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形式主义的艺术观念是艺术自律论的重要内涵,它跟审美伦理一起构成了艺术自律论的理论系统。自希腊智者们从形而上学维度上思考形式问题以来,有关艺术形式的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典时期的“内容/形式”二元等级秩序,第二阶段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形式本体论,第三阶段是先锋艺术时代的形式自由。艺术形式由载体演进至本体再提升为自由游戏,也是艺术走向自律的历史过程。形式的自由游戏为自律性的艺术体制提供了超越生活世界有限性的精神空间,审美伦理则为形式游戏设计了终极性的价值定向。二战后的先锋艺术中出现了一种“无形式”的艺术,这是形式自由走向激进化的“自反性”后果。  相似文献   

2.
以美育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故事表演对话随意化,缺乏生活体验的审美知觉;故事表演动作符号化,缺乏游戏体验的审美想象;故事表演情感浅表化,缺乏艺术体验的审美理解。认为可以从对话“悦耳”,提升审美直觉能力的敏锐性;动作“悦目”,激发审美创造力的独特性;情感“悦心”,萌发审美态度的意向性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美育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趣”是中国书法理论批评视野的重要审美范畴,书“趣”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书法审美概念,它在汉魏六朝被引入书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得到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升格为一个书法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兴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4.
死亡问题是爱与生命主题的深化与延展。由于绘本文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运用儿童化的语言技巧,3—9岁的儿童已经可以并且有必要通过绘本文学认知死亡问题。绘本文学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认知死亡的最佳途径:游戏—回忆—仪式,这种途径为消除儿童阅读中的恐惧、树立生命意识、培养其审美情感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先进教育理念、独特教学方式引入儿童自娱性舞蹈音乐游戏创编中,并与3—6岁幼儿动作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让幼儿各年龄段动作发展与音乐游戏交融,使音乐游戏的创编理论统整化、选材生活化、游戏活动化;运用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方法,本着音乐教育的核心“原本性”,以儿童动作发展“非线性”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围绕音乐游戏“好玩”这一核心,从目标、过程、方法、游戏评价这四个方面进行音乐游戏创编设计,以期为幼儿音乐游戏的创编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如果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终极尺度,从古代到当代的全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直接断言世界阶段——原始哲学时期;2.以精神活动为根据观照—阐释—断言世界阶段——精神哲学时期;3.以生存实践为根据建构—阐释世界阶段——生存实践哲学时期。这三个时期又可以分别称为1.本原论时期;2.认识论—实体论时期;3.生存论—存在论时期。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实际历程作一番重新整理,将证明上述论点并找到先前哲学家和我们在哲学史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知识社会学发展到以伯格为代表的建构范式时期,将“知识”的范畴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现实,与游戏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基本形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以其“拆解”儿童游戏生活可知:游戏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实,兼具确证性和意向性。在“游戏现实”被建构的过程中,幼儿园的制度化生活提供了意义背景,语言则作为中介推动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儿童游戏正被建构起一种“双面”形象,较之成人规定的教育性游戏在时间与空间构成上产生“失衡”。因此,要求教育者辩证看待儿童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组建一种生活游戏观和生活教育观。  相似文献   

8.
学前期 ,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游戏是学前儿童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活动 ,它贯穿于整个学前儿童的生长和发展之中。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作者试图从游戏与学前儿童的创造力的关系入手 ,通过对几种创造性游戏的介绍 ,来探讨如何在游戏中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9.
由于儿童与自然的天然联结性,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关注户外自然游戏环境的建设成为实践的主要途径。大自然是儿童天然的游戏场域,亲近自然有利于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不友好”的城市设计割裂了儿童与自然环境的物理联结。基于儿童友好城市视角的自然环境创设要满足儿童审美体验、游戏、同伴交往和情感倾诉的需求。在基于儿童友好城市视角的自然环境创设中要博采众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儿童创设能产生“超验感觉”的自然环境,创建社区农园,创设自然感官区和儿童友好公园。  相似文献   

