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间正义是当前空间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政治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基于空间正义概念的基本规定,我们认为,空间正义既是经验的,也是先验的;与此同时,由于空间正义本身的特殊性,在某种条件下,空间正义即空间权力,即空间正义具体体现为对空间的支配权和分配权,它是诸种空间权力博弈的结果。这一认识,对于诠释时下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其困境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低碳绿色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低碳绿色设计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贯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基于气候差异性的空间塑造,基于引导空间行为的低碳绿色设计,基于集成化设计思维的设计创作。  相似文献   

3.
发展为了幸福,权利保障幸福.置身“后发展时代”的当代中国社会,基于一种轮廓明晰的“主体性中国”塑造的理论期望,坚定地以民生本位的治理方略,开始理智地反思“财富最大化与精神生活空疏化”内在背离的根由,以民众集体之勇毅向善的“正能量”,勇敢对抗、抵制现代性文化制导下资本与财富逻辑之强制性奴役,着力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福利之最大化吁求与制度无法满足民众这一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是一种新质的公共性社会实践,深刻地标志着一种普遍而真实的权利正义诉求基础上的“幸福中国”的新价值叙事.是文明进程中华夏民族向社会发展和变迁之初始动机和永恒目标——依照“人的方式”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的回归之豪迈宣言,已经并正在实际构成当代中国新历史理性生成过程中,“美好生活”时代之共同体的伦理文化吁求的必然的实践逻辑和价值期许.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中国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式”,可以说是某种逻辑的“式”。事物之“式”使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具有某类事物质的规定性,即事物的某种典型性。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曲折和迅速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中渐趋成熟的具有某种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在这样的发展点上,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向特殊意义上的“中国式现代化”转型。中国式现代化之“式”,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就其基本涵义而言,大致有六个层面应该加以思考和讨论:(1)中国现代化的形态即形式之“式”;(2)中国现代化的活动即方式之“式”;(3)中国现代化的样态即模式之“式”;(4)中国现代化的结构即构式之“式”;(5)中国现代化的程序即程式之“式”;(6)中国现代化的规则即法式之“式”。贯穿所有这些层面的“式”之中的,是作为主体即人的目的、价值和取向。由此就形成了纵横贯通于其中的历史和逻辑的关系,需要各门科学,包括哲学的研究来揭示和把握,从而有助于引导中国式现代化主体人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司法改革所面对的民众法律意识与司法的不协调,在信访案件中有典型表现。某省法院五类典型涉法信访案件表明,当前中国民众法律意识存在诸多不适应司法现代化的情况。表现为:朴素正义观和现代法律理念之间存在差异、部分民众对现代法律茫然无知、部分民众夸大利益诉求、部分民众对司法不信任、部分民众面对司法耍无赖。法治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影响中国法治的发展方向。司法改革,应当引导民众法律意识现代化,促进现代法治理念的确立,完善司法权责体系,改革涉法信访工作机制,加强审判权威,最大限度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空间生产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当前的空间生产问题,探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对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首先必须直面空间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空间生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维度,以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为指导,结合作为空间生产的哲学语境,即马克思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得出空间生产问题正是反思当代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种种难题所在,由此,基于“空间正义”这一视角对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名”是中国古代逻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以前的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名”等同于传统逻辑中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先秦诸子关于“名”的认识的重新考察,认为“名”在先秦诸子著作中主要是指称谓事物的“名称”或摹拟事物的“文字”,即语言符号和文字符号  相似文献   

8.
人才资源是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共服务是未来吸引人才资源的重要因素。立足“公共服务→人才资源空间重配→创新增长”影响机制,在引入公共服务数量、质量及其便捷性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区域空间创新增长模型,揭示了人才资源空间重配的影响逻辑,以及人才资源空间重配影响创新增长的理论机制。理论表明:地方公共服务、工资水平、发展机会是决定人才区位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公共服务质量及其消费便捷性具有重要影响;人才流入有助于区域创新增长。通过2013-2017年CMDS微观数据和233个城市层面特征数据匹配后实证发现,全国层面的检验结果均符合理论预期,分区域层面呈现一定区域异质性影响,公共服务通过影响人才资源空间重配会影响创新增长。未来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的政策重点是提升本地公共服务质量及其便捷性,创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发展的机会环境,以及引导人才区域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空间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9.
