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谢林的批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谢林在“同一哲学”的体系建构问题上不仅落入了费希特式的先验自明起点疑难,也落入了雅各比式的浪漫主义。但倘若遵循谢林本人在1801—1802年对自己体系的阐述可以发现,黑格尔的指责实际上建立在对谢林的“理智直观”概念的误解上。这一概念与其说指向某种直接被给定的直接知识,毋宁意味着谢林在有意与费希特划定界限而使用它的情况下,与黑格尔在体系建构前提上存在共同之处。但与黑格尔不同,谢林以一种对绝对同一性进行自身折叠的极性方案,阐发了不同于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肯定辩证法,这一结构甚至在他的晚期哲学中也有所体现。所以谢林与黑格尔之争或许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大全一体体系建构的两种不同思辨方案之争。  相似文献   

3.
谢林改变和扭转了康德、费希特以人的自我为轴心的哲学走向,重新选择了本体的定位。他以人之外的“绝对”为核心,把费希特的主观意义的本体论,即“自我=一切”,转到客观意义的本体论,即“一切=自我”。谢林的“绝对”是超越主客体之上的绝对同一性,是精神与自然的绝对同一。谢林的“绝对”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斯宾诺莎的实体说,对实体加以理性演绎成宇宙精神,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运动辩证法思想为谢林绝对本体的运动发展提供了启示。谢林已察觉到绝对的运动规律贯穿到自然与历史中,人认识自然与历史就是认识其中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是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理念,康德的历史哲学几乎建立在这一理念的设定之上.康德的目的论是一个消极性的理念,因此它无法解决康德历史哲学中的二元论.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鉴于康德历史哲学的二元论困境,将康德消极性的目的论转换成积极性的目的论,即将目的论实体化和主体化.费希特的“自我”、谢林的“绝对”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目的论的实体化的表现,他们从这种实体化的理念当中演绎出各自的历史哲学,从而产生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说,没有目的论,就不可能产生思辨的历史哲学,我们应当重新看待德国古典哲学中目的论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通常认为,费希特和谢林(在前者的影响下)都是在其哲学的起步阶段就建立了一种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本文试图表明,费希特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从“经验意识的事实”出发,并没有真正建立绝对自我;反之,谢林的原创性体现在,他从一开始就依据概念分析而确立了自我的绝对者地位,从而真正第一次建立起关于“绝对自我”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黑格尔早年怀有通过建立新宗教和运用实践哲学改造现实的理想.1800年,而立之年的黑格尔转向于思辨哲学的研究,即对社会生活和实践哲学作系统的哲学理论的说明.1801年黑格尔到耶拿大学任教,开始了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的进程. 黑格尔在初到耶拿、尚未到耶拿大学任教之前出版的《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书中,提出了绝对或绝对物是"主体和客体的有差别的同一",但就主体和客体之无主次这点来看,却尚未完全摆脱谢林哲学的影响.他要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就意味着要彻底摆脱谢林,走自己独立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最后一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著名的唯物主义者。他在批判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斗争中,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费尔巴哈建立了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以三段论为基本模型的形式逻辑推理被指认存在着两项弊端,一是默认大前提中的知识内容先天为真,二是默认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形式先天为真.在通常的见解中,人们习惯于分别指出这两者的存在,但并不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仿佛它们是漠不相关的两个方面.与这种看法相反,我们强调将两项弊端看作同一弊端——脱离内容而进行推理的弊端——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德国古典哲学逻辑学改造的根本线索.近代哲学创始人与德国古典哲学家进行外延逻辑批判的路径既有差异,又是进入这一线索的钥匙:培根和笛卡尔“绕过”对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反省,单纯进行形式推理大前提批判;从康德到黑格尔则“围绕”形式逻辑同一律,通过引入推理前提内容的产生及真理性考察来实现对两项弊端的共同批判.具体来说,康德的批判途径是在传统逻辑与先验逻辑之间“划界”,费希特和谢林是以“自我=自我”扬弃“A=A”,黑格尔是以“具体的同一”扬弃“抽象的同一”.培、笛二人与德国哲学家的最终目的一致,即为科学奠基,说明和寻找知识的创生源泉;路径则是不同的,只有后者才更为准确地达到了目的地,进而为马克思《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9.
弗·施莱格尔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其诗人与文学评论家的形象由来已久。俄罗斯学者加比托娃在对德国早期浪漫哲学的研究中,分析整理了施莱格尔的断片与文章,明确指出了他的哲学家身分。施莱格尔正是在对康德、费希特哲学的继承与批判中,在谢林与施莱尔马赫的影响下,超越了“直线哲学”的局限,形成了力求达到“诗”与“实践”相结合的浪漫的绝对唯心主义哲学,并以反讽作为特有的哲学表现形式。本文依据加比托娃的研究思路,尝试梳理施莱格尔浪漫主义哲学的形成脉络,从而论证其哲学思想的绝对唯心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0.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紧密关联于“万物统一体”的“上帝”概念.这一概念深植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文化土壤:康德哲学中的现象—本体之分、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无不直接滋养了福禄倍尔的“上帝”概念,因此这一概念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形态而非纯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概念.“唯心”与“上帝”不应成为研究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学术雷区.标识着西方哲学之高峰的德国古典哲学孕育了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教育不是灌输,教育亦不是嫁接,教育是对人的内部精神法则的完美呈现,只有这种自内而外的充分呈现才是“人的教育”的真正使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的是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中一个被忽视和评价中存在简单化倾向的课题。论文考察了恩格斯对谢林启示哲学进行批判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评述了恩格斯对谢林启示哲学核心内容的揭露和批判。文章认为恩格斯的批判并不是完全站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立场,而是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无神论的思想武器,因而有力地抨击了谢林启示哲学的要害。文章还从恩格斯的批判中引出两点或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自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首次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指出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以来,学术界关于这种矛盾的具体理解并不一致。我国传统的看法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其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后有学者著文否定这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之间并无矛盾,因而主张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是“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与他的辩证法相矛盾。”我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应当表述为:绝对唯心主义体系与合理辩证法(即马克思所  相似文献   

