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构建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其中6个因素,在变量平稳性ADF检验的基础上,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法得出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对省际间和区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第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农业灌溉水平和农业生产结构是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各因素对省际间和区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程度不同,对区际间影响程度要小于省际间。  相似文献   

2.
我们以云南省农户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比例偏低的现象为出发点,在农户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83-2009年相关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力图对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影响云南省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主要因素为农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状况,指出为了提高云南省农户工资性收入,关键是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并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由于收入不稳定性的存在,农村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研究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对于了解农民的消费行为,进而制定相关增收、扩需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基于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其收入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不同地区,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2000—2011年地级城市的经验数据,利用我国地级单位构成的大样本的面板数据,使用动态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与消费差距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资性收入差距成为影响我国城乡消费的重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城镇化、金融发展、教育水平、财产性收入、城市人口流入流出等因素对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具有内在关联性,进而会对城乡消费差距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必须多措并举,扭转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现实差距,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缩小城乡居民的工资性差距,进而抑制城乡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的挑战与农村教育决策的应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城镇化地区教育与乡村教育存在诸多差异,应加强研究城镇化对农村教育决策的重大影响。基于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阶段差异与地区差异,农村教育需采取如下对策:农村教育布局需做重大调整;公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需有较大提高;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离农教育";城镇化不同水平地区应有不同的教育格局;劳动力不同流向区域应有各自特色的职、成教育;要把"城市文明"教育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定量测度和比较了我国30个省、区、市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体,是提高农户获得感的根本保障。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在省际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带来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水平的梯度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存在显著影响。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富裕层面,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省际农村居民生活富裕指数存在较为明显的"门槛"效应。在农村居民精神生活富裕层面,第一梯队与第二梯队省际内部差异相对较小,但农村居民物质生活富裕对其精神生活富裕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拓展的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运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31个省份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按照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实证分析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各自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改变,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日益显著,与家庭经营性收入一并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双动力,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却具有乘数效应;不同地区的收入结构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了在不同地区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中国寿险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回归方程。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的省际差异对于中国寿险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不存在显著影响,中国寿险业区域发展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基于回归方程,对中国寿险业区域发展差异进行了不平等分解,结果显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其寿险业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差异对区域寿险业的影响,随着各地寿险业的不断发展而愈发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是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采用统计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主要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收入来源、收入差距等方面对我国农民收入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规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呈现出稳健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2.65%;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纯收入占据主体地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财产性纯收入与转移性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整体上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东、东北、中、西部四大地区农民收入虽逐年增加,但区域收入差距显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其增长速度成正比。在此基础上,从工资性纯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纯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我国农民收入倍增的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民收入来源的模型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本文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现阶段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受影响两个因素,阐述了提高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对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紧迫性,以及国家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1997—2011年河北省实际统计数据为来源,分析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现状及变动趋势。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建立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非农产业总产值比重和从事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人数比重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积极影响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和劳动力负担系数是河北农民非农收入的消极影响因素,并在其后对以上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总结提出了促进河北农民非农收入增加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入是衡量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显性指标。结合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尝试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收入变迁的模型,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的整体变迁趋势基本与之吻合。但中国当前仍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整体下行时的高位运行、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差异大、农民收入构成还不够合理、农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是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二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三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四要创新农业补贴方式,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相似文献   

13.
使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住户收支调查数据"数据库,通过回归分解技术探讨了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受教育程度、行业等变量的前提下,劳动力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忽视劳动力人口流动因素,将高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低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夸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推动城镇化就可以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误判。分析表明,要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更应该把眼光放在如何缩小受教育度差异、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等相关措施上。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一直在安徽省长期存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既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有个人因素等.而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构成产业结构中的相关指标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总值、农用机械总动力、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等因素影响明显,这些因素中除第一产业外,其他因素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正面的影响,因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城镇工业、建筑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能够促使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实现更加合理化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从人口红利的两个显著特征,高劳动参与率和总抚养比的下降两个途径提出理论假说。以中国1993—2012年的第二三产业总比重、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ECM 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长期受到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共同作用;在滞后期内,第二三产业总比重的增加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的扩大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16.
针对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有效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和幸福感的问题,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二期)2011—2018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以省级互联网普及率作为工具变量,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且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大于城镇居民,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间接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地区发展差异、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其中发挥着异质性作用。因此,需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普惠金融的利用效率; 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和服务,运用互联网平台带动创业、增加就业;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居民金融知识、金融素养的培训,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提升效应; 进一步创新和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土地征用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行为,伴随而来的是严峻的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保障失地农民子女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与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选择金华市征地情况较为典型的秋滨街道为案例,通过分析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产生的影响,探索了若干保障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县域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内生联立方程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 523个县(市)2005-2010年的大样本面板数据,运用2SLS和3SLS方法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县域城镇化的推进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反过来也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两者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提高县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以及第三产业比重是兼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有效路径。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吸纳农民本地非农就业、发挥县域中心城镇的扩散效应以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将有助于兼顾城镇化的推进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9.
选用甘肃省2005—2016年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需求水平、城市化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固定资产投资额、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等均与甘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正向相关;其中,市场开放程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消费需求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受教育水平、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比重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不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最近几年虽然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伴随收入增长的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从要素收入的角度出发,以江苏2005年农户层次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村居民收入按收入来源进行重新划分,运用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资本、劳动、土地各要素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报酬的差异,工资收入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地租收入作为一项新兴的收入来源,也对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