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炜生态散文中传达的重视荒野价值和野地情结,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比较视野纳入张炜散文研究中,将美国文学经典《瓦尔登湖》与张炜生态散文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梭罗及其著作对于张炜的重要影响。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张炜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散文和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重要的“三农”题材作家之一,张炜的小说呈现了现代性冲击之下乡土中国的发展与裂变,也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并在社会学批评、心理分析批评以及形式批评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实现张炜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深入张炜的文本世界及其精神内核,就必须立足于新时期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乃至全球化的中国语境特别是中国乡村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以自然权利诉求和现代性断裂为研究视角,准确理解和阐释张炜重要的文学实践,探究张炜小说丰富多元的文本内蕴。  相似文献   

3.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这样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对张炜创作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文学研究,文学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的艺术,离开这一根基,文学就可以为其它的文化制品所取代。因此,张炜创作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关怀恰恰是当代文学富有启示性的写作姿态,专著对于更加清晰地认识与领略张炜创作的文学审美无疑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炜是当今文坛上成就大、影响广、创作实力雄厚的作家。三十年来,他坚守文学的理想家园,孜孜不倦地创作。2009年隆重推出《你在高原》,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1年茅盾文学奖评选,《你在高原》以高票获奖。今年5月,张炜应邀来聊城大学讲学,赢得学校上下的热烈欢迎。讲学期间,张炜被聊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和文学院名誉院长。张炜是聊大文学院师生敬重和喜爱的作家,他的获奖,使全院上下感到鼓舞和荣耀,"读张"空气更浓。为表示祝贺并推动张炜创作研究,我们特组织本栏目。张炜先生特赐稿件,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5.
张炜的小说致力于描述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世界,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然生态意象,对众多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民间生存形态,礼赞自然、感恩大地,坚持理想、守护家园。本文关注张炜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胶东地域特色的生态民俗,对张炜小说中的动植物描写进行了梳理,以求从中解读张炜作品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张炜的《古船》和《九月寓言》为个案 ,联系不同创作时代的文化语境 ,对张炜的文化立场进行分析 ,认为张炜既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批判眼光开掘农业文明的深层痼疾 ,同时更以现代人的忧患意识为农业文明美好质素终将消逝寄予深切的哀挽之情。文章同时对张炜现象的典型性作诠释。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化与文学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在齐鲁文化的映照下,张炜小说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齐鲁大地的自然地理风貌使张炜小说为大自然而歌,儒道互补的齐鲁文化传统影响着张炜小说的内容和内涵,齐鲁民间文化资源为张炜小说注入了活力和美感。  相似文献   

8.
在香港浸会大学,张炜紧密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写作实践,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语言、故事、人物、主题等,发表在《青年文学》上名为《小说八讲》。这是张炜第一次具体地、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其意义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将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开始从理论的层面对小说创作进行思考,张炜也因此对当代作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张炜的小说创作理论中,人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以《古船》为例,论述其小说人物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9.
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位标志性作家,他的作品一直秉持着对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理想的追求和对民间信仰的坚守,拥有一以贯之的道德激情。《能不忆蜀葵》是张炜创作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在《能不忆蜀葵》中,张炜将他的民间文化价值立场具象化,他的道德理性、他的精神气韵幻化成桤明和淳于的生命信仰,流淌在字里行间,传统的儒家人文精神构成了作品的骨骼支柱,自然本真的生命人格化为作品的血肉灵魂,二者共同构成了张炜面对困境失望而不绝望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对张炜的<古船>以及<古船>之前的一些小说创作展开论述:一是张炜小说中的"民间道德"是如何被"现代主体"所发现并成为小说创作资源的;二是"民间道德"在文学性的意义上为张炜小说的叙事提供了何种支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说文体创造的现实是令人兴奋的,也是十分复杂的。而某些作品不仅消解了文学精神,也在消解着文体的建构。因此,倡导创造,力避模仿和破坏,不遗忘文学的精神追求,是当前小说文体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谢有顺的当代文学批评在学界独树一帜,他从中国文学的闭抑精神中追溯至传统文化的专制、奴役思想与存在大限,从而超越了细枝末节的文学具象,以存在主义的敏锐直抵文学的精神内核,显示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学术胸怀。谢有顺文学批评中的救赎精神、苦难意识与独立个性,对于当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以及人文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人认为 ,创作方法没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是伪概念 ,此观点不符合实际。事实上 ,在创作、批评、鉴赏实践中 ,创作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切入作品的特定角度 ,有助于区分和梳理繁杂的文学现象 ,而且它作为范型 ,对作家的创作具有领引、启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学起源和读者接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他相信一部文学作品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外部表达,艺术创作就是作家自己的白日梦,是他内心深处无意识欲望的变相满足。从生理层面上降低了文学本质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这无疑是对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起源论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精神分析从心理无意识的角度对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作出新的阐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所言的“卡塔西斯”,并且扩充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阈”、“文本召唤结构”等术语的理论内涵,从而赋予它们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对网络文学进行学理性的检视与评估,是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来临,文学整体创作机制发生了转型。网络文学的出现,再次向人们提出一个陈旧的新话题:媒介变革与文学形态变化之关系。网络文学借助新兴数字技术,遵循着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逻辑,在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同时造成了对传统美学观念的挑战与颠覆。网络文学的狂欢化民间化也带来难以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作品,指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代表着中国文学欲望发展从世俗欲望向肉身欲望转移的发展之路,在无尽的欲望狂欢下,贾平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个文人的使命,生命沉思与欲望跃动相互纠结成为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短篇小说《老光棍勃鲁姆菲尔德》的分析 ,说明它的思想意义与艺术品格都体现了卡夫卡“异化文学”的总体特质———运用现代艺术形式来表现异化感  相似文献   

18.
都德“普罗旺斯”题材的小说在特殊的接受语境中被译介到中国来,沈从文从摹仿到他自己独有的“湘西”世界始终与都德有着相似的文学气质。“湘西”和“普罗旺斯”都不仅仅是鸟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放在现实国难的背景上,他们都希望传统能够对新的社会秩序有所补益,只是所选择的价值切面不同。在与现实的交锋中,两个文字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有了不同的走向,这种走向与作家本人的趣味有很大的联系,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了作家后期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9.
莽汉诗歌在八十年代的流行,除了诸诗中通过莽汉形象抒发的阳刚激情以外,也与其背后名士风流传统的渗入有关。这些诗中的莽汉形象与传统莽汉形象有明显不同,诗人们关注带有强烈文化气息的写作对象,大胆驾驭语言符号,用审视的眼光品评社会历史现象,在八十年代的语境中,狂放书写酒色生活,是对传统名士适情任性的精神特质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章句释义出发,结合《文心雕龙·章句》文本细读,提炼出文学创作安章造句过程中所要面对的7个基本问题,围绕章句的情位形声的整体性问题,就章句的基本功能、性质、方法与特征分别加以论述,力求全面而准确地揭示刘勰对文学创作中安章造句问题的理论思考及其历史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