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谭嗣同,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浪漫主义人格倾向.但同时在他的内心深处又纠结着中国士人在几千年传统政治文化之中熏陶而成的"圣君情结",这使得谭嗣同在现实政治层面上又会表现出另外一种和革命浪漫主义完全不同的政治功利主义人格倾向.这对矛盾使谭嗣同常常处于两难境地,并影响着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心态,最终导致了殉身于理想的政治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朱熹在品评文艺的过程中秉承的一贯宗旨即是以人格定艺格。他评诗文如此,评字画亦毫无例外。他论书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工拙、技法层面的问题,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主体之人格。人格过人则不复论其工拙,人格不佳则文艺作品再精工其格亦属低下。朱熹在论及书法与主体关系时大抵涉及两个向度,即以人论书和以书观人。而书格与人格的统一性又影响着朱熹对主体修养与创作心态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心态表现出的人格缺失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人格的缺失大学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就业迷茫与压力,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断增加,而这些心理问题直接给大学生的人格带来新的挑战.本文通过课题组[1]对四川部分高校学生就业心态表现出的人格缺失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调整就业心态,完善人格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在壮大,他们的越轨行为也不断凸显并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难题.针对越轨农民工复杂而嬗变的社会心态,其矫正治理既要正向发挥市民、传媒、政府等的帮扶作用,以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平衡他们的心态;又要将农民自身的传统观念与当前城市文明相融合,积极培育其现代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调适与恢复治理最终提升越轨农民工的社会归属感,从而维护社会心态的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他的作家论中,对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是非常重视的。他把作家的人格、品德修养紧紧地同作品联系在一起。他在《文学小言》中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其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国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先进的知识分子蒿目时艰,抱忧国忧民之心,怀救时救世之志,凸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中隐藏着焦灼的求变心态,在西方文明强势输入的历史语境下,求变心态彰显出向西方文明体制靠拢的倾向.先觉者在用西方的科学理念开拓兴国之路的实践中,流露出鲜明的落后焦虑心态,它恰如一针强心剂,延展了求变视域,加载了责任重负,磨砺了坚志诚心,谱写出先觉者的崇高人格和蓬勃心性.  相似文献   

7.
论诗之风格     
“风格”一辞,在文学批评中占有极其重要之地位.通过古人对于风格的批评文字加以疏说,阐明风格之意义.虽然诗格与人格不可分离,但由于诸多原因,诗格与人格之表现,亦有不甚一律者.而诗之风格之养成,除先天性分外,人格之修养,不亚于文字之工力.诗之风格之高下,既无一定之标准,然则人格之修养,又可补于诗.同时运之以独创之精神,以成诗人独自之风格.  相似文献   

8.
宋襄公畸形"仁义"心态之文化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襄公以"让国"而博得"仁义"之名,宋楚泓水之战又以"仁义"而败覆.他的"让国",似乎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智慧;泓水落败,却又暴露出一个阴谋家的愚蠢.其实,自矜仁义的宋襄公是一个凶狠残忍的伪君子.宋襄公这种畸形的"仁义"心态,是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9.
东汉中后期名士郭泰生命历程经历了三次转折,总趋势是由积极入世转向避世.他以其不仕不隐的独特风姿享有盛名.其行为缘于济世行义之志与乱世生存欲望的冲突.而士群对其行为持理解和赞赏态度,反映了艰难生存处境下士人的矛盾心态.后世对郭泰毁誉不一,表明不同时期士人在道义感和生命意识间取向相异,它所揭示的是儒家人格在中国士人心态史上的流变.  相似文献   

