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侗族社区地名命名制度是当地居民在从事与生计相关的活动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地方性知识。通过研究该制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侗族居民是如何通过文化的调控去延续自身的激励机制、对农事活动的精心组织,以及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延续自己的生计方式,并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加以创新的。  相似文献   

2.
辽河流域是满族先民的主要聚居区,历史上留下了大量满语地名。这些满语地名反映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满族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风貌。对文献中所记载的辽河流域满语地名进行整理与研究,探析其命名方式,能够使今天的我们直观地触及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舟山群岛渔农村地名的命名方式,不仅具有汉族地名的通用性特征,而且独具海岛特色。从文化学角度分析,舟山渔农村地名的命名方式体现了舟山人民特有的传统心理、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流域自然地理结构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破碎脆弱。人类要在这样的地区生息繁衍,谋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就必须采用互有区别的生计方式,以达成与自然环境最大限度的兼容。历史上生息在这一地区的氐羌系统各民族,他们以高山草甸、疏林草地、坡面森林和河谷湿地等生态环境为依托,从事游牧为主,游耕为辅的“耕牧混成”生计,并凭借其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技能,做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精心维护,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但历史悠久、数量庞大,而且与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从壮语地名命名的分类上,可以窥见壮族地名命名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揭示出壮族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6.
一个地方的命名总有其根据,或依据自然因素,或依据人为因素,一个地名要么反映了该地的自然特征,要么反映了该地的人文特点。涪陵地名的通名主要以地理形态特征、建筑物和行政区划为命名依据,专名主要以地理形态特征、动植物、姓氏、生产活动、历史故事人物、宗教传说等为命名依据,文章从命名依据中探究了地名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名学(toponomy)研究地名的由来、含义、命名规则、历史演变、语言结构和语义以及语言间的转译等。它是集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领域,因为地名的形成或创造取决于多种因素,往往与居住群体的经历、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有密切关系。人们透过地名可以观察一个社区或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其生活和生产活动,其与外界的交往,以及在某一时期的主体意识、心态和悟性。因此,研究地名学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一、英汉地名史中的民族印记(Thereflectionofna-tion)英语地名是历史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往往带着明…  相似文献   

8.
对藏区地名的形成或者命名的几种主要情况分别加以介绍,并诠释地名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一是描述地理位置、形状的地名;二是表明自然资源和地理实体的颜色等特征的地名;三是反映历史事件、军事活动等情况的地名;四是反映藏族的崇尚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地名;五是以部族名、人名、动植物名等命名的地名.  相似文献   

9.
研究贵州省乡级地名,对于挖掘地名在命名时所包含的信息有重要的作用,也对贵州省人文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起到积极作用。研究采用历史文献法、统计法、分类及归纳比较法等方法,对贵州省乡级地名进行地理学分析,从自然和人文要素方面分析乡级地名在命名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人地关系,对于认识贵州省各地不同的自然和社会风俗特征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政区地名用字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1048个乡镇级以上地名,总共使用汉字2220字次.使用了595个不同汉字.超过一半的所用汉字用在了地名末尾.这些地名尾字多数是通名汉字.使用次数最多的5个汉字分别是"龙、溪、石、家、山".重庆地名用字有如下特点:尚"龙",与"龙乡"龙文化;山、溪、石、坪、坝等地名用字反映了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桥"字地名与"桥都"文明;姓氏地名多,是"插占为业"移民政策的结果;通名变专名,现代地名命名方式之一;异体字.  相似文献   

11.
彝族妇女家庭地位的变迁——以云南省直苴村彝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永仁县直苴彝族地区,以家庭经济为核心的生产组织形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社会结构、经济因素以及婚姻习俗、家庭观念、宗教观念等众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合力,建构了历史上彝族妇女的被支配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对这一地区的渗透,经济因素上升,彝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2.
"正义"本是儒家经典的专用词.开始用"正义"作为阐释体例和文本题目的是唐初由官方认定的<五经正义>,意在止息纷争,整序人伦."义疏"是"正义"之源,"正义"是"义疏"的成熟形式.<五经正义>后,"正义"成为并非限于儒家经典阐释的一种常用的体例形式,而且又衍生出一些变称.自南宋初年浙东荼监司合刻注、疏之后,学林亦称"正义"日疏.其体例也由原来的单疏本,变成注、疏合刊本.  相似文献   

13.
论凉山彝族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家支外部文化过去已有不少论著涉及,而家支内部文化则很少论及,就凉山彝族血缘关系家支和部落联盟关系 家支以及姓氏与家支关系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据彝文典籍史料《彝族源流》、《彝族人类起源》和《彝族人类历史》等中的记载,远古彝族有哎、哺、宜、舍、尼、能、实勺、咪、吐、楚、那、濮、罗、果等十四大支系部落。尼与能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对女祖魂的崇拜,也具有"天、母、女"的含义。若干世纪以后,以虎为图腾,又以太阳为崇拜对象的罗(虎)氏部落,罗(虎)部等氏支又从尼部族中分了几支出来,以"罗"为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和三峡巴人故地考古出土的文物中,虎龙形雕塑、雕刻,也随处可见。根据许多彝汉文献中的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笔者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史前渊源也就是后来的彝族先民的祭祀文化渊源的足迹,"三星堆"文化的延续也就是当今彝民族祭祀文化的风俗遗存。  相似文献   

15.
古朴醇美、绚丽多姿的彝族传统服饰作为彝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彝人集体智慧和生活情趣的反映,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民俗观念与民族精神内涵。随着原生社会形态的瓦解,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传统服饰的商品化趋势愈加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商品化与延续了千年的彝族服饰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6.
清代福建宁化伊氏人才辈出,以伊恒聪为首的八位诗人创作有《耕道堂诗钞》。但该集流传稀少,作者生平情况都不大清楚。对该集以及有关作者群体进行考证介绍,有助于增进人们对该集及其作者乃至清代家族文化的了解,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彝学是认识彝族,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彝学自然是中华学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彝学与中华学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并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易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专门解释《易经》的重要典籍,在其无比丰富的内容中,透露了相当深刻的道德观念:一是对《易经》所包含的道德观念进行了创造性阐发;二是大力倡导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三是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修身原则,这些都对我们民族的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炳文是元代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此书在总体致思路向上以朱子易学为宗,是提升和补益朱子易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在诠释内容上,《通释》对《周易》一些范畴的独创性诠解,对《周易本义》诸多诠解的延伸性说明,成为朱子易学解释的有益扩充;在诠释方法上,《通释》以卦与卦之间相比照、经与经之间相参照等多重诠释视角,拓展了朱熹的解《易》理路。在思想主旨上,《通释》发挥朱熹的理本论,运用政治发展与人伦日用中的诸多现象说明《周易本义》所强调的中、正、时、慎等义,对朱子的易学思想作出了一定的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不可思议”是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也可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大部分辞书认为此词来自《维摩诘经》。查考相关语料可知,这一习见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安世高《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历史上还出现过“难思议”、“不能思议”、“其不思议”、“可不思议”、“岂不思议”等众多形式。但“不可思议”这一形式因易于口头传诵而被广泛使用。它在表示“思维和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义时,在佛经文献中比较常见;其“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义在现代口语里多用。在词义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它由名词性词语转化为形容词性词语,这是由其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