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尚书·说命》及其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经典.为弄清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的渊源与承继关系,不研究<尚书>是不行的.<说命>是古文<尚书>中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篇章.<学记>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如"教学为先"、"学学半"、"循序渐进"等,皆引自<说命>.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本文对<说命>之真伪、价值阐述了作者的意见,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了剖析.这在教育史界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2.
傅说研究,确乎是个难题.它的困难在于,因年代久远而造成的"文献不足".因此,探讨其思想,有似"缘木求鱼",几近奢求.鉴于资料的匮乏,不妨放宽傅说研究的思考视域和文献检索的视野范围,重新审视古文<尚书·说命>的文本意义.古文<尚书·说命>传流千年本身,说明它已不单纯是一个史学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其文本自有不容忽视之价值.傅说思想因古文<尚书·说命>而带来的由"形"而"神",对于认识殷人思想的关注方向,无疑是一个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3.
论《尚书&#183;洪范》与墨家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书·洪范》是历代政治思想的元典之一,墨家政治思想如尚贤、尚同、兼爱等的形成均在不同程度上受了《洪范》有关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包括诸子思想在内的百家争鸣思想成果都可在《尚书》中找到相似的原始材料,故探讨墨家思想的起源不可忽视《尚书》以及《洪范》篇。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命"有三种词义:一是命名、命令,即语言之命;二是生命;三是命运.每个人对"命"都无法逃避,从古至今,如何对待"命"始终是人一生中的重大问题.庄子对"命"有其卓越于世人的见解,而<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对"命"亦有深入的思考.从贾宝玉弃置语言之命、涵养生命之命、超越命运之命三个方面来分析庄子思想对贾宝玉"命"的观念的影响,从而探讨庄子思想与贾宝玉形象之间的文化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家国天下"的观念在孟子的时代已经非常流行,文章以为其社会基础在于古代社会"家"、"国"功能的一体化,而<诗经>、<尚书>等早期经典则明确记录并十分推崇此种观念.儒家所主张的"家""国"一体的理想状态,乃是<诗经>中的"民之父母",以及<尚书>等典籍中的"作民父母"者所能达到的水准.在仔细研读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民之父母"这一思想和古代社会机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经典之间对于这一思想的共同重视.文章亦对现代学者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作了分析和回应.  相似文献   

6.
<人间词话>的精华"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体现了道家体道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陶渊明的山水诗,阐述了"无我之境"的道家思想内涵,折射出庄子的人生哲学对中国文化格局和中国文人人格模式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内容多涉及古代教学的范畴,并蕴含后世的一些教育思想。《尚书》中的教育内容多为道德、宗教、人伦、统治、军事、礼乐等方面,其教育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提高贵族阶层的修养,其教育特点主要是重视自律性、实践性、强制性和示范性;此外,《尚书》中的古代教育内容已反映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专心有恒等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教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大学>、<中庸>.<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国自古就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传统,但少"德".其实,"得"是在"惑"中.中国仍有把"上学"说成是"读书"的习惯.书有多种形式,读书可以产生初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关于读书的一条古训.但同时,中国早就有"典籍浩瀚"的说法.书海发展到今天已经是深不见底,宽不见"涯".这是研究"大学"和"读书"的基本动因.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竞建内之>之"傅鸢"实为"傅说",而郭店楚简所谓<成之闻之>里的一条<尚书>佚文"允师济德"为谁的命诰以前未有定论,经文字形体和音韵考证实为<说命>佚文,从有关传世文献的文意以及近年出土的青铜器也可以确认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寻求真理:朱子对"道心人心"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子早年注重"十六字传心诀"的后半部分,此时他尚处于自发状态,未能自觉地发展其道心人心思想.中年时的"心说之辩"中,朱子认为"人心"是恶,道心人心之关系等值于天理人欲之关系.其道心人心思想获得独立发展的标志是<答陈同甫第八书>.该书影响极为深远,但其内部尚有一些思想冲突.朱子道心人心思想的晚年定论以<中庸章句·序>和<尚书·大禹谟注>为代表,尤其是前者.  相似文献   

11.
<新安名族志>是一部研究徽州氏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书之一.但是,其对"章姓"的记述却有重大差错.<新安名族志>之史料,源于各地族谱,但族谱凡涉及人,都遵循"昭穆有序,长幼不乱"的原则.可是,"亦多显者"却乱了规矩,显然不足取.  相似文献   

