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可分为空间义和时间义,空间义对应于三分法视界下的趋向义和部分结果义,时间义则对应于状态义和部分结果义。两分法能用"来/去"取得语法形式上的统一验证,求得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相互呼应。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大部分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都能扩展为可能补语"V得/不C",本文通过对形容词充当可能补语的情况考察发现,结果补语扩展成可能补语存在诸多限制,动词本身的制约作用和形容词的选择作用是两个方面,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可能补语与结果补语所属的意义范畴不同。  相似文献   

3.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学生习得中常出现偏误、化石化现象。从隐喻的角度看,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均来自于其位移趋向意义的投射,因此,可以应用隐喻理论,引导学生建立复合趋向补语认知图式,并在此基础上,编排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教学顺序。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教学顺序的编排中,可以主要考虑复合趋向补语的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相似文献   

4.
陕北榆林方言的"转"除作谓语动词外,还兼作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转"在共时平面上的这几种用法正是"转"在历时平面上演化的反映.征之古白话文献里"转"的用法,可以勾勒出"转"的语法化过程:动词谓语>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动相补语.促使"转"发生语法化的因素有句法环境、句法位置、句式条件,"转"前面动词v语义类型的扩大和"转"本身语义的虚化.  相似文献   

5.
东北方言动词"整"是一个性质特殊的"泛义动词",可以带各类宾语和补语,表达多种意义.本文通过对"整"进行"词义成分-模式"分析.总结出泛义动词与一般多义动词的区别,认为"整"的众多意义是对构式强制解读的产物.对于动词"整"及汉语中其他泛义动词的研究应本着构式语法的研究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6.
补语“起来”的隐喻认知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补语"起来"的基本语义是表示"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在隐喻的作用下,该基本意象图式从空间范畴投射到时间范畴与心理范畴,引申出从小变大、从无到有、从消极到积极、从自由到规范、从观察现象到表达本质等多条意义。"起来"表达本质的意义无法从"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直接投射而来,但通过"从自由到规范"的中介作用则可能发生。而与某些表达消极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搭配的"起来",如"消沉起来"之类的少数用例常出现在某个时间节点之后,可认为是通过构式的作用表达"起始"意义的新用法。  相似文献   

7.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8.
汉语句段表达与谓语中心语对应,语义表现上以"事件"为主要表现形式.所提"内套"与"外套",主要是就结构形式来说的,具体是对应一个事件还是两个事件,要依据句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汉语表存现的位移类被字句既包括部分带得字补语和保留宾语的被字句,也包括谓语动词后接趋向动词或其他类动词的情况.汉语存现类被字句多数在谓语、定语和宾语位置上出现,基本不在主语位置上出现;同存现类事件搭配的包括普通位移类事件、言说类事件和击打类事件,基本排斥认识类事件;事件关系主要呈现为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他关系类型的比较少.存现类动词后所接趋向动词或其他类动词,也属于一个独立的句段,存现类被字句在句段与事件的对应上基本是两个句段对应一个事件.有的谓语动词后接处所补语,与所修饰的补语中心语构成两个句段,但对应的是一个普通位移事件,而不属于一个存现类事件.  相似文献   

9.
"来"在"(PP/VP)+来+VP"句式中的功能纷繁复杂,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个性的挖掘,进而不断地分裂出新的属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那些分布于不同句法环境中的"来",虽表现不同,但其本质上还都保留了"位移"这一核心特征,因此在属性上仍可统一处理为动词。  相似文献   

10.
汨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A哩"是汨罗长乐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重叠式.A是词根,可由象声词、动词、形容词充当,"哩"是词缀,无实义."AA哩"具有形容词性质,在句中充当补语、谓语、状语.其语法意义突出表示某种意义上的增量,表示声音、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具有强调性和突出性,具有很强的描摹性."AA哩"的言语色彩鲜明,多含贬义,夸张的意味较浓.  相似文献   

11.
沿用肖奚强等(2009)的分类,把汉语趋向补语的各句式分为14类,在对70多万字中介语语料统计分析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泰国、越南和老挝三国学生习得趋向补语的顺序大致相似,“动词+简单趋向补语+处所宾语”“动词+处所宾语+来/去”和“动词+简单趋向补语(引申义)”的习得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通过语言类型对比发现,这些句式是汉语中标记性较强的趋向补语句式,“主+动+简单趋向补语(引申义)+宾语”是典型的无标记的趋向补语句式,标记性强的句式习得常常呈现非线性,无标记句式的习得情况较为稳定,且呈现出过度使用的情况。母语对趋向补语习得的影响表现在其影响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凸显,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和语言类型对比的研究更能反映出汉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中古汉语半虚化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在中古汉语中除继承上古汉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在动补式中充当补语,表趋向、结果等语法意义,成为一个半虚化的动词."去"在动趋式中非常活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在动结式中受到了一些限制,其结果补语的用法还不是十分成熟.充分发展和不够成熟两种情形影响到"去"在中古以后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汉语"去+VP+去"句结构类型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去+VP+去"句是近、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现代汉语对它的讨论仅限于"去"在句子中表义的虚实上,而对这一句式产生时代及其发展还没有涉及到.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1.近代汉语"去+VP+去"句结构类型;2.近代汉语"去+VP+去"句产生时代及其发展;3."去"的词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共时平面看,"V开"结构中的"开"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它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和起始义。从历时发展看,"V开"中的"开"的演变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另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趋向义再到表动作的起始义。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中的"开"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15.
趋向补语结构"V上"、"V下"的语义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语义范畴经历了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转移,其转移过程具有实现方式的特定性和程度的差异性,这是非范畴化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是人类认知不断深化和拓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结构形式和语法意义两方面对汉语趋向补语和英语相应表述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以期对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以及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成都话的“AP/VP 很了”句式中,“很”的用法不同于普通话中作补语的“很”。而与作补语的“极”相似,但无论从语法形式,还是表达意义上看,“AP/VP 很了”都与“AP/VP 极了”有极大差别。本比较成都话“AP/VP ”很了”和普通话“AP/VP 极了”句式的异同,目的是揭示“AP/VP 很了”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先秦政治论题中,仁、义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十分重要。"仁",是本于自然人性的政治原则;"义",是根据自然人性原则制定的引导性原则;"仁"与"义"相合衍生出"礼",为可见的政治制度。因此,对政制品质的考察,需要还原到仁义问题,甚至最终还原到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主要有"VP的"、"NP的"、"AP的"几种形式,其中"VP的"有四个小类.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也有四种手段,其中以-er类派生名词和不定代词some/others使用的最多,对应性也比较强.前者用于表达汉语中指称行为人或职业人的"VP的",后者用于表达"有的"及含有"有的"意义"的字结构"中的"VP的"、"AP的".汉语指人的"的字结构"的运用属非正式语体,而"X者/家/手/的人"为正式语体.  相似文献   

20.
"死"可作动词(死a)、形容词(死b)和副词(死c).死a语义为"失去生命、死亡",死b语义为"表示不活动,不可改移,丧失作用"等,死c语义为"达到极点";"VP+死a+了"中VP具有[破坏义]、[致死义]、[强动作性]等语义特征、"VP+死b+了"中VP具有[固定]、[约定]、[使合拢]、[使关闭]等语义特征,"VP+死c+了"中VP具有[程度性]、[感情性]等语义特征,"AP+死+了"申AP具有[性状义]、[致死义]、[程度义]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