“文化空间”本义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特有场所、活动、时间等,是支撑社会文化存在的隐性支柱,它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西江苗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这个“文化空间”背后隐藏着当地苗族深层次的文化逻辑和生存智慧。在旅游开发背景下,西江苗寨的“文化空间”因多重逻辑的推动发生了明显变迁。以西江苗寨的神性“文化空间”为切入点讨论西江苗寨“文化空间”的变迁,并对其变迁的动因以及变与不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保护西江苗族传统文化和发展当地民族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减贫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向共同富裕。聚焦乡村旅游情境,基于“核心-边缘”与空间正义理论,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案例,剖析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的空间非正义表征与机理,揭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回流、人民主体性回归、空间秩序再建构、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是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价值互嵌的底层逻辑。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源于地理、产业、资源、决策等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空间结构引发边缘群体的多元化涌现。治理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从空间结构、主体关系、治理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模式,保障边缘群体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权益的平等共享,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区域正义、阶层正义、资源正义与权力正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实践离不开经济思想的指导。纵观我国区域经济思想发展史,先后经历了从“区域均衡”“区域非均衡”“区域协 调”“区域统筹”到“区域协同”几个阶段的嬗变,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精髓的同时,紧密结合各自时代特征与 时代要求,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创新与完善。新中国五代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思 想既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更有其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而与时俱进的时代印记。在梳理新中国区域经济思想发展脉络基 础上,深入分析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阐释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国家 战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物质利益的驱动、内在发展诉求与外在评价的矛盾、各行其道与融合共生的文化区隔,已成为阻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挑战。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发展取向,大力推行分门别类的评价机制及跨界融合的培养模式,尝试以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生态链思维、复杂思维和整体思维来解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关于价值取向、评价机制及发展模式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能源“新常态”:“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在未来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等方面将表现出区别过去30多年的新特征,在此将这些能源方面的新特征称为"能源‘新常态’"。在能源"新常态"的背景下,展望了"十三五"及2030年能源经济发展情况,从节能减排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角度,利用情景分析法预测2030年前中国能源消费、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基准情景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严于预期的低碳发展情景下,碳排放峰值都有望在2030年前出现。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中国当前刑事司法改革的方向,庭审实质化是坚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刑事诉讼法》对关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对被告人对质询问权保障的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3款(d)项和美国宪法第6修正案都规定了对被告人对质询问权的保障,并且在这两个地区都产生了具有指导意义的判例。欧洲人权法院对质询问权的保障经历了从“唯一、决定性规则”向“三步检验规则”的转变,美国对质询问权的保障也经历了从“可靠性标准”向“证言性陈述标准”的转变,对被告人的对质询问权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中国对质询问权的保障应当在现有关键证人作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细化规定,坚持证人出庭作证为原则、不出庭作证为例外,并明确规定例外情形和救济措施,从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对对质询问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的回应和实践。协调发展的根本要义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此过程中,"空间正义"逐步凸显,成为协调发展的优先性价值。"空间正义"具有多方面内涵,不仅直观体现在地域空间和生存空间中,亦隐含于发展空间和价值空间中。空间中的非正义非均衡的发展,体现了相对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体现了发展伦理价值排序中差异原则与公平原则的失衡,体现了对更好质量、更均衡持续发展的吁求。实现新时代的协调发展,需构建以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的空间正义观,关注空间生产与分配的正义性、抵制空间压迫与剥夺、保障公民空间权利的平等和共享。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两山”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应积极践行“两山”理论:贯彻“两山”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 居家园;探索“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兴旺和移风易俗;构建“两山”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实现乡村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17.
论老庄道家的道德教化方法及其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历史上 ,老庄道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和补充者 ,其“以事论理”、“以物施教”、“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曾经使自己的学说有着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而这些化民之方既依赖于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 ,也与施教主体个殊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云时代的到来,将人们从现实空间延伸到拟态空间,拟态空间是一种对人们“观念世界”和“意识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象征化、拟似化的虚拟空间,网络拟态空间具有“难控性”与“可控性”的二重性.网络拟态空间的治理应该从统筹布局、完善机制、内容建设、议程设置、环境建设等方面保障主体参与治理的原动力、调动网民参与治理的源动力、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力,最终形成网络拟态空间意识形态的治理合力,达到“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老庄法哲学的中庸态度与虚无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认为,“自然”是人最本然的境界。因此,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应倡导“自然”的统治,即做到“清静无为”,惟此才可望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礼法等则属于人为、有为之物,在老子看来,应服从道,所以“以道统法”;在庄子看来,应属坚决摒弃之物,所以倡导“法律虚无主义”。老庄的这种法哲学思想,一方面以其“有为”—“无为”—“无不为”的逻辑,显示其中庸风范;另一方面,又因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否定,而具有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环境法“义务重心论”是从“法的技术”层面提出的观点,是有别于“法的价值”层面而言的“义务本位论”,既非漠视主体的权利,也非“义务本位论”的回归,而是对环境权利“最给力”的捍卫与落实,其实践意义在于增进法律实效.环境法“义务重心”的客观依据正是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人类需要的基础性以及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中国环境法亟需实现从“亡羊补牢式”“倒逼”到“未雨绸缪式 ”“预见”的“义务重心”立法理念匹配以及在合理配置各主体环境义务、扩充环境积极义务的内容、增加环境义务的履行方式以及强化违反环境义务的法律后果等层面进行环境立法“义务重心”的路径拓展,以期通过“义务重心”的环境立法变革增进环境法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