12.
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清代语文学巨大成就,得力于其古音学。《墨子閒诂》云,術令即《尚书·说命》,術与说、命与令皆音近相通,《礼记》作兌命。《史记》说字《索引》作悦,《汉书》作怵。据此,本文就命、令、術、术、怵、说、兑、悦八字,以上古音证之。又,《上同下》"中情将欲为仁义",孙诒让云"情""诚"通用。"实"亦"诚","请"即"情"字。鉴于"情"字涉及青、生、性、姓、星、争、净、静、稍、俏、烧、翘、枢、区各字,一并以上古音证之。  相似文献   

13.
东汉三公、尚书职权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汉代官制,一个传统观点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为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自汉末的仲长统首倡此意后,有关东汉官制的论著大体沿袭此说.唯1990年祝总斌教授《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一书问世,才明确提出了东汉的三公仍为宰相、尚书并未取代三公的观点.旧说明显地失之武断,而祝先生的新说强调了三公的作用,但对于三公的职掌似未能深入分析,对尚书的职掌与地位也估计较低.笔者认为,东汉的三公仍保留着丞相的职权,而尚书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着丞相职权.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三公与尚书共行宰相职掌.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是我国晚清著名文论家.他一生出入六经子史,于儒、佛、道各家多有心得,治经向无汉、宋门户之见.刘熙载的美学思想与理论集中表现在<艺概>一书中,该书总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份,可以说是对古代文学艺术美学理论较全面的概括.其理论视野亦比古代众多诗文评著,更开阔高远,所谓"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佛雏<刘熙载的美学思想初探>,<江海学刊>1962年第3期)但是,这一言简意赅而又堂庑宏大的古代美学理论著作,建国以来却无一部较为系统的理论专著对其进行专门研究、探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与儒佛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瓶梅>表现了浓重的天命鬼魂及轮回报应观念.这种观念是糅合了中国古代天命鬼魂观念及儒、佛、道等家轮回报应思想并加以世俗化而形成的.<金瓶梅>以这种观念指导情节构思和某些情节安排,解释人物命运遭际,使作品笼罩在迷信的氛围及人命天定的模式中,削弱了全书批判暴露现实的主题.<金瓶梅>中的天命鬼魂、轮回报应观念是个复杂的问题,多数为糟粕,只有个别地方艺术上或有可借鉴之处,应当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宋代熙宁"三舍人议案"是一个震动朝野、风闻天下,影响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苏颂坚持法制,违抗皇命的大无畏精神值得称赞;"三舍人议案"中关于选才用人的争论有许多经验应该总结,其对现在的干部提拔任用将有所裨益;<宋史>说苏颂"明哲保身","务循故事"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师道"可说是其中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深入研究古代的"师道",从中汲取丰富营养,这对今天的教育实践是大有裨益的。朱熹对《中庸》中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字解释说":道,犹路也。""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所谓"师道",就是指教师应走的道  相似文献   

18.
《尚书》经典中蕴涵丰富的宗教哲学思想,文本所涉天命、鬼神、上帝、群神、神人等与"神"直接相关之思想概念与哲学范畴,是建构《尚书》"人神观"与先秦宗教神学思想体系不可或缺之内容。《尚书》文本论"神"与论"人",既弥漫着强烈的神性意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所论人神关系内容,蕴含天人关系、天神关系和天祖关系,是天、神、祖、人、上帝之间立体融合。《尚书》"人神观"反映了殷周之际思想世界复杂之人神关系图景,体现了"人本"与"神本"并行发展之态势,展示了"人神同构""天民一体""神人不二"与"天人合一"之理论特征,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以"神道设教"和"人道设教"为特质的历史文化思想面相。"神本"向"人本"转向之观点,并非完全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轨迹与状态。"神本"与"人本"、"神道设教"与"人道设教"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张力中并行发展且互为补充,并成为社会稳定与人心安定的重要教化之道。  相似文献   

19.
明代梅鷟<尚书谱>五卷,迄今未有刊本.阎若璩称此书"殊武断也.然当创辟弋获时,亦足惊作伪者之魄."其"武断"之处表现在:断定孔壁<古文尚书>十六篇为孔安国伪造;断定东晋<古文尚书>二十五篇为皇甫谧伪造;否定<百篇之目>,断定<尚书>全经七十七篇;臆造"刘向<别录>古文尚书五十八篇"篇目,等等.其"创获"主要表现在:考辨<尚书序>(大序)之伪;考证郑冲未见<古文尚书>;考辨晋人<武成>篇之伪,等等.  相似文献   

20.
《尚书》有《说命》上、中、下三篇,清华简亦有《说命》上、中、下三篇。近年来学术界对清华简一直争论不断,《说命上》一篇,网络上多存争鸣。综合运用出土文献资料和古文字资料,演绎古字形义演变之迹,各执一说,管窥蠡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