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吴红英指导教师欧恢章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关于通俗文学问题的思考》。文章把通俗文学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和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而寻求通俗文学的创作规律,并旁及了通俗文...  相似文献   

2.
异读字是古今汉语中一个共存现象。本文从语言演变的角度论述了古今汉语异读字的成因、发展及规范等若干问题。破读、通假、古今字分化、古音沿袭、汉字简化、文白异读等是古今汉语异读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本人对某些异读字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总结出异读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2008年11月,第四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与会学者就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与文学史理论及方法研究、文学主题或母题演变研究、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历史演进与人文话语之流变研究,各体文学演变研究、古典文学的现代阐释研究等议题,多方面发掘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术价值,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4.
大连通俗文学创作及评论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进入80年代以来,大连通俗文学创作掀起热潮,通俗文学研究和评论也持续展开。大连为主的研究者揭示出大连文学(文艺)创作的通俗性诸特征,如作品体现出的海洋性、东北"黑土地"的本土性、源自生活的角色意识等特征,并推究其成因,主要是受大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重殖民文化背景等文化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果纯文学生产是以独创性为特征的"创作",那么通俗文学生产则是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制作"。通俗文学生产是一种为市场消费而进行的生产,受到商品交换逻辑的支配,受到现代社会的大众群体需求的制约,这是导致通俗文学生产成为"制作"的原因。通俗文学生产的特征为计划性、标准化、复制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台湾通俗文学,我们应将其放在整个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把握。台湾通俗文学一直都扎根于民族文化的肥田沃土中,台湾通俗文学作家们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创作出一系列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7.
化雅为俗是与化俗为雅相对的一条文学演变发展途径,这一文学演变发展途径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最为明显。在世俗文化繁荣的时代,世俗文化的代表们往往以通俗文学的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文学,试图从俗文学角度重新定义和建构文学,以巩固其合法性。冯梦龙的《夹竹桃》最具典型性,它展示了通俗文学是如何以其价值观念和标准改造高雅的《千家诗》的,揭示了化雅为俗在文学演变发展史中的意义:俗文学通过对文学的重新定义和建构,为文学的演变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9.
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层面是认识文化内涵的一条捷径,故而观念的研究对于了解文化诸形态更深层次的内容便具有重要的意义。古今问题在中国古人那里是一个长期被关注的话题,因而由此形成的古今观念也是我们认识古人思想的重要依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今观首先可以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对其含义进行初步的界定,语言、认知和信仰都是导致其具有民族性的重要原因;而古、今所构成的逻辑关系则大致确定了古今观具体内容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内容的客观性与涵盖的多面性、演变的历史性与独立性、呈现方式的变化性与价值评估的具体化等等则是古今观作为文化观念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的巨著《文心雕龙》,留给人们太多的探求。仅阐述古今文体之间的区别、论述古今文体演变的情况以及提出对古今关系的处理方法等方面探讨刘勰的古今观,肯定其“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等观点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俗文学研究在经历了发轫、发展、确立、繁荣、萧条、重新崛起这一大致完整的历程后,依然未能找到自己的学科定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研究始终处于依附与分离相互纠缠的状态中。只有从本质上剥离二者的关系,才能促进俗文学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特别是对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焦点问题的深刻关注,2002年中国儿童文学的热点、焦点问题大致在以下数端:关于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关于低龄化写作;关于儿童文学的推广;关于科幻文学;关于成长小说等。对当下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批评及文体建设也是这一年关注较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媒的现代包装,带来了全民化消费的历史性巨变。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驱动,通俗艺被推上了主流艺形态的“王座”。它不仅逐渐形成一股其势汹涌的思潮,而且深深浸染着一代人的社会心理。静析通俗艺的历史功过。立足民族化发展前景,唤醒主体化意识,重新确立整体化结构,是当代艺刻不容缓的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流派而非一个流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这一派的确立,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谚语、俗语等)外,还包括了历史上曾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有了书面文本的戏曲、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这一派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上贡献殊大.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他们吸收了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如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后来部分地抛弃了或修正了西方的方法,而以文学的比较考证与内容的社会分析为特色.建国后的17年间,在"左"的社会思潮下,俗文学及其研究者受到了冲击,从而使这个学派受到了重创.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16.
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是当前学界一个见仁见智的热点问题.对通俗文学作出一劳永逸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可以结合文学史的流变从雅、俗分裂、融合的过程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形成原因,即雅、俗的起源与功能;美学风格;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的冲击;文化批评的转向.梳理这些流变成因有利于为通俗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推进通俗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雅俗对峙与金庸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俗对峙是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0世纪中国小说地位空前变化,新文学对通俗小说发生影响,通俗小说则对新文学提出了挑战.雅文学、俗文学都能产生伟大作品,金庸就是超越雅俗的典范,他超越了"供消遣"与"为人生"的传统,以超凡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才能,以对传统小说语言形式的发扬光大,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文学在近代初步形成。它的形成与发展 ,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使文人开始重视平民的作用 ,为市民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城市的发展需要市民文学 ,同时也为之提供了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近代报刊的发达 ,使市民文学这一大众文学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民初 (1912 - 1917)文学虽然相对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来说 ,显示出某种历史的“倒退” ,但就文学自身的现代化来说又不能不说是某种历史的进步。这不仅体现为它对情感的重视 ,传达出某种黎明前夕的青春气息 ;也表现为现代文学形式建构的进步 ,并开启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先河 ;同时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戏剧———话剧也开始在中国大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