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融创新的发展影响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分析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影响、金融创新影响下货币供应量是否还适合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问题。研究发现,金融创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但是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可以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优于货币供应量M1。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以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中介变量。它是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衔接点和传送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1986—1993年,现金计划和贷款规模一度成为我国的中介目标。1994年中央银行开始对外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并于1996年正式将M1定为中介目标。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重大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我国惟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宏…  相似文献   

3.
反对改变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的新情况与新观点,作者认为无论是从可控性、可测性,还是相关性等各方面分析,货币供应量是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宏观经济调控的地位越发突出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其有效性备受关注。因而能够灵敏感应货币政策工具并影响经济实体、消费者行为的中介目标 ,它的选择至关重要。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 ,但这一中介目标作用发挥受限 ,基于我国金融市场不成熟等因素 ,我国应建立以社会信贷总额为主的中介目标体系 ;当市场环境趋近成熟时 ,利率替代货币供应量与社会信贷总额共同构成中介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金融创新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创新改变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可控性,直接影响了货币供应量这一政策中介目标的效果。从短期来看,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层次较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还可继续沿用货币供应量;从长远来看,金融创新的日益丰富势必影响该中介指标的可用性,因此必然要寻求其他更具适应性的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予以调整。发展方向宜将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合而为一,转向通货膨胀定标。  相似文献   

6.
以1996-2006年季度数据为样本,对中国货币状况指数标准形式与扩展形式分别进行测算.通过将所测算的货币状况指数与样本期季度GDP累计实际增长率,以及CPI走势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样本期中国货币状况指数,可以运用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双变量形式,即只考虑市场化利率与汇率的影响,而无须考虑中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特定背景,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而在纳入货币供应量之后,货币状况指数对经济增长与CPI走势的解释力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13年季度数据,构建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R)、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人民币贷款余额(LOAN)组成的五变量SVAR模型,测算出不同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具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政策三个中介目标中,信贷冲击对我国产出波动的影响最大,货币供应量冲击对我国价格波动的影响最大,利率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发展,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很难适应作为货币政策制定者的中央银行进行合理度量和有效调控的手段。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实施效果来看,我国现阶段采用的货币供应量调控模式对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波动,调控效果难以持续。因此,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应尽早采用合适的利率规则,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幅度,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理论界有人撰文提倡我国应实行西方一些国家目前操作得较好的通货膨胀目标法的货币政策框架。而目前我国央行的信誉度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均不高,货币政策存在多目标约束问题,货币市场和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不发达,以及在通货膨胀预测方面存在技术难题等,使得通货膨胀目标法在我国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但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测控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包括总供给、总需求、货币需求和货币供应方程在内的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中国在物价稳定目标下面临不同冲击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问题。尽管在货币需求冲击下,利率中介目标优于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但由于利率目标的局限性,中国将来不宜采取单纯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而宜采取以利率为操作目标,以通货膨胀目标为“名义锚”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经济的短缺、过剩或转轨形态来看 ,我国的货币供给呈现很强的内生性 ,因此 ,货币政策应采取需求性的货币调控模式。相应地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应选择利率而不是单纯的货币供应量。同时 ,利率改革的方向也不能单纯地瞄准完全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而应该是建立一种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的利率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计量分析研究我国1978年—2003年间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指出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经济货币化、金融现代化、储蓄率、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并予以不同程度的解释。提出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注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改善这种状况提出相应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是否具有内生性是该国制定货币政策的认识基础 ,也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根本。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外生性检验 ,检验了我国自 2 0 0 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性质 ,得出了我国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影子银行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影子银行体系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使金融体系走向多元化和市场化。近年来,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逐渐增大,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影子银行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大打折扣,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冲击。为防范影子银行金融风险,我国应该完善监管体系;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增大货币供应量的监测范围;加强金融稳定性监测,建立风险应急机制;适当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实际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汇率和实际国民收入四个变量,建立SVAR(3)模型以检验1995-2008年期间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样本期间相关变量的季度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分析、约翰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后发现:样本期间货币供给调整的短期效应远高于长期效应,实际利率对真实汇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很低(对产出有负影响),实际汇率对实际产出有负影响。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适当放开汇率波动的幅度有利于强化货币政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运行系统中,中介目标是一个重要环节。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滞后性,有必要借助于一些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经济状况变化的变量,作为观察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信号。运用协整理论,得到了我国近年来货币供应量与GDP以及一年期的存款利率R1的关系,并提出了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会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发挥其政策效果,并借助一定的传导机制,影响一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其供应量的变动对资产价格的变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应用VAR模型,选择一定的变量以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对货币供应量对我国上证指数的影响力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货币供应一般通过进入经济实体和股市两种途径影响股票市场,M1的增减方向与股市涨跌方向基本同步,M2对上证指数波动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经济、金融形势 ,认为我国中长期应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而今年宜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 ,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同时对降低利率背景和结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