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各个层面都能够体现出性别差异,在感叹词的使用上也不例外。不同性别的译者使用感叹词的风格不同。从《名利场》两译本来看,男女两性译者在使用感叹词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功能看,两者因强势和弱势感叹词以及疑问叹词的使用而在表达情感的强弱程度上有所不同;从音节看,两者在单音节感叹词的使用情况以及以“啊、哟(唷)、哪、呀”等结尾的双音节和多音节感叹词的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两者在根据内容增添感叹词方面有明显差异。因为语言中存在性别差异现象,在翻译过程中,作为驾驭和控制语言的主体,译者要努力做到雌雄同体,再现原作者的风格和人物语言的形象。对不同性别译者所使用的感叹词的差异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使我们对翻译这一活动有更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清代学者程瑶田的《果裸转语记》从“果裸”一词出发,将与该词相关的332个同源词联贯起来,阐发了“声随形命,字依声立”的音转道理与事物命名规律。在王寅《〈果臝转语记〉现代汉语译本及其学术价值的当代解读》的基础上,对《果裸转语记》同源词进行体认语言学解读,得出程瑶田对同源词的三个体认特征,即突破语体的雅俗对立,体现雅俗共现的现实根源性;突破语词范畴的静态归类,体现语词流转的动态体认性;突破理据性研究的现有路径,体现语词生成的文象融合性。以同源词的三个体认特征为基础,通过对同源词体认机制的探究,构建了《果裸转语记》同源词的体认逻辑,该体认逻辑验证了体认语言学中“现实”因素的基础作用,同时彰显了“语言”因素本身在语词生成与语言体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以马作喻体的隐喻,英汉“马”隐喻的偶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重合性;两种语言中“马”隐喻的失配现象,反映出中国与英语国家之间在地域文化、价值观念、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英汉“马”隐喻的交融,则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中西文化随着相互借鉴与交流而日益趋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广泛地使用了重复。重复能使文章获得“强调、明确、生动”的效果。本文拟将英汉两种语言中及英译汉时常见重复法的几种修辞手法略作归纳和比较: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示“强调”而运用重复时,采用的修辞手法基本相同。英语中重复的词在译成汉语时,译文对那个词也加以重复。试看它们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认知视角对比和分析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有关“嫉妒”的情感隐喻表达,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同中有异,体现了英汊两种语言对嫉妒情感隐喻的认知有着普遍的体验哲学基础,同时又受各自文化模型的影响而建构出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爱情”这一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比喻容器、植物、火、旅途、战争等。同时,由于两个民族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爱情”这一概念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爱情”的概念隐喻语料,揭示了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投射的范围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7.
英汉实词“eat”和“吃”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实词“eat”和“吃”的对比研究林素卿英汉实词的对比研究并不多见.因为要推敲两种语言的“神韵”并互作比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同的语言使用于不同的社群,不同的社群对于万事万物的分别部居各有自己的一套,相互之间有同有异,这一切都反映在他们的语言里...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有很多以动物名称作为喻体的习用性比喻。由于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劳动方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这些比喻会引起人们相同或不同的联想。文章拟就英汉这两种语言中以动物名称作为喻体的习用性比喻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能够为读者在进行翻译及跨文化交际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味觉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味觉隐喻构建的。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味觉词“苦”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进行系统地考察,结果发现:英汉味觉词“苦”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视觉/触觉域,情感域,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域和程度域。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表明,英汉“苦”味觉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这可归因于人类认知模式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可归因于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移就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会中的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种精心排练而又故意误用语义的修辞手段。文章从英汉移就辞格的语义特征出发,论述英汉移就辞格怎样通过“故意误用语义”、“精心排练”语言使其产生变异,从而取得别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white elephant的表层意义明白易懂,而隐含其中的文化涵义却难以从词的表象中揣摩出来;“white elephant=白象”这种“对等”而有时却大相径庭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交际中非常普遍,极易造成交际障碍与失误。词语的文化涵义渗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文化学习也不能脱离语言实际。据此,本文拟从词语、习语、修辞、句子等四个层面对英汉词语的文化涵义予以比较与分析,以揭示英汉词语的文化差异、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12.
英语叹词表意复杂细腻,其语义有很大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其辨别的根据是特定的语调或语境;同时,英语叹词又十分灵活,应从其具体含义出发,选择恰当的汉语词汇来表达。通过具体的例子,可看出英语叹词汉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英语单词重音位置掌握不好一直是困扰中国学生的难题。英汉对比方面的研究显示汉语和英语词重音模式差异显著。分析发现原因在于两种语言词重音的位置和性质受到不同因素影响:英语词重音位置总是和形态挂钩,而汉语则更容易受到节律和语义双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在性质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学习者对英语词重音不敏感,导致习得失败。  相似文献   

14.
英语和汉语都有颜色词,用法却不尽相同,本文对常用颜色词的意义及翻译作了比较,进而观察中西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中式英语是一种独特的英语变体,在拼写、语音、语法和语用上都存在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特点。早期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不少来自粤语,现在绝大部分来自普通话,用的是汉语拼音。早期汉语借词不少是音译借词,当代发展趋势是意译借词。早期借用以单词为主,现当代则出现大量的借用短语。  相似文献   

16.
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语阅读理解和翻译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短语或句子.这些难以理解的短语或句子就是所谓的文化词语(culture-loaded words or expressions),亦可称作习语(idioms).英语和汉语都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都具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包括俗语、成语、格言、谚语、俚语、歇后语,等等.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文章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揭示习语的文化特色以及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并试图用归化和异化法对习语翻译进行阐释,提出英汉习语翻译和理解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语译释和汉语词语学习偏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对外汉语初级教材中生词英语译释存在的译释方式不妥、译释不够准确、忽略生词的附属义、忽略生词的用法等方面问题进行例举分析,指出这些问题会诱发英语干扰,导致语际负迁移,造成词语理解错误,以致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时容易出现语义及语法层面的偏误。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的破折号和英语中的dash符号承担着相似的功能,是加强语言逻辑、丰富语言色彩不可或缺的手段,是一个能够辅助文字表达感情的标点符号。因为英语和汉语的语段生成过程不同导致了二者的语序和句子划分有很大差别,所以在英汉翻译时对待标点符号也要像对待文字那样用心。虽然汉语中破折号和英语中dash的功能相似,但两个符号使用频率差别很大,因此在翻译时绝不可照搬照移。破折号的应用与否应根据其功能和语言内容决定,力求将源语言准确转达、地道表述。  相似文献   

19.
汉、英语字词分发明字词和创造字词两种.前者涉及到语言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汉语有"六书"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之法".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之间相似性甚少.其实不然,由于人类面对着一个相似的客观世界和拥有相似的经验,他们的认知有着相似性.正是这种认知相似性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创造字词时,表现出了殊途同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语气的表达在所有语言中都具有普遍性,语气的种类也都有共性,只是语气表达的具体手段各有差异。其中,英语的语气和汉语的语气都可借助语调、语序、情态动词、副词、叹词等来表达,但二者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手段,语气助词就是汉语有而英语无的一种语气表达手段。针对这一现象,汉译英文小说对话时要恰当使用语气助词辅助传达语气,并遵循四个原则:个性化、情景化、目的性和情感性,译者应充分认识语气助词在对话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