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城市形象以最为直接和最具普遍认同感的视觉形式进行传播,其视觉符号是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载体,构成了城市视觉管理的物资媒介。以城市形象设计和城市管理理论为基点,从城市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出发,提出视觉文化现象是城市管理向视觉管理转型的基本动因;从精神表征化与管理可视化角度,探讨城市形象视觉管理的潜能与可行性;从城市形象视觉管理形式角度,提出意象规范的隐形管理功能和形象规范的显性管理功能构成了规范化管理形式,以及形象战略定位差异与视觉识别差异所形成的独特的差异化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城市形象产生的根源,城市形象的塑造要从城市的自然历史条件出发,尊重城市文化,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对城市形象加以塑造。研究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为城市形象定位和把握城市文化脉络的走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其发展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不仅是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视觉符号魅力。整合汉字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审美心理、人文精神等汉字文化特征,将汉字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立象”与“尽意”的角度探讨汉字文化与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文化的关系,通过对汉字文化的深层意蕴的挖掘,可以开拓现代城市形象设计的新思路和新形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文化定位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确的城市文化定位是塑造、树立和传播城市形象的基础和核心。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城市文化定位要以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为定位依据,城市文化定位对城市形象塑造产生巨大影响,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是继承城市形象;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是传播城市形象;整体规划城市文化是创新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魅力是提升城市形象。以城市文化定位塑造城市形象,必须通过城市文化定位,赋予城市形象美好的品质;树立城市形象给予城市形象深刻的内涵;传播城市形象予以城市形象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潮流。着力围绕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背景、城市形象与设计表达的理论思路作一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6.
马拉松赛事不仅推动城市文化、经济、生态等方面发展,同时也成为传递城市形象、传播本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研究以西安国际马拉松赛作为个案,从传播仪式与场域理论出发,分析马拉松赛事作为传播场域在城市形象传播中产生的作用及效果。同时借鉴国内外著名马拉松赛事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经验,以“赛事+城市”的互动视角,探索国际马拉松赛事中的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旅游城市形象与市民审美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旅游城市形象设计理念基础上,从美学角度提出城市居民审美素质及其活动是影响旅游城市形象设计和维护的重要因素,论述了旅游形象与市民审美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无锡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都市,在发展旅游经济、提升城市形象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现代意义的"山水城市"具有生态性和时代性。目前无锡市的旅游形象设计缺乏个性,地域性不明显,缺乏整体性。应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设计提升无锡市的旅游形象,打造优美的山水城市。  相似文献   

9.
云冈石窟忍冬纹饰具有单纯与多样的共生形式,其象征意义传承了大同古都的文脉信息,对构建大同现代城市视觉符号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大同城市形象本土语言的铺垫,是大同城市形象设计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论题集中在以下领域:城市形象传播的总体理论研究,城市形象传播与旅游、节事活动,不同类型媒介与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形象传播的个案分析,城市形象广告研究,城市形象公关研究。中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存在一些误区,其主要改进方向在于三方面: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形象建构和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学界应该努力提出更多的创新性观点与科学结论,推出更多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决策、执行部门具有参考意义的研究成果;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秉持多学科视角和"大文化"视角,对城市形象传播问题加以综合分析研究;中国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应该对西方相关的城市形象研究(如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加以整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城市形象定位是对城市的核心文脉和资源进行挖掘和考证,彰显具有本地基础和特色的文化特质与个性,其影响要素有城市区位和城市群、城市资源和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等。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软实力”,须注重文化力的开发,主要策略是科学把握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强化城市理念识别;加强城市公民意识培育,弘扬城市精神;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注重城市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是建立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人们对滨水景观和人居环境建设意识的提高,滨水景观的组织和塑造显得越发重要。通过对滨水景观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分析地域性滨水景观的重要性,发现滨水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对策,以促使地域性滨水区在景观环境中发挥最大效能,创造和谐的室外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3.
城市标志符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标志是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和加强城市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标志设计首先要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然后形成城市形象理念,以此为依据,采用视觉符号对复杂多元的城市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一旦城市标志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它所表现出的信息功效远非语言文字性的宣传所可企及。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环境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描述了城市生态环境发展规律和特征,包括与城市生态系统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开放性和负荷能力等。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生态位,分析了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过程,评价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失去了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就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来源呈非农化和多元化倾向,家庭支出数量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土地保障开始向社会保障转化,住房及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失地农民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经济上,社会制度上、政治权利与参与上、文化和心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失地农民身份的定位只能是市民,工业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根本,城市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基础,一体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渐进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过程。实现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转化,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失地农民与市民就业上的不平等,给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的住房条件,通过教育尽快使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市民生活。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是城市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明清时期,在一些商业城镇曾经出现过市民社会组织。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城市性质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是洪江城市特殊性质的产物,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其市民社会组织是城市发展需要的产物,组织的支配地位是移民城市的产物,洪江古商城市民社会组织管理人员是官僚、地主身份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阐述城市化综合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加权函数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测算并比较了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显示,中国副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较高,表明城市竞争力整体较强;除了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环境综合实力得分相差明显外,城市竞争的交流实力和科技创新实力的差距并不明显。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8.
运用知识图谱这种可视化的文献分析工具,对城市品牌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7~2011年,城市品牌研究文献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品牌研究开始成为热点。(2)从关键词共现分析看,城市品牌研究主要建立在讨论城市品牌建构路径和城市品牌建设具体方法上。(3)从文献共被引关系看,城市品牌研究可以分为品牌本身的讨论、宜居城市的生活环境以及市民的身体健康与城市品牌的关系、城市品牌与城市营销之间的关系三个阶段。进而指出,城市品牌研究的重点方向应该是对城市品牌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城市品牌评价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趋于资源枯竭的淄博市经济发展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矛盾和问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的粗放型生产和资源密集型重化工产业结构,不但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而且严重破坏了淄博的生态环境,这对淄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无异于雪上加霜。资源枯竭已经成为悬于淄博人民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淄博市应该从经济、社会、政府、机制、生态、文化等方面进行城市转型,必须直面后备资源匮乏、储采比例失衡、产业结构畸形、接续产业弱小、管理体制不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力促各类资源的节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由资源枯竭城市向综合型城市和循环经济型社会转型。这是淄博市生态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惟有通过发挥淄博的生态优势,推进淄博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全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现代化目标,才能实现淄博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关系、职业认同、城镇生活适应性都是影响新疆维族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城镇维族务工人员的调查,获得了605份有效问卷。运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发现:维族青壮年劳动力主要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务工,对外出务工职业认同感比较强。但饮食习惯、汉语交流的困难严重阻碍他们长期务工。清真生活困难,降低了城镇适应性;汉语交流困难,导致务工技能提升困难。因而拓宽亲情网络渠道,增强职业认同感,提高汉语交流水平,主动融入城镇生活,是稳步推进维族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