10.
朱熹崇正、重统、尚雅、尊古的文化心态代表了近古时代正统文人的文化心理.朱熹把理一分殊的思想贯穿到文学的领域中,引申出文道一本论.同时,又将传道之文和抒情之诗加以区别,肯定诗歌的价值多重性,提倡一种将直觉和理性相结合的体验诗学.而心性义理不同程度的渗透,则形成了朱熹诗歌的丰富层次和各类文本的独特性.文从道出的观念,又使朱熹的文风趋向平易自然,使其文章呈现出以立意为本而不尚词采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将人生境界同词学境界等同起来,强调词的品格源于人的品格,认为美育是通过艺术作品直观的形式传达作者对人生的观点、态度等而达到对受教育者实现人生启迪的目的。他认为实施美育是拯救国民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国民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有效措施。王国维超脱现实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人生的美育思想对当今社会人类摆脱精神困境和塑造理想人格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论庄子哲学之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乱世的现实,激发了庄子对人生激切而又独特深刻的反思,在对乱世之因的冷峻揭示和分析之后,庄子希望以寻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实际上,从批判反思到寻求内心的自由超脱,再到最后以自由超脱的内心关注并关爱这个世界正是庄子哲学文化品格所蕴含的三重内涵.庄子哲学的文化品格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类对高层次精神领域的新的探索,启迪着后人开拓人生视野,把握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新闻美学是开发人的思维潜力和思维境界的学问。美学思维的形成 ,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统摄力。感性经验、理性思辨、直觉领悟会在美学的统摄下形成合理的思维搭配 ,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会在限定的合理范围内发挥最充分有效的作用。它们合并起来 ,形成的是新闻工作者分析和把握世界的综合思维能力。美学高度的新闻分析 ,就是试图理解人的多重本质 ,实现对人的生存状况、尊严、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和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等多重角度的人文关怀。它不是从一个侧面 ,而试图从多个侧面确立人生的价值观 ,并最终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之下 ,确立人生的终极价值追求——求真、崇善、爱美  相似文献   

14.
尼采的价值倡导最终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创造的追求,他所热爱的生命创造的实质是指人自身生命形态的持续化和个性化创新,主要有三个特性:创造的身心一体性,包含否定的肯定性以及永恒的开放性。“超人”是这种创造性生命的人格化表达。“超人”不是主宰众人的英雄或怪物,他的基本特征在于:(1)能够认识和征服“末人;”(2)能忠实于自身生命进行个性化创新;(3)能持续不断地创新;(4)能在未来出现在不断努力的人群中。尼采这一思想深化了如何创造和提升个性化生命的认识,其局限性在于他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性和历史性在生命创造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从而陷入了唯意志论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位思者,海德格尔一生都行进在“思”的林中路中,面对作为形而上学完成的现代技术的本质——座架对人生命的侵扰和控制,他认为只有通过思才能唤醒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才能找到失落的家园,诗意地栖居。因此有必要从思之可能、思之发生以及思之期备三个方面来阐释海德格尔之思,以显现他对人之生存境遇的追问。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文学批评思想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染实秋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其他作家 ,所以在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是白璧德的古典主义文学批评观 ,而这一批评观的来源则是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又是一种超越时空而不变的思想和文明境界 ,为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梁实秋归结为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世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的《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太平经》所言“生—美”、“寿—美”,还是“与道合一”的“道—美”最高境界,都无不蕴涵着“和谐—美”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美的境界,一种审美标准。在《太平经》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人与人和谐美和自我身心和谐美。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作为儒家哲学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揭示了以修身为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修身为中心,向外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向内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由此而消除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闵,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隔阂,达到“合内外”的精神境界。到宋明儒学,这种精神境界发展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大学》所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精神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研究了《论语》的“学习论”思想,认为它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由行为、目的、评价、属性、内容、方法、效用等七个子系统构成,共涉及前提、目的、标准、特点、方式、方法、态度、对象、境界、内容、作用、状态、关系、动力需求等十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历史上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神人以和;二是天人二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三是人与人和谐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基本意蕴有四一是政治管理之策;二是生存状态;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审美境界。具有连续性、整体性思维特点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提醒人们“慎终追远”,给人类灵魂以现实的、普遍的“终极关怀”,这对于熔铸人类共同的信仰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