14.
康德通过对人的心灵的深入研究,并从先验哲学中寻绎出“统觉”这一最高认识能力,从而建立起知性一切运用的最高原则。费希特将客体完全归于“我”的活动过程中,对康德的统觉概念加以绝对原则化;谢林将自我意识的主观性发展为客观性,把先验统觉引至客观实在的自然领域;黑格尔通过意识自否定的辩证法完成了统觉的本体化和逻辑化的发展进程。胡塞尔对康德先验哲学的方法论展开批判,继而对先验统觉进一步“先验化”;梅洛-庞蒂认为,为知识立法的先验统觉并不是不可替代的最高综合能力,知觉自身就具备综合的功能,身体的综合就是知觉的综合。  相似文献   

15.
继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之后,登上哲学舞台的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同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位,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马克思说,在所有青年黑格尔派中,只有费尔巴哈作了真正的发现,真正克服了唯心主义哲学。他在劝导那些思辨神学  相似文献   

16.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四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说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这也适合于以上其他三个哲学家。德国哲学家们在理论上接受了法国革命的影响,在行动上又抛弃了法国革命的实践,只在头脑中用思辨的形式进行哲学革命,德国社会这种复杂状况构成了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产生的基础,构成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赖以旋转的中心——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对立,以抽象的思维运动深刻地反映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历史辩证法。这是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一般历史条件。但是也有特殊性:康德哲学反映了软弱的刚诞生的市民阶层的政治立场,以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二元论为特征,把自由主义实践归结为永远可求但不可及的彼岸世界。从费希特到黑格尔的哲学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热情,以在精神领域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特征。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十七世纪唯理论形而上学体系,从整体上抛弃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在其思辨哲学中,贯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原则。它是十七世纪唯理论形而上学前进中的复辟,把人类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它把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两种本质上不相容的东西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发展过程。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对立和斗争构成了这段哲学史发展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7.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把全部哲学表述为意识的发展 ,涵盖了从原始自我直观到理智直观、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从自然合目的论到艺术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到达自然和精神的绝对同一性。谢林开创的这种思想和方法对黑格尔具有重要的范式作用 ,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解读这部著作 ,充分肯定了谢林同一哲学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黑格尔曾经说道:在当时的德国,“哲学给自身规定了这样的任务:即把哲学的基本概念,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作为对象,并加以掌握。”在这个对思有统一的掌握过程中,德国古典哲学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由主观唯心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由形而上学到唯心辩证法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而费希特的思有统一理论即他关于自我和非我统一的理论,便是这个逻  相似文献   

19.
本原不仅是德国唯心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谢林毕生的主导词语。推动他思想演进的,正是本原内部“超越性”和“全体性”的二重化特质,通过对本原的彻底思索以及对黑格尔的批判,谢林在晚期做出了“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的区分,进而最终以对自由的三重刻画完成并终结了本原概念。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论,也分别伴随着这一完成走向了崩溃和终结。  相似文献   

20.
尽管谢林那里缺乏直接的“政治哲学”论述,但在沃格林对时代生存经验的描述中,谢林整个哲学呈现出一种生存-经验性的“政治哲学”诊断维度,从这个维度出发,可以把谢林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及其体系建构放在一个更广泛的政治经验历史中来考察。这一考察向我们表明,尽管谢林并不是一个直接意义上的“政治哲学家”,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哲学”也能以非政治哲学的方式,从对于时代精神概念的诊断中得到阐述,一种对于政治哲学正面言说的“失语”,或许更多地指向对一种“未来政治”的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