行质态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3.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文章在分析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条件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五种融入模式,也是苏北地区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最后文章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融入的协调机制,力求从深层次探讨苏北地区融入长三角旅游圈的保障举措。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经济外向型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文章对长三角16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效率与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通过具体投入产出指标对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总体经济发展效率不高,经济发展效率存在不均衡现象,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效率与城市经济规模效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甘肃和浙江两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开发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立足西部资源、环境与生态的特殊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低效、滞后性特征,建构了西部不发达地区县域非公经济发展的"动力生成"型战略,提出了确保战略实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部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产业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在分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态势和问题的基础上,对中部地区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文/程俊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以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为主的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出现了投入不足、发展放慢、效益下降、竞争能力削弱等诸多问题,持续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8.
皖西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对皋陶文化孕育下的皖西民间美术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开发进行综合研究,对提高地区知名度,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强大的文化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县城是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只有发达的县域经济才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民实现“县域城镇化”。为求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两者的相关性,对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其中,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应紧扣高质量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战略对接,为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提供有力支持.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1995-2018年我国长三角地区3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视为一项政策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从FDI流入的视角评估协调会的成立和扩容对参与国际大循环的影响.结果 表明:城市群扩容的一体化政策显著提高了整体城市、原位城市、新进城市的FDI强度,且对新进城市所产生的政策效应远远大于原位城市,一体化战略对地区参与国际大循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透视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时代背景,分析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综合优势、战略定位,以及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现存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经济特区在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市场先导功能的推进对策:注重加大环境保护和产业调整力度,努力建设“两型”经济特区;注重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发展水平,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建设开放型经济特区;注重完善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建设和谐的经济特区。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迅速发展,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扩大。运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一书中的政策分析框架,描述并分析广东省经济地理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重塑广东的经济地理,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共经历了三个阶段,三次转变。这三次战略性调整,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和台海形势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发展”和“统一”的关系。改革开放为的是“发展”,两岸未来要的是“统一”。就两者比较来说,发展或改革开放应高于统一,没有发展或改革开放就很难实现统一。必须把两岸的和平统一融入两岸和平发展的大战略中,不是先统一再发展,而是应在两岸关系的前进和发展中求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创立与发展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帮助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冲破了旧传统观念的束缚,纠正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同时,在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指导下,中国不但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且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梯进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另外,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使中国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向“政治特区”探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时至改革开放30周年之时,邓小平的以“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制”为主题的一系列经济法制思想,对我国当代的经济立法、宏观调控、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备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林权改革,就是改变旧有以往的不合理的林权利用管理模式,建立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林权管理模式,使森林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利用,在现有及至将来能够最大限度的利国利民。我国林权改革的方向之一应该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这既适应了目前全球"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的需求,也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民生观随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回溯改革开放30年民生观的演进历程,结合当代民生的现状,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道婆与上海乃至中国的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她的贡献,在于提高了上海地区纺织技术水平,并对从海南带来黎族的技术进行了创新,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当时上海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这说明元代的上海的农村虽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中,但它依然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另外,黄道婆对社会和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是传授、发展了棉花纺织技术,而且大大提高了上海地区妇女的经济地位,促进汉族与黎族之间的交流,这才是研究黄道婆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点。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实践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既是对马、恩、列、毛等有关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0.
对外开放是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尽快实现对外经济开放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