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孜孜所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谐社会要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要素、关系相互融洽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广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人文价值、民主法制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保障社会各种利益均衡的基本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理论来源,这一理论的社会主要矛盾观孕育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序幕,民主法制观、公平效率观架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两手抓"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会统筹发展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折射着和谐社会的思想智慧。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着对“民主法制”、“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社会安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的探索与追求。深入研究和领会这些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与媒体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伦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媒体伦理的真实原则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诚信的舆论氛围,媒体伦理的责任原则有利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媒体伦理的正义原则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媒体伦理的仁爱原则有利于消除社会各种不和谐因素。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媒体伦理建设,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需要媒体与社会公众的相互监督,需要与时俱进、高扬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5.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本质和发展理念等都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他部门法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作用。同时,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完善经济法具体制度,才能确保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全民族共识业已达成。中国社会进一步的努力方向是要通过系统的制度建设与点滴的行为方式改良,将和谐社会这一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转化为社会现实。在历史的关键点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图”。我们注意到,在这一宏伟蓝图中,完善民主法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依法治国目标赫然居首,我们完全可以据此解读为:民主和法治是臻于和谐社会的制度前提,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法制建设居首位。民族地区地方立法必须完善涉及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先进文化建设、维护各族群众利益、鼓励创造行为、巩固民族团结局面、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保护生态环境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法规,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的内涵在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公平与正义,完善社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统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辩证把握社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辩证把握社会发展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辩证把握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辩证把握活力与和谐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从而防止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来,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人与人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社会各要素和关系朴素融洽、多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稳定有序、持续发展的社会。对于党,就是要通过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金融投机资本、不动产垄断资本、官僚权贵资本作为寄生性资本正在蚕食着社会生产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其买办性与民族利益相冲突,它们将成为经济危机的触发因素,并造成巨大的社会危机。因此,必须加强对这三类资本的管理,增强资本管理意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调整利益结构,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共组织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必然结果。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对中国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育“有容”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形成“有衡”的民主制度,有利于养成“有序”的民主行为。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公共组织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政府要转变观念、调整职能,为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社会公共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完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和文化思想内涵的演变走过了一条由对自然、社会的认识逐渐转变到对政治制度的和谐探讨的道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偏重于和谐制度的设计,及其对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五种和文化社会理想模式。和文化社会实践主要通过民主体制、法律体系、福利制度三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治精神与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法制建设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到进一步充分发展,立足于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重视规范诚信友爱行为,充分体现对创新与创造行为的保护,维护好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积极规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社会和谐的本质是社会权利的和谐,社会保障权更加公平的社会化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和谐的一个重要内容。尊重公民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充分享有社会保障权是经济民主社会化的一种形式,是现代民主社会和谐文化的集中反映和现代民主社会制度构建的客观要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伦理精神构建的现实社会基础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安排的具体体现(民主政治的本质是公民社会权利的社会化和谐发展)和现代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初查制度之所以面对诸多争议,原因之一是未能从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和把握之.通过对该制度迁移和流变考释揭示, 初查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社会转型、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等特定环境下各种综合因素的结果.从首次使用"初查"一词到"初查"定义的提出再到初查制度的确立,使得初查从处理信访工作的方法上升为办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机制,从工作机制转变为检察机关内部制度.而该制度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则是职务犯罪侦查活动适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必然结果,也是职务犯罪侦查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体现在经济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社会活力等诸方面。经济活力表现为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愿望和动力,形成有利于创业的环境和保障,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政治活力表现为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文化活力表现为发挥先进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活力表现为以合理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有机体,政治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都体现着一种政治文化的理念。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视角,从什么是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建设入手,对当前我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和如何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等对政治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阈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治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民普遍的制度化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持续凸显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事件不仅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公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以及参与制度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公平问题凸显,政府主导下公民自动参与的不足及公民政治素质偏低,传统依附性文化以及新时期公民的政治冷漠等导致了越级上访、请愿、行贿、抗拒和暴力对抗等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事件的持续凸显。在客观分析其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以治理的视角,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社会转型和阶层分化中,培养理性的政治参与主体;培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视角下法治政府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法治政府是实现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是树立法治理念,必须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律信仰、强化程序意识;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提高立法质量、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是严格行政执法,必须端正行政执法观念、转变行政执法职能、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建设法治政府的保障是完善监督机制,必须加强和完善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内部监督和专门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