10.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审美体验,健康人格对审美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人格障碍问题已经是遍及社会各类人群的普遍社会问题,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正在引起关注。通过人格障碍与审美认知、审美体验、审美人格等三个方面探讨人格障碍对审美心理的影响,可以为深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特质的人格障碍与审美心理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儿童阅读的深度往往决定着一个民族精神的高度,随着全民阅读的不断发展,我国儿童阅读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其研究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利用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以1950-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1237篇国内儿童阅读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在趋势分析基础上,追踪了1950-2017这68年间我国儿童阅读研究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从2007到2017,十年间我国儿童阅读研究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明显,未来该领域前沿热点集中在“绘本阅读游戏化”、“阅读活动多样化”、以及“分级阅读标准化”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完全达成一致认识,仅对其自主性、愉悦性、社会性、非功利性等特征取得较为一致看法。目前关于儿童游戏的虚构性特征认识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脱节现象。根据儿童游戏行为与其所处真实情景相符合程度,儿童游戏可以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确定合适位置。可以将广义的儿童游戏定义为真实生活之外的行为,将狭义游戏定义为虚构性程度不同的行为,以有利于教育实践中充分实现不同游戏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人生阶段由于生理发育程度、社会背景的不同等因素,其审美趣味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化。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在这段时期会出现一种审美的高峰体验。“90后”青少年正处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他们的审美趣味出现了与“70后”、“80后”青年时期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审美趣味的网络依附性、审美趣味的中性化、审美趣味的盲目追逐性。研究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有利于“90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不同,教育戏剧是以教育而非演出为主要目的的戏剧,是作为教育手段的戏剧。在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活动、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和以“剧场”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这三种戏剧类型中,教育戏剧定位于以“戏剧”形式为主的即兴创作活动。教育戏剧在教学上的发展经历了“以人为中心”到“以问题为中心”再到“以科目为中心”的三个阶段。美国偏重戏剧的艺术价值,主要以创造性戏剧为主;而在英国偏重戏剧在教学上的工具价值,强调利用戏剧来统整教学及实现教学目标。教育戏剧在幼儿园的发展形成了两个类别四种形式:在以幼儿自发性戏剧游戏为主的类别中,包含了随机性的戏剧游戏和主题引导的戏剧游戏;在以教师安排的戏剧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议题性的戏剧教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戏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概论》教材在建国以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 5 0、6 0年代 ,这是在苏联模式下的草创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政治化的时期 ;二是 70、80年代 ,这是停滞后的恢复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确立审美论的时期 ;三是 90年代至今 ,这是开拓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文概”的学科化阶段。《文学概论》在发展中除了简单化、政治化那些不足以外 ,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 :一是个人创造少 ,多人合编多 ;二是教材内容的定性有一定的两难性 ;三是不关心或疏离了当前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既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母体之内,又是与它的母体相对立的新的社会因素。封建社会出现这种新因素,在审美思想上则标志着我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过渡的时期已经到来。如果这个时期划定在明代万历年间为开端的话,那么处在该时期前夜的“吴门四家’’的艺术及其审美思思中的积极因素,则是形成近代美学思潮的前奏。苏州是我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的城市,而生活在该时期、该城市的“吴门四家”沈石田(1427——1509年)、文征明(1470——1559年)、唐伯虎(1470——15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称此时期为性发展潜伏期,即情感平静阶段。许多有经验的父母确实也期望,在上学的最初几年(6—12岁)里,儿童是介子婴儿和学龄前儿童的依赖,及青少年期的抵制的相对平静期。有些作者甚至提出在这个时期是停止发展的。最近几年我们已认识到虽然上学的最初几年往往是比较平静的,但在不断成长的儿童中仍有许多变化在进行着。  相似文献   

18.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不只是一部伟大的美学和美育经典,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教育哲学著作:它从人的天性出发,对“人如何成其为人”及人自身的规定性(我们能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能期待什么)等一系列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席勒以审美游戏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审美游戏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将审美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三是将审美游戏作为人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审美原本于人的生命活动 ,肇端于其现实的生命体验 ;离开了人的实际生活遭遇与感受来谈审美 ,审美便成了空中楼阁。但审美又不能停留于生命体验 ,必须实行自我超越 ,才能上升为审美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是将原有的生命体验予以意象化改造 ,使之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 ,并以审美的态度给予再体验。由此生成的审美体验亦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而进入审美领悟和审美愉悦 ,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下的生命感发。这一审美活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审美的基本性能的展现。  相似文献   

20.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构成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主要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科学建构和调控游戏的物理环境,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