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和效率问题,从和谐社会的视野中全面深刻理解公平和效率的深刻内涵,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逐步树立和实践“公平与效率并重,优先保证基本社会公平”的原则,从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政策选择等方面认识和解决新时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全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刘跃奎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理论界不断探索的课题,人们对它的认识正经历着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演进过程和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片面理解,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我们往往把实现公...  相似文献   

3.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势,及时作出调整,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我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重新审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把公平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效率与公平是认识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重要维度,回顾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尤其现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效率、公平统筹兼顾"新阶段,标志着党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及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理念经历了从低效率的绝对平均主义到先富帮后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注重分享发展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当今“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演变过程.不同阶段遵循不同发展理念,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的深化.在深化改革时期,共享发展抓住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必然逻辑,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经济社会的背景和条件不同,公平与效率也存在动态均衡关系,我国目前收入分配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调整,能够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效率和公平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重要范畴,在分配制度中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分配制度、分配原则认识的深化。因此,要正确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学含义及依据,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的双重理想——正义的效率与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发展的双重理想是对单向度的效率观点或公平观点的否定与克服。抽象地把效率或公平当作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势必造成理想的偏失和人性的失落。正义的效率与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双重价值、双重理想。效率与公平各自的特殊内涵使它们不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而且存在着差别和对立。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关系使它们彼此相互规定、相互转化,全面地满足人性实现的要求。人类对效率与公平的正义追求,意义在于“以全面的方式完整地占有人的本质”。在人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往往会产生冲突与矛盾,人们往往“优先”解决效率或公平问题,形成效率优先或公平优先的看法与观点。因此,我们应该把正义精神贯彻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去,以正义准则确立公平与效率的双重理想,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公平与效率及其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基本的分配原则.公平是对人的本质、地位、作用关系的认识与评价,与公平相关的效率是人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标志.追求公平与效率,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互激效应,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冲突和对立,而且存在着联系和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离开公平去追求效率,反过来,我们也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动态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解决的一个历史性难题.  相似文献   

10.
“效率优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转轨”时期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十四大文件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起了重大历史性指导作用,但这一提法也有不足之处,把“效率”和“公平”看成两码事,看不出其间正面因果关系。笔者认为,我们不仅应继续倡导“效率优先”,而且应正面面对效率—公平关系,笔者倡仪采取“效率优先,增进公平”的提法,即表明“效率优先”是发展经济、增进公平的前提,而“增进公平”则是“效率优先”的目标与归宿,是政府为弥补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缺陷而努力(通过再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及义务。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曾经被单独地用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名称是怎样产生的?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有许多不同,哪一个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关系怎样?实践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补充、完善,还是完全推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三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些不同?  相似文献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系结构问题,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或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上世纪早期甚至更早贯穿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公案。其中穿插着关于实践观点与人本主义的问题,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化与实践本体化。这些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命运。对中西方有关的几次论战加以学术史的梳理,可以为当前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的文化存在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与史学在人的文化存在处的交汇。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理解范式的变革,从意识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将人的存在建立在感性的生活世界,并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来展示人的生存意义结构和价值根基;而史学作为人文科学,本质上属于意义领地和文化世界。二者对人的存在的理解,都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视野;正是在对人的现实关怀和人之生存的文化视域里,唯物史观与史学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亨利希·库诺夫是第二国际时期重要的思想理论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着争议性地位,但却往往被忽视。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并且将其原创性地运用于人类学领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研究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倍受批判与其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公认的经济决定论者拉法格相比,他更加彻底地以“捍卫”的立场“背离”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将其理解为经济史观,并以此为基点考察资本主义的阶段特点,得出了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结论。在当下中国的视阈中审视并研究库诺夫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社会建设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秉承新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在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解读中,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彰显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尽管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尚未达到马克思哲学应有的高度,但它贴近了马克思开创的哲学发展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明显旧唯物主义痕迹的解释模式,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践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争可以看到,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一种体系难以建立,更无法代替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其基本原理的正确性毋庸置疑.应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为指导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建立起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 ,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 ,一方面 ,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 ,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 ,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原则的影响一直有争论。马克思认为对象关系是“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的异化关系,对三种“对象关系”进行了详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象性关系,即对象的本质占有与对象之间的相互确定,由此脱离了哲学形而上学与旧唯物史观的视域,形成了新的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从《榆树下的欲望》看奥尼尔的悲剧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榆树下的欲望》表现了西方现代人在失去"上帝"这一精神信仰后的惶恐和不安。受物质主义文化影响,他们把追求财富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寄托,在这种追求中,他们的人性与物质主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导致他们人性的丧失,根本无法感受到生命本身的意义,同时也造成他人的悲剧。欲望本身成为他们成功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他们失去正常人精神和道德生活的标志。在物质主义造成的复杂矛盾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沦落为物质关系,无论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果都必然是悲剧性的。奥尼尔通过表现他们在和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时所表现出的悲剧力量,从而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思想:人只要能在绝望的境地里继续抱有希望,他就获得了生命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