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人际交往存在困难的大学生的干预效果,能够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选取12名人际敏感的大学生进行为期八周的团体辅导,同时设置人际交往较好的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SCL-90中的人际敏感维度、SAD和PRCA-24量表于团体辅导前后对实验组、对照组被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在人际敏感、社交回避、社交苦恼和交流恐惧上得分显著下降(p< 0.01或p<0.001),但得分还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前测、后测都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因此,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要彻底改善人际交往困难,可能还需要结合单独的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团体心理咨询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专业助人知识、理论与技术。由于团体心理咨询的独特之处和肯定的效果,在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社区、司法等各个领域。与西方团体心理咨询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大陆仅有十几年的实践与经验。文章回顾了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团体领导者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团体领导者接受更加专业的教育且与成员之间在促进改变和促成支持方面的可行方法。尽管团体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对于团体心理咨询基本理论的探索仍缺乏,对团体心理咨询的实践研究也不足,团体领导者的培训还不规范和系统。但是,作者深信,团体心理咨询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正> 一、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最早源于欧美,开始于本世纪初,最初用于对疾病的团体治疗,真正用于帮助心理正常的人提高和完善,促进正常人的成长是从勒温的“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开始的。这是一种借助于较自由的团体活动与讨论,使团体成员对人际问题变得更加敏感的训练。目的在于帮助受训者(正常人)提高和改善处理人际知觉和人际交往的技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了14次心理辅导,探索团体干预对提升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情绪调适、生活问题解决的效果。[方法]选取寄读学校留守时间1年以上,7年级和8年级13名年龄在12~15岁的留守儿童,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自信心量表进行前后测。[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社交回避、社交焦虑、自信心差异极显著,质性研究结果也应证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结论]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寄读学校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团体咨询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次团体咨询实践的目的,是运用团体咨询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效性,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探讨团体咨询的理论和策略。其方法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为主题,组建了两个团体咨询组,实际参加活动26人,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6PF人格因素量表及人际关系心理诊断量表,对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在进行团体咨询的前后作两次测试。其结果是团体咨询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变人格的弱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还显示出人际交往能力与自信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 ,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人际交往的知识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心理学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 ,培养人际交往的技能主要通过个体咨询、团体咨询、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团体心理咨询的理念与实践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互动的心理咨询形式。与个体咨询相比,团体咨询的理论基础更丰富,而且有较大的实践优势。团体心理咨询有严格具体的实施步骤并对团体指导者有较高的理论及操作要求。它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团体讨论、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训练教学法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以促进医学人才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方法:将239名大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以团体心理训练教学,对照组不予干预措施.干预前后用社交能力自测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自测量表、自卑倾向自测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团体心理训练后,试验组的抑郁、焦虑、社会交往能力和5项自卑指标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心理训练教学能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信力,并对大学生心理具有多方面的积极的影响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社会退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幼儿园一名社会退缩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主要有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质量低、缺乏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提升幼儿社交技能与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教育干预,较好地改善了幼儿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10.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团体辅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本研究对河南理工大学十名新生进行了九次五阶段的团体辅导,并以人际交往训练班的形式,开展针对性交际活动。卡特尔人格问卷测查发现,16PF多项人格因素———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怀疑性、紧张性等有显著性改善。可见,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团体辅导对护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方法:将48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年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8周的团体辅导干预.团体辅导前及结束后一周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和应付方式问卷(CSQ)进行施测.结果:团体辅导后,实验组CDMSES得分、成熟型应付方式得分明显高于辅导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不成熟型应付方式得分低于辅导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团体辅导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增强其面对困难时的应付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团体咨询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重点探讨了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设计、团体咨询过程观察与进一步推进、促进组员积极改变的核心点,进一步分析了团体咨询对促进有自卑心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团体辅导对贫困生自尊的干预效果,运用自主设计的团体辅导方案,对18名贫困生进行为期八周、每周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并通过量化分析,评估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团体辅导能显著提升贫困生自尊水平,并在提高社会支持领悟水平、改善应对方式、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对持续改善贫困生自尊具有潜在的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在中国高等教育实行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群体能借助高考以“天之骄子”的身份快速跻身上层社会。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等教育政策发生改变,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群体由“天之骄子”变成“后精英”。同时,在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带动下,中国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社会分层现象引人注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倾向于认为社会分层已经“结构化”,虽然较多的大学生对社会机会持乐观态度, 但如若与精英教育时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则认为“向上流动”的渠道已变得较为狭窄,且家庭背景及资源对一个人的前途发展有显性影响,代际“再生产”机制占据优势。虽然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大学生个体的看法存在差异,但从社会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整体认知的同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双困生因其复杂而特殊的人格心理、社会行为与群体氛围特点,使得对这类学生的研究意义重大。该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独选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的一类特殊学生——双困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作为视角,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对这类学生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个体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主动性是高校致力于培养与提升的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文献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焦点小组访谈法,选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32名大学生为样本,编制了包含行为模式、学习主动性、困难应对和人际沟通4个维度的大学生个体主动性问卷。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个体主动性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等个体特征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影响大学生主动性的3个主要原因为学习主动性、人际沟通和困难应对。对此,提出了高校应正确认识大学生主动性的价值,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及采取提升主动性的措施等以提升大学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情感问题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问题,也是大学生较为高发的一类问题。南京工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心理咨询技术对大学生情感问题介入力量不足。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法和小组工作法的介入也证明,社会工作不仅利于建立案主和工作者之间平等关系实现多层次的情感治疗目标,也有利于实现社会支持体系的多元化、多重学科知识的借鉴和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等。社会工作宜与心理咨询技术相互配合、互取所长,共同促进大学生情感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共情促进着人与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因共情而温暖。社会工作者长期面对弱势群体、越轨群体和患病群体,需要以共情为前提提供社会服务。共情是把双刃剑,长期投入共情容易产生共情疲劳,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身体倦怠、认知错误和行为异常。当下,共情疲劳相关研究在中国处于初期阶段,且较少关注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通过回顾国内外共情疲劳相关研究,梳理共情疲劳的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提出了社会工作者共情疲劳的操作化概念,指出了社会工作研究的未来指向。今后,理论研究和干预措施应该更加关怀社会工作者这一高劳动强度、高认知技能、高情感投入的职业人群,从而推动社会工作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心理枯竭问题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心理枯竭的成因是:来访者数量多与心理咨询教师数量少之间的矛盾;心理咨询工作的高要求与心理咨询教师低素质之间的矛盾;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身心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矛盾;心理咨询工作对咨询教师人格的高要求与心理咨询教师自身人格问题之间的矛盾;心理咨询的特殊专业要求与咨询教师自身需要之间的矛盾等五大方面。应对策略包括:正视心理枯竭、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运用元分析技术,对1976-2015年期间发表的26项关于社会影响与节能行为关系的现场实验研究进行综合定量检验,系统评价社会影响方式对节能行为的干预效果。采用校正的标准化均数差作为统一效应量,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主效应检验和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1)总体而言,社会影响方式能够激励公众实施节能行为,主效应达到中等强度(d=0.487);(2)干预方式、干预时机、干预时长3个调节变量对社会影响与节能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干预方式上,公开承诺和社会对比反馈的节能效果显著优于榜样示范和社会规范;在干预时机上,事后干预的节能效果显著优于事前干预;在干预时长上,持续1~3个月的干预策略效果最好;而干预频率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验证。元分析结果厘清了已有研究产生争议的原因,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好地制定引导公众节能行为的政策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